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美术到底是什么? & & & 第二,我们站在一幅画或者艺术品面前,能够得到什么? & & & 第三,如果我们想从艺术中得到,需要付出些什么? & & & 我们从第一个问题开始,美术到底是什么? & & & 如果说,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是人类开始通过客观物质改变世界,那么美术的诞生是人类反映和描绘世界的开始。也许,美术在它诞生初期不能叫“美术”,因为我们能想到,当我们的祖先在某个山洞画一头牛或者羊的时候,他也许并没有“美”的概念,他只有“像”的概念。 & & & 那再回到第一个问题,美术到底是什么?或者,我们是不是先得知道,为什么会形成美,我想,美的概念的形成,证明此时人类不单单满足刻画客观事物的真实,即不单单满足所画事物的“像”,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美”这个概念的形成,证明人类开始有“自我意识“的思考。以观山为例,《富春山居图》虽然是黄公望描绘富春江沿岸的景色,但也是桐庐和富阳景色的集合。这种集合,就是黄公望的“自我意识”。 & & &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美术和哲学是相通的,归纳一下,美术,初期是瞬时艺术,一个定格的美。而哲学,描述的是整个宇宙不断流动的规律。虽然美术描述刻画的是瞬时一刻,但由于客观的那些万事万物都好像洪流一样推着人类向前走,把人类陷入不可后退的客观泥潭,那些人类创造出描述瞬时的艺术,成为人类心灵的一个宣泄口,越来越偏向描述人类心理活动,特别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心理活动。因为他们能把握的,只有“现在”这一个瞬间。换句话说,艺术变成人类感情的投射后,越来越像人类的自娱自乐。 & & &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抛开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因为这两者不能是父体和母体的并列关系),哲学和艺术都是自然和人类结合后的胎儿,哲学和艺术就好像两兄弟一样,人类为母体,自然是父亲。他们之间共同基因就是“人类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确定”。 & & & 当我们稍微弄清一点美术,再进入到第二个问题,我们站在一幅画或者艺术品面前,能够得到什么? & & & 我出生在小城市,除了在课本的插图里了解那些不朽的艺术品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去年10月底,我为了看《千里江山图》,去了一次北京。幸运的是,故宫博物院在以青绿山水画的主题的同时,也搞了个赵孟頫书画展。等于我在一两天的时间里,看了将近50多件艺术真迹。震撼吗?当然震撼。但是我排完3个小时的长队看10分钟《千里江山图》后,我在想,那么多人,一大早上就起早拿票排队准备看《千里江山图》的那些人,乌压压的挤在这个10来米的画卷面前看10分钟,到底有什么意义。他们,包括我,到底得到了什么。 & & & 你让我再回想那天趴着《千里江山图》玻璃展柜的十分钟,我能想起来的也只能是满眼的青绿色,层峦的山,还有画中比米粒还小的飞鸟和人。但在我写这篇文章,再次回忆《千里江山图》的时候,我还想再好好的趴在玻璃展柜上再看一遍。我想这是因为某种敬畏。敬畏什么呢,也许是敬畏画家的能力吧,也是人类进化万年后,诞生出描绘和重组客观事物的能力。 & & & 当然,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基本确定美丑的能力,而美术,从原始社会开始的线条画,要求的首位,当然是“像”和“好看”,但是经历千年洗礼之后,人类不仅仅满足于他只是好看,他将让你从眼睛看到的,深化从让你心灵看到,我想,这也是我们站在罗斯科的大色块画面前,也会流泪的原因。艺术,不管是视觉艺术,还是听觉类艺术,都将汇聚人们心中,有心中的体悟,就有功夫。 & & & 所以,我们从《千里江山图》或者其他艺术品中能得到什么,我们得到艺术品给我们的信息,不管这种信息是美,丑,震撼,恶心等等,再在我们身体上形成的反应和感觉,就是我们得到的。换句话说,艺术品通过它们自身,让我们确定我们。人类的个体,在不断的确定自己,了解自己,才能知道“我为什么是我”。所以,蔡元培说:“美育即德育”。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 & & & &好了,来到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想从艺术中得到,需要付出些什么? & & & 艺术品,是会说话的。它们说的话,不一定是创作者想说的,当一个艺术品离开创作者的指尖那一刹那,他就不属于那个创作者了,它将自己独立在宇宙空间中表达自己。不停得表达自己,表达同一个意思,不会更改。我们要了解它,当然要不停的关注它,看它,临摹它,就好像以前人们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 & & 人类和艺术品,人类和自然有一种很巧妙的勾结关系,“吾师目,目师心,心师华山而已“。外师万物,中得心源。艺术就是人们用特意的能动方式进行美的表现和创造,引发美的意境和情感。专业艺术和生活艺术都是这样,通过一定技艺表达思想,创造财物,丰富生活。艺术创造对美学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剧情的崇高、滑稽,工艺的黄金尺寸等等,都为美学增添了风采。同时,艺术发展手段也引导着审美的水准。
美学对艺术的审视指导作用表现在感性和理性不同方面。生理学的理论提示了人的直觉、感觉、印象过程,都是审美直观反映的对应问题。哲理的提示加深着逻辑的合理性和社会意义的和谐性认识。由此,艺术的展示与人的感情心理相和谐的就是表象美的,与社会意义相和谐的就是内在美的。保持了真善美的统一,就是尽善尽美的,艺术的能动表现与人的理想感受达成和谐一致,就符合了美的创造规律。
艺术美表现为专业和生活不同方面。舞蹈是最早的艺术形式,继而有了音调、乐器、修饰相伴,在集会中有了崇高的理念,美的意识萌发,正像创立汉字古体“美”字那样,美一开始就离不开艺术。文学现象广泛的表现了美的意识,通过形象的联想和逻辑的轨迹给与人们无限美的遐想,正像李清照的《如梦令》“---争度,争度,惊起一滩鸥露”。
艺术美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有关,其价位和艺术水平对审美的水准也有影响。美的欣赏是一种评价,同时也是一种自觉享受,这就使艺术有了特殊的价值审美。艺术重在表现,用行为和结果来展示美,为一定的目的服务,不但要用美的形象塑造人物,还要处理丑的形象来衬托美的情趣。看《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吉卜西少女爱斯梅哈尔达成了真善美的化身,丑陋的加西莫多被感化的情真意切,教主克罗德却在灵与肉的煎熬中那样挣扎。美学就要归结出这种艺术性的缘由。作为具有审视作用的美学认识,除了感应其和谐性之外,还要从理想的高度来权衡艺术的效果,欣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使用一定的艺术手段,这就是审美的艺术性。美具有艺术性的感应,就是在哲理的认识中也在发挥着形象思维的作用,审美是遵循人的本质发展的艺术理想轨迹来进行。正像英俊的哈姆雷特在痛苦中探寻—“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什么人也脱不开心理的忧虑。尽管欣赏者的趣味和水平不同,思想不同,审视的和谐性参差不齐,但感性的心理和生理享受有着统一性,这就使艺术手段的发挥有了充分的发展余地。
表演艺术在发展中呈现出多样的形式,现代影视艺术更是将其演化至极,高雅艺术常引发高理想和超理想的境界,导致表现者和欣赏者巨大的平衡差,这就引起了人们美好的追求,就像追星族那样。当艺术家的表现与欣赏者的感应相和谐,并超出其理想想象时,就被捧为美的使者,否则,就会被贬为丑的形态。劣质的表演想表现美的情调,只能是一塌糊涂。色艺双优的名星如背离了和谐社会的意向,也会留下败迹。
工艺艺术是对自然材料的作用来提供一定的使用价值,表现特定的思想感情,以建成生活理想的氛围。工艺美就体现在使用与欣赏合意的理想化。社会发展趋向高级化,工艺的更新也引发了新奇的追求,工艺美的欣赏价值往往超出其使用价值,这也是理想化的和谐表现。美学不能以高雅的情调贬低使用工艺的地位,像园林厨艺,因为美的欣赏在不同领域是相通的。
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人本美是此艺术的主体,艺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化,黄金身段也由此出台,欣赏的情调有了变化,理性的内涵也有了转移。人的资质、修养、风度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得到表现,不同的关系和环境也极大的影响着对人本美的欣赏。
生活艺术与专业艺术的不同在于缺少了典型化。但不能说美学里的美与生活美不相一致。因为现实艺术与专业艺术没有绝对的界限,现实生活又是艺术生活的基础,人们对自身和行为的美越来越重视,作为理论化的美学怎么能割舍得了呢。
美学论坛应出现美学批评,像文化批评那样,从美学理论到艺术评论,探讨美学的用武之地,回味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艺术表现者同时常常又是美的评价者,美学与艺术互促互进,但这并不能将美学归之与艺术,因为美的欣赏有不同的感受关系互动的和哲理的联系,有广泛的共性,这是重专业性的艺术所不能代替的。美学有了许多分支,又有了艺术美学,但为了趋向欣赏和谐的能动表现与感受和谐关系的不同始终是对立统一的。值得提出的是,现代美学还没有真正发挥为艺术服务的职能,有待我们开发这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