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相对于孩子的一些突发事件是越来越多了,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的意识的问题成为教育孩子的重要的目的之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千般呵护,不如自护”。家长应该怎样提高孩子的一些防范意识呢?
1、让孩子知道“保护神”是他自己
我们尽量不用消极的口气吓唬孩子:“不准碰!”“不许!”这样会让孩子变得特别胆小。而是尽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而安全的环境,教他一些趋利避害的经验。这样,他就知道这些是危险的,并逐渐会避开这些事物,慢慢知道保护自己。等他大一些时,在他要做一些事或游戏之前,提前告诉他一些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如果他没有听进去,那就权当“吃一堑,长一智”了。但有些事我们是一直坚持他必须照做的:家里的插座等带电的物品不能摸、不能在马路上跑……孩子很喜欢运动,但运动是最容易使孩子受伤的,所以在这方面教他注意的地方也最多:跑步时不要猛跑,不要东张西望,手里拿着东西不要运动,人多的地方也不宜跑步,以免互相碰撞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饭不能嬉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要注意对孩子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绝不包办代替。
2、寓教于乐是好办法
父母还要告诉孩子碰到危险情况该如何应对,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可以经常设计一些“和爸爸妈妈走失、什么情况下去找警察叔叔、有陌生人敲门”等情景,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在各种情景下的反应,以游戏的形式告诉孩子正确的自我保护观念。并反复教他背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住址、父母姓名等,希望他能多些自我保护的能力。
仅跟孩子讲述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惟一能使孩子掌握的途径是通过角色游戏和演练,并且经过多次演练逐渐掌握要领。在家庭游戏中,父母可设计多种可能发生的情景,向孩子提出问题,测试他们的反应能力。
3、不要只关注陌生人
家长常会这样叮嘱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什么是陌生人?孩子并不一定真正懂得,若让孩子画出陌生人的面孔,一般他都会画出一个可怕的面孔。其实,那些想侵犯孩子的人一般都会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孔。据有关方面调查,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嫌疑人中90%是儿童认识的人。家长应特别提醒女孩儿不要单独外宿或跟异性到任何地方去。
4、要学会大声呼叫
小孩子身单力薄是打不败侵犯者的,因此不用教一个小孩子如何用拳脚打败侵犯者,但是孩子却能做许多吸引周围人注意力的事情。这样会引起围观者的注意和警惕,争取得到救助的可能。
做父母的都想培养有教养的孩子,但也应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打破常规。
5、学会识别诱惑
平时,家长应告诉孩子,对于他人给予的食物或玩具,要学会拒绝。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食物,这是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基本常识。
6、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安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父母以身作则,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遵守规则。过马路时,即使马路上没有一辆车,家长也要牵着孩子的手,一直等到绿灯出现,并且会告诉他怎样分辨车辆和行人应该遵守的信号,所以孩子在过马路会很自觉地看红、绿灯。带孩子出去时,要主动绕过井盖走,还要告诉他井盖不能踩。刚开始他会问为什么,我们要把道理告诉他,并多次重复后,孩子就记住了,这样他在走路会绕过这些东西。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做父母的永远也不希望有危险的事发生在孩子身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对孩子进行一些安全教育,就会减少许多危险的发生。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然而,他们的能力和体力都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幼儿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会诱发危险因素,对突发事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当处于危险之中时,也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对于这个弱小群体,教师不仅有责任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避免让幼儿接触不安全的环境,而且应该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最基本的安全指导和教育,来逐步提高幼儿预见危险、排除危险,保护自己的能力。
一、掌握幼儿性格特征,因材施教。
在一个群体中,幼儿性格差别很大,爱好也不相同,比如有的孩子胆子大,什么都不怕,什么东西都想摸一摸;有的孩子则胆小,见到什么都害怕;有的孩子好玩水,见水就玩;有的爱吃零食,什么东西都想往嘴里送等等。这些不同的性格特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盲目性,这都隐藏着一定的危险性,这既有孩子的天性和无知,也有家庭的过分溺爱的因素。分析掌握可能会导致发生危险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归纳后作必要的记录进行对比,在教育中做到手中不空,心中有数,区别对待,对症下药。
二、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著名教育家布罗菲、古德和内德勒为幼儿园环境设计提出了11个目标,其中有“能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有积极的情绪氛围,促进幼儿自信心发展”等。因此,我们首先精心创设了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而又综合性的教育。如:我们将原先是水泥地的活动场地修建铺上了绿草坪,为幼儿提供了安全的活动场所。在幼儿园的楼梯口、转弯角,我们都贴上了安全标志,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在活动室,我们还设立了专门的“生活角”,为幼儿提供一些录音、图书、图片。“哪个孩子习惯好”的图片是让幼儿寻找书写习惯最正确的孩子,找到后贴上五角星,这样时刻提醒幼儿注意保护视力。在每周一次的“餐前卫生小广播”节目中,保健教师还将自我保护的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其次,我们还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体谅和容忍幼儿的所作所为甚至过失行为,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例如: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鱼把鱼刺挑干净能免受咽刺之痛,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我们平时非常注意幼儿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孩子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四、通过生活和游戏活动,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能。
《生活》课程是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设计了“手指划破了”活动。活动后经测试90%的幼儿基本达到教育目标。又如,我们设计了活动“生病以后”。通过观看情景表演,让幼儿明白如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告诉成人,以免耽误病情。活动后经测试80%的幼儿达到教育目标,增长率达到67%。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将自我保护的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之中,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生活技能。如:将“橡皮膏朋朋”的故事编成表演游戏,在“小舞台”游戏中进行表演;在自由活动时和孩子一起下“好习惯棋”等,孩子自我保护的技能在游戏中得到了发展。
五、让幼儿学当小小安全检查员。
对孩子来说最喜欢的莫过于能当个“小小安全检查员”。我们成立了“小小安全检查队”,每周由幼儿轮流担任“小小安全检查员”。“检查员”负责检查幼儿园的操场、活动室、办公室等地方,发现不安全的因素马上报告老师或是插上一面小红旗提醒大家注意,对个别小朋友不安全的行为也可以指出、纠正。在活动中孩子既要检查别人,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六、强化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幼教专家告诉我们:凡人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养成。由此可见,幼儿期是人的安全情感的奠基期,是接受安全教育的黄金期。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反复强化训练。一是交通安全意识。我们和家长常常联系,进行交通安全常规教育。把幼儿带到公路边,进行靠路的右边行走和过马路左右看的实地训练,杜绝幼儿骑自行车上路。同时,我们还选编适合幼儿特点的交通安全教育教材。在教育教学中按照兴趣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我们选编了儿歌《红绿灯》、《交通安全人欢畅》、《幼儿交通拍手歌》等,故事《小球迷再也不能踢球了》,歌曲《从小学会安全走歌》,游戏《红绿灯》等作为幼儿安全教育的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设置情况,确定了幼儿交通安全教育的教学形式:集中一周对幼儿进行“娃娃从小懂交通”的主题教育活动。即在一周的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都以交通安全教育为主线,注意运用贴近幼儿生活的、直观形象的教育内容,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带领幼儿采取谈话、看图片、说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进行表演,请交警叔叔带幼儿到马路边观看车辆运行、跟交警阿姨学交通手势、参观市交通指挥中心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幼儿对交通规则有了一个粗浅的印象,增强了幼儿交通安全意识。开辟娃娃交通安全角。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受到教育。如:教师在班级中设立交通安全教育栏,张贴有关交通标志的图片,设立“娃娃从小懂交通”园地,与幼儿一起动手布置平安畅通的交通大道。二是偶发事件的防范意识。配合家长,在孩子入园时,让其熟记自己的家庭住址、门牌号码、父母姓名、学校名称及自己的姓名等,防止幼儿走失。告诫幼儿,父母或老师不在身边时,有陌生人给好吃、好看的东西或要带自己去玩,都不能接收,一旦有人强行拉、拽,要大声呼救或者跑到人多的地方去。三是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幼儿不要玩耍象刀、玻璃等尖锐的东西,不要随意触摸电器、捅插座等,多提供一些适合幼儿的玩具,吸引其兴趣,满足其好奇心。
七、做好家长工作,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家庭是启蒙教育的第一站,个体社会化的第一步是在家庭里通过父母实现的。培养孩子的自我防范能力,父母负有重要的责任。但就目前农村家庭的幼教状况来看,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要么管得严,实行“铁筒战术”;要么就是任其放纵,采取“放羊式”的做法,这种“恨铁不成钢”和“树大自然直”的观点都对培养幼儿自我防范能力是极为不利的。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农活及家务,认为幼教是学校老师的职责,对家庭幼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另外,学校幼教与家庭幼教缺乏紧密配合与沟通,形成打鼓的不问敲锣的局面,结果造成幼教效果不够理想。近几年来,我始终坚持以“安全第一,开发智力第二”的原则,在家访中注意了解幼儿家庭中的安全设施状况和幼儿活动规律,紧密配合家长进行教育。定期将幼儿在园活动中有关安全意识方面的状况向家长通报,以求引起家长的注意。如有的孩子好奇心强,看见电器设备爱去摸摸捏捏,看见大人们使用刀具什么的,也想玩弄一番等。同时,也向家长提出幼儿在家庭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的职责,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这种获得要从良好的环境中来,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来,从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来,从家园一致的教育中来。总之,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我们会不断增强幼儿自我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使他们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