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最新资讯

在教育的路上 连表扬孩子都是有技巧的哦

最新资讯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一、夸具体不夸虚表&
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甚是孩子的啼哭都会引起家长的兴奋不已。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你真棒!”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你所夸赞的不是一句简单事件,而是孩子所做出的行为。你要将这种行为通过自己再次的描述之后,然后告诉孩子做的很好,有道理或者是做的不错但如果改进什么会更好!比如孩子学会自己做饭了,不用大人喂饭了。你就可以这样说:“恩,好儿子,已经长大了,自己学会吃饭了,不用妈妈喂了,你是一个很独立的孩子,妈妈为你感到高兴!你长大后一定是一个独立又坚强的人!”在你的这些话里或许有的孩子不容易理解,但是这将成为永久的数据保存在孩子的大脑里,深深的影响着他们。所以,家长要学会夸奖孩子,不能偷懒,不能简单的一句“你真棒!”&
二、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 “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聪明与努力其实是一种归因方式,聪明是一种内在稳定不可控制的归因因素,而努力是一种外在不稳定可控制的归因因素。如果每次孩子考试考得好或者做什么事情做得好,家长或老师就夸奖他“聪明”,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想法就是“我优秀是因为我聪明,与其它因素无关”这是十分有害的,一旦失败,他们就会找种种借口。而如果家长和老师夸奖他“努力”,在他心里就产生一种念头“天道酬勤,我努力就会改变命运,如果失败了,那是自己还没有做到位”,通常这种孩子更容易成功,更能经受住挫折!&
三、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性格是天生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人格是可以培养的!影响孩子人格的最大程度来自于家长,家长在孩子成长阶段不能随便对待。同样夸奖孩子不能夸人格,这与孩子的认知程度有关系。孩子小,认知不够,对你的夸赞不能真正明白而只会将其融入自己的人格层面里。对于这种情况,简单点来说就是要“对事不对人”地夸奖!&
事实如此,夸奖别人也是一门学问。夸奖孩子更是一种深入学习的理论,所以不能轻易随口地来夸赞孩子。对于的孩子夸赞,是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和成长的。孩子的成长中不能没有夸赞,但是不能有那些流于表面一点意义都没有的夸赞,这些夸奖不会对孩子起到多大的作用,相反会害了他们。文章中说了夸奖孩子的三点注意的“夸具体、夸努力、夸事实”,做到这三也并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长要留心孩子的行为,感受孩子的内心,观察孩子的努力。不要怕麻烦,重新把孩子的努力再次说一遍其实并不难,你把孩子的行为和努力复述一遍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夸赞!&
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赞赏!&
为人父母,生孩子,养孩子,更要学会教育孩子!父母路,乃路漫漫其修远兮也!1.不要从小混淆孩子的性别意识。
有的女孩家长有意无意把孩子的衣着、玩具男孩化;有的男孩家长甚至给男孩穿女孩的衣服或扎小辫子。这都可能导致孩子的性别意识混乱,甚至导致孩子以相反的性别来塑造自己,结果男孩子喜欢穿女孩子衣服,行为举止女性化,自小喜欢和女孩扎堆;而女孩的言行可能男性化。在心理性格和生理性格严重不一致时,孩子会对自己的性身份产生认同困难,个别人长大后可能产生变性的愿望。
专家提醒:从孩子3岁前就该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如果是男孩,父亲要多陪孩子玩;如果是女孩,母亲要多与其相处。但也要结合儿童的脾气秉性,不必刻板地按照男强女弱的模式去塑造孩子,允许孩子发展自己与生俱来的气质。&
2.父母注意自己的装束打扮,给孩子提供好的模范。
爸爸妈妈的装扮和形象,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性别的认知。如果女孩有一头漂亮的长发,经常穿公主裙,妈妈却总是板寸头和工装裤,女孩很可能会对女性形象产生迷糊,进而怀疑大人对她“你是女孩”的教导。同样,爸爸人高马大,却从不干家里的体力活、脏活和重活,若想教导儿子“你是男子汉”、“男生是家里的顶梁柱”,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专家提醒:孩子对于自己性别的认知完全来自于父母的引导。爸爸妈妈无意的差错,可能会形成孩子的误解。&
3.不要简单呵斥孩子的窥视行为。
有时,爸爸妈妈上厕所或洗澡时,孩子会偷偷溜进来看几眼。不要大惊小怪、急于遮掩,甚至责骂孩子是“流氓”。孩子只是好奇,想观察爸爸妈妈的身体,大人坦然的态度和冷处理会让孩子淡然此事,大人反应过激恰恰会强化孩子的好奇。他或者好奇于你的夸张表情,或者满足于你的惊慌失措,以后一再做出这样的行为。

专家提醒:有一些幼儿园和托儿所,不分男女厕所,男孩女孩一起上厕所。这不见得是坏事。男女同上一个厕所,孩子们能在很自然的状态下,对男女的性别差异和不同的生殖器官有一定的认识,促进他们的性别认知。

在教育的路上 连表扬孩子都是有技巧的哦(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