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打骂对孩子的危害
1.亲子感情疏远
孩子一犯错,父母就会立即打骂孩子,渐渐地孩子就会不爱与父母亲近,即使与父母相处时也会唯唯诺诺的,害怕一犯错就会被打,长期这样亲子之间的感情也会慢慢疏远,即使孩子出现任何问题也不会主动告诉父母。
2.说谎
孩子被打骂习惯后,就会养成爱说谎的坏习惯,即使自己犯了错误也不会承认,甚至找借口逃避,因为这样才能避免被父母打骂,长期这样即使孩子进入社会后也会有说谎的坏习惯,得不到别人的信任。
3.暴力
良好的家庭教育培育出优秀的孩子,而打骂式教育则会让宝宝形成暴力的性格,因为父母以暴力来处理孩子犯错,孩子的年龄小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就会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任何事,在与人相处时也会采用同样的方式。
4.缺乏安全感
孩子的内心是敏感而又脆弱的,父母经常打骂后孩子就会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甚至变得异常的胆小,而且还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严重不可磨灭的阴影,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5.懦弱
孩子被挨打习惯后,看见父母后就会感到非常害怕,父母发的要求也会认真的完成,对父母惟命是从,在父母看来这是孩子听话的表现,其实孩子的性格已经变的懦弱,这样的性格也会造成孩子在学校容易受欺负,变得不爱与别人说话。
6.造成意外事故
孩子的内心本就非常脆弱,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但是有的父母总是习惯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孩子打骂,甚至在不了解事情的起因的情况下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有些承受能力低的孩子还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给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孩子的单纯而善良的,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错误,家长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孩子犯错,我们到底该怎么办?父母打骂孩子不仅无效而且负面影响极大!没有哪个家长要故意去打骂孩子,可孩子犯了错,不惩罚他永远也认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小编总结了10种方法供父母参考:
1、规劝
孩子更容易记住的,不是家长说过的话,而是父母当时的情绪和他自己的感受。父母让孩子感到愉悦、舒适,那他就会跟随你的引导,他感受到的是压抑、愤怒,就会离你越来越远。父母需注意以下几点:
想发火前先深呼吸。当你怒不可遏、想要发火的时候,请赶紧深呼吸。假如还是难以控制情绪,那么就暂时离开一会儿,等自己的情绪调整好了再去面对孩子。降低声音不但可以约束自己,控制情绪,也可以降低孩子的反抗。孩子也会因此更集中注意力听,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语气和措辞恰当。父母批评孩子天经地义,但必须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说话前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辞。比如说“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妈妈不能接受”,这种话比粗暴地指责要好得多。还要坚持到底,不要越说越来气,声音突然高八度。
解释明白你的要求。家长要用低声调,秉持客观和建设性的态度,把期望孩子做到的事情解释明白。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说清楚违反规矩的后果是什么。从头到尾说清楚就好,无需大声威胁。还要注意就事论事,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更不能旧事重提。少说“你这孩子怎么总这样”、“你太不不让人省心了”这样的话,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2、批评教育
直接了当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和所犯错误之处。若孩子明明知道错了,却还不以为然,则需严厉批评教育,帮其改正缺点错误。需要注意的是,就事论事,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如何改正,不要没完没了地批评,让孩子摸不着头脑。
肢
3、肢体语言
运用肢体动作,如盯着他看、瞪眼、皱眉、打手势,引起孩子注意,内心生惧,起到警示惩戒作用。别看孩子小,其实很会察言观色的,所以这一招,有时比单纯的说教更奏效。因为这样做避免了直接冲突,留了面子,孩子易于接受。
4、置之不理
孩子是害怕孤单和独处的,得不到关注和爱护,会很不受用,所以他会乖乖地接近你,故意找茬引起你的注意,这时你就得把握时机,正面引导教育了。
5、限制活动,取消喜爱
可以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动、游戏,没收他喜爱的玩具,爱吃的食品,以及看电视动画片的权利,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付出“代价”,惩前毖后。
惩罚的目的不是发泄,而是能够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无论是正面的鼓励,还是惩罚,都源自我们对孩子的爱,和让他们成长得更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