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以下简称洪堡大学)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世界百强大学之一,也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
洪堡大学位于柏林市中心的菩提树下大道上,比邻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岛、勃兰登堡门和联邦总理府,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前身为成立于1810年的柏林大学。这所国家资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学府是当时的普鲁士教育大臣、德国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创办。
洪堡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被誉为& 现代大学之母&,爱因斯坦、黑格尔、马克思等都曾在此任教或学习,其&教研合一&、& 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洪堡精神也影响到了几乎所有的现代大学。2012年,柏林洪堡大学入选成为11所德国& 精英大学&之一。
洪堡大学在人文学科领域有着顶尖的声誉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其文学、语言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学科均排名世界前列,洪堡大学的法学院是德国最优秀的法学院之一。
在-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当中(Times),柏林洪堡大学排名世界第49位。
中文名柏林洪堡大学 英文名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 简&&& 称HU Berlin 创办时间1810年10月 类&&& 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所属地区德国柏林 现任校长Jan-Hendrik Olbertz 知名校友爱因斯坦 普朗克 赫兹 玻恩 薛定谔 黑格尔 马克思 朱庆育 校&&& 训Universitas litterarum(The Entity of Sciences) 主要院系法学院,医学院,哲学院 荣&&& 誉11所德国& 精英大学&之一 创办者威廉·冯·洪堡,亚历山大·冯·洪堡 中&&& 国洪堡
学校历史
柏林洪堡大学起初名为腓特烈·威廉大学(Friedrich Friedrich-Wilhelm-Universität,1828年),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Ⅲ)设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柏林大学 (Universität der Berlin)。成立初期共有4个学院,分别是法律、医学、哲学与神学,学校共有52名教师及256位学生,而哲学院的黑格尔、法学院的萨维尼、古典语言学家奥古斯特·柏克(August Boeckh)、医学院的胡费兰(Christoph Wilhelm Hufeland)及农学家特尔(Albrecht Daniel Thaer),则象征了当时洪堡大学各学院的精神。在过去的两个世纪,洪堡大学是德国最著名的思想家的诞生地,其中包括唯心主义哲学家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神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哲学家黑格尔(G.W.F. Hegel)、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弗雷德里希·谢林(Friedrich Schelling)、文化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以及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卡尔·马克思(Karl Max)和弗雷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也求学于洪堡大学。[1]& 诗人海涅(Heinrich Heine)、德国统一首相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德国共产党创建人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欧洲议会主席舒曼(Robert Schuman)都是该校毕业生。洪堡大学的办学模式为世界上的许多大学,如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所效仿。
洪堡大学自然博物馆洪堡大学自然博物馆
除了传统的学科,如自然科学、医学、哲学、考古、历史、神学和法律,洪堡大学大力发展了许多其它新兴学科。在19世纪下半叶,洪堡大学的自然学科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学者,如化学家霍夫曼(August Wilhelm Hofmann);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数学家库默尔(Ernst Eduard Kummer)、克罗内尔(Leopold Kronecker)、维尔斯特拉斯(KarlWeierstrass);生物医学家缪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冯葛雷(Albrecht von Graefe)、魏尔啸(Rudolf Virchow)、柯赫(Robert Koch)等。在这段迅速发展的时期,洪堡大学逐渐合并了柏林其它一些独立的学院,比如夏洛特(Charité)医学院等。洪堡大学从建校时起就开始进行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和藏品的搜集,至今,洪堡大学自然博物馆尤为著名。
& 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洪堡大学是依据创校者洪堡& 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立的新式学校,它致力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人文综合素养。曾经的世界学术中心,柏林洪堡大学成立于1810年10月,这所国家资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学府是当时的普鲁士教育大臣、德国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创办的。柏林洪堡大学在成立之初共有4个传统学院,分别是:法律、医学、哲学与神学,学校共有52名教师及256位学生,而哲学院的黑格尔、法学院的萨维尼、古典语言学家奥古斯特·柏克、医学院的胡费兰及农学家特尔,则象征了当时洪堡大学各学院的精神。
在19世纪中期高校改革浪潮的影响下,柏林洪堡大学在原先占优势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及研究条件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较大发展。柏林洪堡大学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可以说是世界学术的中心。许多知名学者、政治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产生过29位在化学、医学、物理和文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成就惊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就出自柏林洪堡大学即当时的柏林大学,他是1901年获奖的荷兰教授雅可比·亨里修斯·凡霍夫因研究出化学动力学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神学家施莱马赫,法学家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与此同时,共产党理论的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读过柏林洪堡大学,其他曾在此就读过的还包括欧洲议会主席舒曼、哲学家费尔巴哈、著名诗人海涅、铁血宰相俾斯麦及作家库尔特·图霍尔斯基等。
倡导以知识学术为最终目的创始人威廉·冯·洪堡(1767~1835年)是德国近代著名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比较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根据洪堡的理念,现代的大学应该是& 知识的总合&,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而且提倡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学术为最终目的,并非培养务实型人才。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柏林原本只有一个& 柏林大学&,而大学师生也很骄傲地以拉丁文校名「Alma mater berolinensis」自称。冷战期间,柏林大学被划入东柏林境内,部分师生从原校出走,并在美英等西方阵营的支持下,1948年于西柏林成立了「自由的柏林大学」(即今柏林自由大学),成为西德学术重镇。 「真理、公平、自由」(Veritas - Iustitia - Libertas. )是柏林自由大学建校以来的校训。柏林大学分裂之后,位于东柏林的原址校区则于1949年改名为现今的柏林洪堡大学,以纪念大学创办人、德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兄弟。
学校简介
?柏林洪堡大学(德语: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HU Berlin)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于1809年由普鲁士教育改革者及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及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所创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学。确定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全面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洪堡大学一直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合作。1959年加入国际大学协会后立即与苏联莫斯科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随后又先后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大学、波兰的华沙大学、原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大学、古巴的哈瓦那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埃及的开罗大学、日本的法政大学、西班牙的马德里孔普卢滕塞大学、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50多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1981年,中国的北京大学和洪堡大学互派专家,1982年,我国又选派3名进修生到洪堡大学深造。[2]&
院校排名
?2010艺术与人文科学 第39名
2010自然科学 第98名
普林斯顿2010--社会科学 第61名
Q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考古学排名第47名[3]&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68名
US News Computer Science排名70名
Times世界大学排名
--- 第49名
--2013-2014年 第94名
-- 2012-2013年 第99名
-- 2011-2012年 第109名
主要成就
?柏林洪堡大学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许多知名学者、政治家在这边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成就惊人。
知名校友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柏林洪堡大学可以说是世界学术的中心。许多知名学者、政治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产生过29位在化学、医学、物理和文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得主,成就惊人。
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就出自柏林洪堡大学即当时的柏林大学,他是1901年获奖的荷兰教授雅可比·亨里修斯·凡霍夫因研究出化学动力学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奖。
包括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神学家施莱马赫,法学家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
与此同时,共产党理论的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读过柏林大学,其他曾在此就读过的还包括欧洲议会主席舒曼、哲学家费尔巴哈、著名诗人海涅、铁血宰相俾斯麦及作家库尔特·图霍尔斯基等。
柏林大学也吸引了不少中国留学生,中央大学老校长罗家伦、美学家宗白华、物理学家王淦昌、气象学家吕炯、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兽医学家盛彤笙、历史学家陈寅恪、傅斯年、韩儒林以及周恩来、温朋久、马君武、顾孟余、朱家骅、谷正纲、关吉玉、章伯钧、张君劢、俞大维和包尔汉等人曾在此就读。
1946-1985年,洪堡大学先后向国际上150位杰出人物颁发名誉博士证书,其中包括中国的周恩来和郭沫若。[2]&
在20世纪20年代,柏林大学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学术中心,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黄金柏林192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