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不愿意主动打招呼,看到生人就往爸妈身后躲。有的孩子说话非常不得体,“妈妈,这个叔叔长的好丑啊!”、“阿姨,你可真胖!”……虽说童言无忌,但对方听到后依旧难掩尴尬,嘴上不说,心里着实不快。
对幼儿言语表达的教育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家长们不妨因势利导,抓住节日走亲访友的契机,将孩子说错话的尴尬转化为一次关于礼貌和情商的教育契机。那么我们就需要先来了解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出现了上述的行为呢?
首先,孩子不愿意叫人,往往被家长认为没有礼貌。礼貌是基于日常的学习和培养,而就孩子身心发展阶段而言,这也和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关。3岁左右的孩子便逐步有了自我意识,也就是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做的事情,同时也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人。那么回避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也就顺理成章。这里家长的态度很重要——假如孩子没有叫人,家长便说教孩子做的不对、不礼貌,那么在孩子就会把不主动叫人和“妈妈的不满”、“我是不礼貌的孩子”这样的情绪和想法联系起来。这种不好的体验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回避叫人,而妈妈也会一直不满下去。
其实家长不妨适时提醒,比如,可以事先与孩子说好,“待会儿见到外公外婆时要打招呼,这表示我们来给二老拜年了。外公外婆也会很开心,觉得你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这其实和去幼儿园跟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是一样的。”
如果你的孩子一直害羞,不愿意叫人,平日里可以尝试通过一些小游戏来启发孩子。比如,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在游戏中关注那些与人打招呼的礼貌行为。或者在绘本阅读中,注意小动物们之间打招呼的礼貌行为,并适时告诉孩子也可以这样做。
但如果孩子真的非常不愿意叫人,不愿意打招呼,父母则应该尊重和接纳孩子现在的状态。不要强求,要求孩子一定要怎么样。强行的要求反而会让孩子对与人打招呼产生压力和情绪。
其次,孩子乱说话,往往被家长认为不懂事。然而,孩子的直言不讳和其自身言语发展阶段的特点有关。4岁前后是孩子言语表达从外部到内部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孩子在4岁之前,言语表达是具有情境性的,即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会有太多心理活动的过程。他们不会去想,“我觉得这个叔叔长的有点丑,但如果我直接说出来的话,他可能会不高兴。”而内部言语的发展则是要在4岁之后,即思考一下如果自己说了这句话,会不会得罪人。
那么,家长如何在这类社交场合,抓住机会启发、引导孩子得体地表达呢?不妨借鉴以下三点:
➀ 停止强化类似言语行为,并让孩子承担自己说错话的责任。孩子通常不知道自己无畏的言语表达代表着什么,只根据成人的行为反应来确定自己是不是要继续之前的行为。针对孩子的“童言”,大人往往会有过渡的反应,比如大笑,逗孩子说更多。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刚刚的行为很有趣,对吸引大人注意力很有用,则会增加使用类似言语的频率。
➁ 培养孩子学会赞美别人。这一点的培养需要家长在日常的教育中积累和引导。一个人拥有温柔待人的能力,必定是自己曾被人温柔的对待过。家长希望孩子是一个会赞美别人的人,首先需要学会赞美孩子,赞美自己的伴侣。
这里需要注意:十句笼统的“你很棒!”比不上一句具体的表扬。“你今天帮爸爸倒了水,还帮妈妈扔了果皮垃圾,你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这样具体的赞美,会让孩子将自己与具体而正向的词联结起来。在赞美的氛围里长大的孩子,也会从生活事件中看到别人的闪光点,逐渐学会赞美别人。
➂ 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尽量避免在孩子的面前抱怨工作或生活,说别人的坏话或者说粗话。从老友的话中,笔者发现,班主任最怕家长说这三类话,搞不好老师和家长会因此互相“翻脸”。
一、质疑班级授课老师教学水平的话
如今家长文化层次都不低,对孩子的教育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们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发表自己的意见。部分家长觉得一些授课教师在知识点的把控上做得不够好,于是他们“不经意间”把自己的这种想法告诉班主任老师。且不论家长是不是带着善意,仅就这种行为来说,肯定会让班主任有莫大意见,且班主任一般也不会把家长的这些意见转达给授课老师。
二、不断表达自己担忧的话
向班主任老师不断表示自己的担忧,这通常发生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家长身上。这些家长希望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孩子身上。家长的“护崽”心理可以被理解,但经常性地向班主任表达担忧显然很不明智。这不仅会降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信任程度,还会增加班主任的“反感”情绪。
三、强调自己很忙、没时间管教孩子的话
现在工作节奏快,家长们为了生活忙东忙西实属正常。可是,有的家长抱着“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的心态,以自己忙、没时间管教孩子为借口不配合教师,就很不好了。
不管“没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还是主观上不愿意花时间管教孩子,都不应该特别露骨地跟老师表达这种想法,毕竟孩子是自己的,不是老师的。
如果家长与班主任交流时,说出以上这三类话,很容易“得罪人”,既不利于家校合作,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高情商家长会用很策略的方式与班主任交流,尽量不让自己和老师之间产生误会。
首先,他们会从“好印象”着手,力所能及地给孩子所在的班集体提供帮助。曾有一位幼儿园学生家长,得知孩子所在班级即将进行消防知识学习,主动通过自己的资源为班级请来了消防员叔叔。仅这一个举动,就让班主任对该家长以及他的孩子好感度暴增。
其次,他们不会在当面或背后议论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不会向班主任提出“某某授课老师教学方式需改进”的建议。那些希望老师多加关注自己孩子的话,他们也不会说。因为他们清楚,这些话就算说了,也只会让自己和班主任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不能实质上达到某种目的。
第三,他们无论有多忙,都会花时间陪伴孩子、管教孩子,让孩子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很高的综合素养,同时他们会长期与班主任老师保持联系。他们懂得,只有自己的孩子足够优秀,才能吸引到老师足够的关注,才能得到更多的培养机会。
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班主任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他们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也很难做到把精力均等地分配给每个学生。家长要理解教师的难处,不能总是给一线教师施加压力。
当然,家长也没有必要通过送礼等方式与老师建立关系,在师德师风严管的当下,老师不会冒着风险去收家长的礼品。因此,若家长贸然送礼,会让双方觉得尴尬。况且以送礼换来的关系终究不持久。
对家长来说,孩子的事是天大的事,家长会尽所有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正常、融洽的“家师关系”是构建孩子良好学习环境的先决条件,家长要认真对待,必要时,可以向那些高情商家长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