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研究表明,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状况,往往与幼年时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幼儿时期就要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
宝宝与人交往到底有多重要?1生存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
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2有利于智能发展
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
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3有利于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
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宝宝会是得了社交恐惧症吗?
英国一家智囊机构曾发布研究报告称,社交技能应从娃娃抓起,应当针对5岁~8岁的孩子设立社交技能课程,让他们学会愤怒管理、压力处理,教他们解决交朋友中遇到的问题,否则错过这个关键期,从小就缺乏社交技能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行为不良、学习困难、社交恐惧等问题……
小案例
廖夫妇的儿子已经4岁,原来是夫妻俩自己带,后来随着工作日渐繁忙,照顾孩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于是他们将儿子送到了幼儿园,想让他适应一下集体生活。没想到几周后,幼儿园老师打电话来,说他们的孩子可能有社交恐惧症,建议进行心理辅导。小廖夫妇很是诧异,每天上下学接送,儿子一看见父母就笑逐颜开,回家也不停地说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没看出异常啊。于是小廖决定请一天假,到幼儿园看个究竟。
在老师的陪同下,小廖来到儿子的班级,躲在窗外观察。他发现,无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自己的儿子总是一个人躲在小朋友们的后面。老师上课提问到他,他低着头、红着脸,不知道嗫嗫嚅嚅的在说什么;自由活动时,小朋友们大部分都聚在一起玩,但自己的儿子却一个人搬着小板凳在边上自个儿玩积木。同时,小廖注意到,晚上带孩子散步,见到同院的叔叔阿姨,儿子从来不叫,要么装没看见,要么死命地拽着妈妈的衣角,往身后躲。
案例解读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都很常见。我们知道,儿童由于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交经验,在离开父母,独自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产生焦虑。随着和陌生人交往次数的增加,焦虑逐渐降低,最终会成为“熟人”。但如果长时间、反复出现持续的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就表示有社交恐惧症的嫌疑了。
宝宝为什么会得社交恐惧症?
焦虑症的原因可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根据双生子研究,同卵双胞胎的共病率是24%,异卵双胞胎的共病率是15%。此外,直系亲属中有社交恐惧症的,儿童患社交恐惧症的概率比直系亲属中无社交恐惧症的高10倍之多。可见,生物遗传因素是导致儿童社交恐惧症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后天的因素也不可忽略。如果儿童早期生活在一个敏感、家庭关系紧张的氛围中,如父母经常吵架,婆媳关系(奶奶和妈妈)不和等,都会让孩子产生自我退缩、封闭的防御机制,进而推广到以后害怕面对所有陌生人。此外,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限制越多,孩子越容易形成“行为抑制”的气质,在陌生人面前保守、躲避。
儿时的社交恐惧症会对其成人后的社交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尽管有研究表明,社交恐惧症与智商没有相关性,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会被同事或上司认为“难以沟通”、“没有团队精神”等,影响职场的发展。
对于儿童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种方式。前者主要是改变导致社交恐惧的先天生理因素,后者则侧重于社会因素。药物治疗有副作用,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主要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即先确立恐惧等级,例如和父母在一起为0,和陌生小朋友在一起游戏为100,然后从在父母陪同下远远看其他小朋友玩耍开始,逐步推进到在父母陪同下靠近其他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一起做游戏……一直到在没有父母陪同下能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当每一阶段的恐惧感逐渐降低后,进行到下一阶段,逐渐“脱敏。
如何预防宝宝出现社交恐惧?
1.带孩子多见识世界。孩子出现社交恐惧,主要是孩子跟外界接触的机会少,而且独生子女的环境下成长缺少与同龄人的沟通和交流,加之父母工作忙碌,少机会留意孩子的变化,久而久之便出现了社交恐惧,要消除和预防社交恐惧,最好就是家长带孩子多接触同龄人,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接触世界的机会多了,那么孩子就乐意跟人交往了。
2.家园配合。家长和老师的作用不可或缺。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可以请小朋友做手拉手的游戏、让他们自我介绍,让他们交朋友;上课的时候,可以多点提问,消除孩子陌生感;家长方面,不要认为社会复杂就拒绝鼓励孩子社会交往,家长应该多带同龄的孩子在家里玩,比如过生日、才艺展示,至少要有3个孩子营造一个社会系统,多让孩子在人家面前说话和讲故事……只要坚持,孩子就会离社交恐惧越来越远。
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一个和睦的家庭对于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据统计,儿童心理创伤多来源于家庭内部爱和安全感的缺失,而且形成创伤的年龄越早,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越大,甚至会影响终生。
另外,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别的孩子面前吃一点儿亏,见到孩子们之间争吵打架,就要立即亲自出马干预,或指责对方,或找上门跟大人理论,或找到学校向老师告状。他们的动机是爱自己的孩子,实际上却阻碍了孩子自己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渠道。
其实,孩子之间打架争吵是很难避免的,他们在争斗中碰了钉子,就会有意识地忍让一些,获得暂时的平衡。被欺负的一方实在忍让不了,奋力反击也是理所当然的,男孩子即使受点皮肉之苦,也比失去尊严要好。老师和家长不要用“是好孩子就不能打架”的刻板观念限制孩子竞争的天性。孩子们正是在打了好、好了打的不断博弈中慢慢成熟起来的,这就是孩子的“社会化”进程,也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 1、营造开放式环境
育儿专家认为,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如果家长能在孩子社会交际处于萌芽阶段时,不失时机地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体验,就可以预防孩子出现社交性退缩。倘若孩子对社交已有了畏惧情绪,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去,与同伴交往,而不能迁就他,把孩子禁锢在家里对于可能存在“社交恐惧症”儿童的心理治疗,家庭和学校将承担十分重要的角色。
首先要为孩子打造良好家庭及社会交往氛围,让他重新恢复自信、乐观的性格。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参加各种竞赛,并适时地给儿童以表扬和奖励,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社交信心和兴趣,克服“社交敏感”。
2、参与集体活动
孩子在3岁之后就开始有交往的愿望,这也预示着他们交往心理的萌芽。他们强烈希望与同龄人交流沟通,仅仅和成年人特别是单单与父母交往,已经不能满足此阶段交往的社会需求了。此时,就要让孩子尽早参与集体生活,而且要尽量创造这种环境。如果将孩子及时送人幼儿园,在集体生活中满足他们交往的愿望,可以使孩子的交际能力获得良好发展。
3、父母多关注孩子
这种孩子平时表现正常,一处于社交情境或集体生活中就出现异常反应,例如怕见生人,问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胆怯退缩、表情淡漠。据分析,导致儿童社交性退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属于气质性社交障碍,生性腼腆,胆小,好独处;有的属于挫折性社交障碍,由于某次社交情境中不愉快的经历。例如,被人喝斥、抢白而产生自卑,因为寻求自我保护而不愿与人交往;还有些孩子则是由于家庭教养方法不当造成了封闭性格,特别是孩子幼年时处于相对封闭环境,缺乏与同伴交往的实践,而不知如何与人交往。研究表明,社交性退缩多发生在独生子女身上,而家庭教养不当则是其主要原因。
4、榜样的力量
对不擅交际的孩子,要经常向孩子提供好的榜样。有研究者做了这样的实验,让一名善于交际的孩子充当模特,向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的孩子演示各种社会技能,如对别人微笑、分享行为、发起积极的身体接触、给以口头赞许等,结果,这种方法有效地增加了模特所演示的各种行为。研究者还发现,榜样与儿竜越相似,效果就越好(例如充当榜样的孩子起先也是内向、退缩的孩子);对榜样演示的行为当场作出评价,提醒孩子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也会增强榜样演示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看电视、孩子跟别人一起玩等机会,发现这种榜样,向孩子作解释。
5、经常性的训练
有些社会交往技能是必须“教给”的,如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作出回报,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给予同伴关心、帮助和同情,在这些时候应该说什么话,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经常向孩子讲述这些,比单纯让孩子模仿别人效果要好得多,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许多研究发现,如果家长热情而态度鲜明地要求孩子遵守社会礼节所要求的各种规则,他们就往往能教育出懂规矩、善于和别人交往的孩子;相反,那些不大向孩子提要求、纵容孩子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是攻击性强、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他们对别人提出的要求常采取对抗的态度。比口头讲述更好的一种方法是角色扮演。
6、让孩子自己解决困难
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或因为没有经验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出现的问题,这个时候,孩子很可能产生难受的情绪或者逃避,妈妈不要责怪孩子,也不要急着替孩子处理问题,可以试着引导孩子,或者告诉他方法,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样他就能慢慢学习到经验,面对“难题”也不会束手无策。渐渐地,孩子就能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熟练,自然不会对“涉世”心生恐惧。即使是对孩子长大之后,也有益无害呢。可以尝试着先从身边较为熟悉的环境中的陌生人开始,渐渐向外扩展,让他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