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最新资讯

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你有什么好办法

最新资讯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从教育学角度讲,这种方法叫做给孩子搭脚手架。所以父母应该善用“脚手架”,为孩子的潜力发展搭好了平台,就能帮助孩子持续在最近发展区愉快自主地学习。

刚刚又学习了Dr.魏的《065|摆脱畏难情绪的秘诀:跳一跳,够得着》,觉得这是上一篇文章的延续,细说了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拆解任务,克服畏难情绪。畏难情绪本身是因为任务有太多步骤,孩子开始时候无从下手,就干脆放弃不做。文章中引入“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这是相对于“舒适区”的一个概念,在舒适区里,孩子做什么事都比较熟练,游刃有余;而在“最近发展区”里,要学习的任务或知识要难一点,孩子一开始没办法独立完成,如果没人帮忙,他可能就有畏难情绪,不去尝试了。但是在其他人的帮助、指导下,他自己坚持努力,能够得着目标,在这个区域学习,最适合孩子发展。从教育学角度讲,这种方法叫做给孩子搭脚手架。所以父母应该善用“脚手架”,为孩子的潜力发展搭好了平台,就能帮助孩子持续在最近发展区愉快自主地学习。
帮孩子搭脚手架,有以下3个步骤。一、引导孩子定义困难。孩子面对困难,左右为难的时候,家长可以主动帮他们捋一下思路,请他们认真想一想,他们是怎么看这件事情的,思考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但是不要立刻就帮他们,而是延长孩子的思考时间,有时候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而是面对困难,还没理清楚自己的感受。二、调整任务的难度。给孩子布置任务的时候,你首先要观察孩子,如果看到他努力过了,但就是无法达成目标,甚至都有些沮丧了,这就代表任务太难,我们就应该提供“脚手架”支持,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经受挫折。三、鼓励孩子解决困难。能把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分解成自己可以达到的小目标,这才叫问题解决能力。所以看到孩子失败的时候,家长要先摆正好态度,不打压孩子,告诉孩子,失败不要紧,那个方法不行,就再想一个方法,把孩子的关注点放到解决问题本身来。
长期以来我和孩爸一直有一个分歧:他认为我对孩子的学习参与过多,让孩子对我有依赖。我们两个都错了。我的错误是“授人以鱼”,没有“授人以渔”。我没有告诉孩子如何分解任务的方法,而只是帮她完成任务。畏难的原因就是步骤太多,要把每个步骤的难度都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保证孩子能够完成每次的步骤。所以我要教给孩子分解任务的方法,方法!孩爸的错误是没有给孩子搭脚手架,希望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就完成任务。难怪孩子会有畏难情绪。当孩子自己会做计划,分解任务了,那时候我们也应该撤开脚手架,让孩子独立了。我们的长期目标当然是让孩子独立,但是放手前还是要充当脚手架的角色。我认识一个孩子,妈妈事无巨细地帮助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成绩也很不错,后来等妈妈一放手,成绩有了明显的下滑。原因要么是妈妈帮助的方法不对,要么是妈妈这个脚手架撤开得太早。
我给Joy买了很多的闯关游戏,觉得哪个都利于孩子智力开发,玩具一个个的搬回家,却常常会被孩爸批评,“这么多的游戏,没有一个是孩子玩到底的,哪个不是玩上两天就丢开了。玩具越多,精力越分散,越会让孩子不懂坚持,半途而废”。孩爸说的有理,我内心惶惶,却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看了这篇文章,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游戏之所以玩到半途而废,是因为有畏难情绪! & & &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有强迫症一样,游戏要玩到底才算有坚持,鞋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到鞋架上,才算好习惯的坚持,诸多的要求,诸多的坚持,哪样要是没达到,就会触动我焦虑的神经。谁都知道勇于面对挑战,是重要的人生特质。我是这样要求孩子的,首先我做到了吗?我自己做事情不能够坚持,我把对自己的不满传递给了孩子,这就是一种情绪上的传递,把焦虑也一并传递给了孩子。所以说孩子身上的缺点也是家长的缺点。
现在的闯关游戏设计得并不简单,通关对我来说都是极其不容易的,甚至有我再努力也通不了的关,最后还是忍不住看了答案。这是对我而言,想想对于Joy来说,那就更不容易了,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在玩游戏的时候,一开始就告诫孩子要坚持下去,或者给孩子设定通关的目标,自然孩子压力会很大,不敢迎接挑战。一旦遇到困难想退缩的时候,想起父母的要求,也引发孩子的内疚感。所以不要太关注结果,孩子没有把大块的拼图一次拼完,游戏买了这么长时间也没有玩完,应该看到这次拼图拼的比上次多,游戏孩子已经玩到了多少关。每一关都是孩子努力的结果,就像上篇文章说的,要及时给孩子反馈,不光是指出问题,还要把进步说出来。父母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以前对孩子不能够坚持的批评言论,也会影响到孩子,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发生偏差,除非父母把这个心结彻底打开,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态度上的变化,玩起来的时候心情也会比较放松,这也会减轻孩子的负面情绪。
说到这儿,我想到一个主意:玩通关游戏的时候可以写一个小纸条,比如说我玩到多少关了,我下一次的目标是多少关!下次我会继续努力。再标注上每次玩的日期,以及玩了多少时间。我现在特别喜欢“仪式感”这个词,这样的小纸条,是孩子努力的一个见证,而且这样的记录增加了事情的仪式感,会让人更有成就感。这样做也是把大目标分解,孩子玩起来也更有乐趣,更有动力。
Dr.魏的文章中还提到了管理学上的不值得定律,如果一个人觉得一件事情不值得做,就不会把它做好。套到教育孩子上,当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最好先花时间和他说明意义,这会比强迫他来的有用的多。看来以后做事情还是应该严肃地和孩子说明意义的,而且也增加了仪式感,让孩子更能认真对待事情。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不是为了孩子而修行,而是孩子帮助了我们成长。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星期二上钢琴课回来跟我说她不喜欢上钢琴课,因为老师打了她的手。然后说她不喜欢上钢琴课也不喜欢那个老师,也不要去表演跟考级。
当时一直听她说,想了几分钟要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后来回复:妈妈担心或着急你的时候是不是会吼你,她说是。我继续说老师当时打了你的手有可能是着急担心你,看还有几天要考级了,没弹好当时着急就拍你一下,那种是表现为了你担心。
当时她默默接受我这个说法。晚上睡觉时又说:妈妈,不敢去考试,我怕弹错,怕忘记曲子等问题,我没把握,我怕考不过,如我考不过怎么办,所以我不想去了。那我是这样安慰她的:宝贝,我们先去试试看,没去过这么知道有什么问题,妈妈会一直陪着你,不管过了还是没过,都没什么关系,但是你要勇敢面对它,尽力去做好,如不小心忘曲就接着弹下去,把歌曲弹完,你就赢了。
当时我是回复安慰她了,但自己好矛盾不知道对不对?
gt; gt;回信
我看了您的描述,看到妈妈还是很关注女儿的感受,并细心的去引导,但又不确定引导的效果,就是女儿是不是真的愿意或有信心去参加考级。
女儿7岁,练习钢琴本身对孩子能力要求很高,专注,心口眼手协调,而7岁孩子(天才另说),能规律练习,慢慢来跟上越来越难的曲子,其实很挑战。虽然最后曲子弹好了,很好听,但大多数时间会枯燥,会出错,成年人有内驱力,自律性好的话,会主动反复推敲,并享受练习,而 7 岁孩子还没有形成充分内驱力,鼓励,包容和趣味指导很重要。
而7岁孩子很在意“我足够好吗?”,也分不清整体我与我的某项能力,某个方面,同时还没有形成稳定自我认知和判断,对妈妈和老师信任依赖和崇拜时间,所以会对妈妈,老师甚至周围小伙伴评价很在意。当她遇惩罚和吼吼时,她想的是“我(整体)不好,我不行”,会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去面对。另,在这个年龄段,学习以具象为主,示范正确的弹法教学会更好,而惩罚和吼吼含了逻辑在里面,如果孩子不了解真实原因,就会误解。
建议:
1.跟老师充分沟通后,让老师与孩子再沟通,强调那天打手只是某一点没弹好,或不熟练,通过练习,现在已经有很大改善。以后老师会用示范方式告诉你哪需要再好一点。让孩子明白,我只是一点没弹好,其他还在进步。让孩子明白,弹错了,通过练习会改进。

2.妈妈这方面,首先接纳孩子情绪,老师打你手,你很难过吧? 弹不好,已经很着急,也已经在努力了,是吗?我做点什么,你会好一些。待情绪过去了,再跟孩子说,妈妈跟老师沟通了,她觉得你最近整体进步很大,只有一个小节没弹好,快考级了,她想让你尽快掌握,那天有点急,以后如果有问题不会打手了,而是会给你正确示范,她对你考级很有信心,妈妈也感觉到你的进步,加油!抱抱孩子,抱得久一点。

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你有什么好办法(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