有一种说法——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第一位老师有这样的想法,我相信他逐渐会非常好。
父母给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人从小给孩子传递一种自私的教育。有专家曾观察,发现很多父母常这样教育孩子:“你不能让别人,别人打你,要打回去。”虽然不同的地方,具体的表达不同,但这样教育对孩子是有害的。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教他智慧、慈悲和爱心。
很多信息表明,人在六七岁到十六岁之间受到的影响,会成为他一辈子的价值观。那时父母做什么,他就会做什么。信仰问题也是这样,很多人二十岁之前,因为家庭和教育的关系,从小就没有任何信仰;如果孩子耳边听到的,除了追求金钱、地位这些,没有其他价值观的话,那他长大之后,也会变成这样。
所以,我很希望父母一定要重视教育。许多父母把责任交给老师,包括幼儿园、学前班、小学的老师。有些老师非常有德行,不但传递知识,还教导更重要的做人道理。而有些学校只培养知识和技能,并没有讲做人和道德。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成长,如果学校缺乏做人的教育,到一定时候,孩子们可能只有一些知识,最重要的却缺失了。
有一位大师曾说:“教育就是你将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全部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可是,很多学生把知识全部忘掉以后,也许就没留下什么了。我们十几、二十几年中一直在学校里学习,但当真正要为人处世的时候,可能出现严重问题。听说现在很多企业面临员工不会做人的问题。收一百个人,可能五十人要被解聘,因为他们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很差,虽然业务水平不错,但是人格不好。
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与古圣先贤的智慧结合起来,要传递慈悲和爱。这对父母来讲,应该是最重要的。
至于具体方式,你应该跟相关人员商量以后,再给他上课。但孩子现在才半岁,太早了,不要逼得太急。有的家庭为了将来,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本来就有知识等各种压力,再一直这样,压力就更大了。所以,父母还是要注意分寸。一、要想孩子改变,父母先改变。
爱孩子是需要学习的,不是与生俱来就会的。高尔基有一句名言:“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父母要想教育孩子,先要教育好自己。陪伴孩子成长中父母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成长。父母要不断内省,总结经验,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怎么看问题才是问题。
二、早早定好规矩、严格执行
我们首先要清楚,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形成的,它是一次次的行为,不断重复而形成的。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前提就是要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
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不在于家长每天催促,而是要求孩子每天做到。没有哪个孩子打小就懂得要怎样学习,学多久,他需要父母给他立好规矩。比如每天回家后写好作业再玩,而不要拖到临睡前;每天半小时阅读;每天上课前提前预习新内容,等等。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及早给他定好学习的规矩。
定好规矩后,父母要和孩子一起严格遵守,不按规矩来就给予相应的惩罚,比如减少玩的时间。坚持原则,不要随意变化,否则就会破坏规矩的有效性,最后形同虚设。让规矩来督促孩子自主学习,而不是家长絮絮叨叨的督促。
三、善于鼓励孩子,切莫打压孩子
个别父母不是说没耐心,也不是没站在平等的位置去辅导孩子,问题是作业太难,他们也不会,网上搜索各种答案,最后把键盘给砸了。
人都是喜欢被人夸的,孩子尤其如此,孩子作业太难没关系,鼓励孩子与你们一起解决作业问题,甚至是和孩子一起到网上寻找答案,这个过程里,不要觉得孩子老问你问题很烦,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无所不知,刻意去打击自己的孩子,等找到答案后,鼓励孩子去分析为什么会是这个答案。
中国大多数的家长往往喜欢把打击伪装成激励来教育孩子,却从不知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激将法。
《少年说》里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总认为女儿需要接受“打击教育”,总把“我认为”挂在口中,对女儿讲述了一大段学习方法论,以及各种大道理。
这样教育孩子的方式,长久以往,多优秀的孩子都会在家长面前变得不自信,被长期束缚于严厉管束的孩子,价值观难免会发生扭曲。
四、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
很多父母总是不能放下固有的观念,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属品,于是出现了这样几类父母:
操控型——不听孩子的声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包办溺爱型——为孩子做好一切,不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粗暴型——随意宣泄情绪,不尊重孩子,吼叫打骂。
著名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其实就是希望成人在对待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
五、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
就事论事,不要随意发泄对孩子的情绪,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爸爸妈妈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每一个爸妈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是打骂教育绝对不是最好的办法,一时起到的作用也不会长久。
最后还有一点小提醒,不要随便向孩子诉苦,因为你会发现,你无意间的诉苦,会让孩子形成无形的压力,而你永远不知道,这样的压力会在他成长中扮演怎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