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穷养还是富养?父母应该尽可能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还是应该通过吃苦教育从小让他们学会努力、坚强、认真、负责?我们应该给孩子树立怎样的金钱观?什么样的金钱观才是正确的金钱观?这可能是每一个生活在温饱线之上的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前段时间,一位名叫“杜森”的作者在豆瓣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苦难教育》的文章,再一次将“穷养还是富养”的问题摆在家长面前,引发了诸多共鸣和讨论。
吃苦不是绝对正确的
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家生活在国外,女儿参加完幼儿园同学生日聚会,提出自己为什么从来没有生日聚会的问题时,一直以来厉行勤俭、特别能吃苦的妈妈严肃地说了三句话:一、别人有的,我们不一定有;二、我们都想要很多东西,但我们不能都得到;三、你想要的,不等于你真正需要的。我们可以先从妈妈的这三句话里讨论一个问题,要不要吃苦?
首先,妈妈说的这三句话我非常认同,这代表一种独立且有反思意识的生活态度。你想要什么?你想要的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你想要是因为别人都有而想要,还是就是你自己想要?这不仅是在谈金钱观,这是我们做任何一个重要的决定时都需要问自己的问题,也是家庭教育应该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反思,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的想要是不是真的想要。明白这些之后,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为自己负责。
从这一点上看,吃苦当然是必要的,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会自然而然就来,凡事都需要争取,都需要努力。争取不会是轻轻松松的,争取一定是辛苦的。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真的是吃苦吗?凡是为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情奋斗过的人都明白,你在奋斗的过程中不会觉得那是苦的,你会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很值得。
另一方面,吃苦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吃苦,而只是习惯了吃苦,进而把吃苦等同于优秀,觉得不吃苦就是罪恶,就是堕落。这可能是长期吃苦给我们造成的后遗症,这个后遗症会禁锢我们去发掘生活中的资源,过快乐的生活,它也会阻止我们去接触新鲜的事物,从而变得越来越闭塞。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书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经济学教授,在调研了18个国家和地区的贫困人群后,写了《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书中说到,穷人会越来越穷,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刻苦,不够努力,而是因为穷人意识。当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只能用来满足维持温饱,他们就没有办法拿出多余的时间来发展自己,充实自己,因而缺乏长期的眼光,持久的竞争力,从而导致越来越穷。并且,穷会让人不快乐,而不快乐会影响人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未来的规划。这是恶性循环。
对于妈妈的那三句话,我认同的是妈妈对于欲望的反思态度,然而我觉得很多人对于吃苦却不具有同样的反思态度,认为吃苦都是对的,吃苦都是优秀的,我想通过麻省理工的这项研究,以“穷”这个物质上的吃苦为例,说明吃苦未必都是好的,吃苦不是绝对正确的。
对吃苦的一味执着是中国的教育,甚至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很多大人,需要学会的,不是吃苦,不是坚持吃苦,而是学会快乐,学会在有限的条件里获得快乐。我刚来国外读书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师,他说他看到很多中国学生,甚至是亚洲的学生很喜欢每天待在图书馆,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像一个监狱,他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尤其是对于做人文社科的博士生而言,你们的工作是创造性的,你们需要灵感,而坐在监狱里是不会有灵感的,你需要走出去,去和朋友聊天,去公园散散步,去看看展览和戏剧,你需要有好的心情和好的状态,然而才能有好的成果。我很感谢他,因为有他的这些话,我的博士生活过得很愉快,同时,与这些人、这些事物的相遇,让我有了很多灵感,很多启发,让我觉得是在“生活”。
因为这样的体验,我反对一味吃苦,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不管我们有多少钱,我们其实都可以想办法让自己活得更开心一些,而这些更开心会让我们更充实,更自由,会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我觉得这就是更好的生活。
而从对苦的观念讲到苦难教育,我觉得父母首先要有对苦的正确观念,然后才有可能对孩子有正确的苦难教育。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
我不认为吃苦是绝对正确的,同样我不认为苦难教育是绝对正确的。苦难教育和虎妈教育一样,认为让孩子受苦是绝对正确的,是符合一切情况的有效手段,这是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希望用一种手段解决所有问题,从而不知不觉把让孩子受苦当作了目标,不做任何反思性的目标。这不是正确的、健康的教育方式。
我认为,正确、健康的教育方式,最基本的一点是,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尊重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兴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育。
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可能在很多中国家长看来非常合理,但我觉得非常危险的想法:我可以替你做决定,决定你的欲望是否合理。因为我们觉得孩子是不懂事,不成熟的,所以他们的很多需要就是不懂事,不成熟的,作为成熟的大人,我们是可以对孩子的要求做出判断并且为他们做决定的。
可是这样对吗?我采访了爱丁堡大学儿童研究硕士、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早期教育的博士生李轩,她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她说早期教育中有个很基本的常识,就是大人和小孩是属于不同世界的,大人并不能理解小孩,并不能真的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我们现在能够想起我们幼儿园和小学时候是如何思考的吗?我们或许能记得一些事件、一些片段,但我们无法想起作为孩子的我们是如何思考的,我们已经忘记了那个世界的思考方式了。
然而有意思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与孩子沟通。早期教育中对于世界,用的词不是world(世界),而是tribe(部落)。因为两个世界之间有不同的语言体系,是不能相互沟通的;而部落意味着虽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但是可以通过沟通达到理解,达到和而不同。 现在的娱乐圈中,明星红了一波又一波,基本上一段时间就会换掉一波偶像,真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其实大多数人常常都会纠结于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家的孩子乖巧懂事,修养又高呢?很多人这时都会说:因为你家的孩子在家庭当中太享受了,他不懂你的钱是怎么来的,你的做法就是将孩子富养起来,所以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穷养、富养孩子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在如今这个社会,已经没有所谓的穷的吃不起饭的情况了,如果将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就会发现,那个时期的孩子,年纪轻轻就学会了家务,知道了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像他们知道,我长大了,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反观如今这个时代,因为多数人的家中并不缺钱,所以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他什么,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他们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他们只知道,我生活的开心快乐就好了,正因为如此,他们之中有一些人看不起穷人,认为他们不配跟他做朋友,因为他太穷了,甚至每天穿的衣服都破破烂烂的,这都是长时间以来养成的一种心理落差。
转到现今社会穷养、富养的区别,各自有各自的看法,穷养适合锻炼孩子的品德,让他们更早地学会自力更生,穷养的孩子一般都比富养的孩子更加乖巧,因为他们知道,生活不易,家中的父母为了自己付出了太多太多,他们轻易不会惹父母生气。
富养的孩子不能说他们目中无人,只不过他们长时间以来,生活坏境过于舒适,导致了心中对金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在很多富养的家庭当中来看,他们觉得:钱就是一切,有了钱什么都可以做到。而富养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在学习生活当中,因为过于舒适,便放弃了努力的想法,最终长大成人,而这个过程自然也是麻烦不断。
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穷养的孩子早当家。但是容易使他的心中有一种自卑的感觉,而富养的孩子正好相反,他们从小接触到的都是一些高品质的资源,而这种资源促使他们拥有了自信,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必为缺乏自信而困扰。
总体来看,穷养富养,都要遵守一个规律,那就是遵守这个时代的规则,首先应该学会的就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因为有了一种正确的观念,所以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会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告诉发展,这毕竟是一个与人交往的社会。所以,穷养、富养孩子都是可取的,但是要学会方法,穷养不是让孩子吃不上饭,富养更不是随意地按照孩子的想法生活。
为人父母,天下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生活的快快乐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这不是想一想就可以了,一个家充满了爱,父母可以陪伴在孩子的身边,这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生长环境。
小编在这里提醒一下大家,因为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人认为赚钱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忽略了家中妻子、孩子的存在。千万不要忘了,你赚这么多钱是为了什么。钱再多也买不来一个家,也换不来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在赚钱之余,常回头看看,你的家庭。
本文原创,打字不易,未经允许,请不要随意复制粘贴,谢谢。
得知您关注了我,您可能想不到小编像个孩子在跳,是您的支持激励着我。
就这篇文章讲到的冲突,李轩建议的方式是,你可以问女儿为什么喜欢聚会?她是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喜欢热闹的感觉,还是喜欢张罗,喜欢组织,或者就是喜欢吃好吃的,喜欢被别人说很厉害。你要去和她沟通,去了解她,然后去思考,是不是要去矫正她。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教育的,家长需要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哪些需要教育,哪些不需要教育。即使在沟通中发现了需要教育的问题,方式也很重要,并且方式也需要基于把孩子看作平等的个体,看作可以为自己负责的个体,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在谈及正确的教育方式时,李轩提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里讲到的“自然后果法”,你要告诉孩子做一个决定的后果,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并为这个决定负责。
把孩子作为独立个体最根本的一点是,不要用你自己的经历去干扰和想象孩子的经历。比如文章的作者,也就是孩子的爸爸,童年时代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因而不希望女儿再来体验自己当年吃的苦,“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可能是很多中国家长的想法,但我觉得这是不对的。你的童年就是你的童年,你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那已经过去了。此时此刻你面对的是你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自己的个性、想法,需要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选择、去承受、去反思的独立的人。不要去剥夺他们选择吃苦或者享乐的权利,不要去干扰他们的人生。你的经验未必对,你的选择未必正确。让他们自己做决定。这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会他们独立,教会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行动,过独立、有反思性的人生。
同时,我们自己,作为大人的自己,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独立过自己的人生。中国式家庭教育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家长是不需要学习,不需要反思的,而只有孩子需要学习,需要教育,因此我们给他们灌输我们的观念,我们的人生经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观念可能只是我们的观念,这些观念可能并不对。
教育孩子不会是一劳永逸的,没有一定会行的标准和手段,苦难也好,快乐也好,都只是一种方式而已,我们要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在与他们的相处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他们共同成长。这样才能在他们变成好的大人的过程中,让家长也变成更好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