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最新资讯

对孩子进行管教 同时不与孩子伤和气 家长应该怎么做?

最新资讯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什么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孩子独一无二,家长也独一无二,两个家长和一个孩子,独一无二的三次方,再加上纷繁复杂的生活实景,如果用数字表达具体状况的可能性,大概是一个天文数字。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什么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孩子独一无二,家长也独一无二,两个家长和一个孩子,独一无二的三次方,再加上纷繁复杂的生活实景,如果用数字表达具体状况的可能性,大概是一个天文数字。
因此,所有的“经验”、“方法”、“建议”,都是“听听而已”,不能照搬。不过听到也很重要,思想决定行动。如果有些想法从来没有过——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没有意识到自己还可以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行动上肯定也跟不上。
谈到亲子关系,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如何对待青春期的孩子:把他们当作“大客户”》。具体的内容是个案分析,标题是精华所在。记住了大客户关系,足矣。亲子关系如果想和谐,应该是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形,也尽量多地认识到自己的限制和优势——如同我们和大客户打交道,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签到满意的合同”。
知己,是家长的自我修养和观念调整。改变自己的是圣人,改变别人的是蠢材。孩子也是“别人”中的一员,我们千万不要试图努力去“改造”孩子。诱导、影响可以有,强制改变是不可取的。
我在国内做讲座时,其中一场的主办方请了教育局的专家做嘉宾和我对谈。我发言后,专家说,“你的书我都看了,也听了你刚才说的,我最大一个感受是,其实你的教育经验都是如何调整自己,而不是怎么改变孩子。”我说,“对。您真是专家,总结得到位。”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天性,有的特点是遗传,有的特点是自然天成。家长对孩子的教养,即家教,更多的应该在于行为举止、礼貌规范、三观的树立,而非去改变孩子的特点。当家长试图去改造孩子的特点时,本质上是希望孩子什么都完美、做到百分百——其实这根本不可能,于是就会产生矛盾、引发激励的冲突。
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对孩子能充分了解,分清孩子的表现中哪些是可以改的,哪些是无所谓的,哪些是家长的过分要求,再加上家长对自己的说教方法的调整,以身作则,相信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都不再是一个问题。
但如果人云亦云,对一些“固有的观念”不加以分析、思辨,还怀着“忠言逆耳利于行”、“我这都是为你好”、“现在恨我不要紧,将来你就感谢我了”、甚至“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这些想法,则非常危险。日前上海十七岁的男孩从母亲开的车里跑出来跳桥身亡的惨剧就是一个警醒。父母是怀着爱来养育孩子,为何结果大相径庭?因此,如何以正确的姿态来教育孩子,是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此,根据常见的一些教育观念中的误区,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教导孩子前,要理解孩子当下的情况,比如成长特点、那一刻的情绪、健康状况等等。
小孩子大脑、小脑发育不全面,容易破坏东西、做事情顾三不顾四,这是他们的成长发育的必然特点,家长要多理解。比如人的大脑的额叶最前端的背外侧额前脑皮层是考虑结果的,要到20甚至25岁甚至30岁才能发育成熟。常说小孩子、尤其是男孩,有时候“太楞”,“缺了一根筋”——孩子们是真的缺一根筋,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如果确实是因为孩子脑体发育或者情绪、健康所导致的问题,家长的责骂于事无补,可能还适得其反。
再比如有些孩子早晨被叫醒时情绪调整不过来,容易“生起床气”。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发育,内分泌原因造成情绪不稳定。倘若家长遇到孩子的这类小情绪时,可以假装视而不见,等孩子过去那股劲儿再沟通,亲子关系的冲突会减少很多。
另外常见的是家长抱怨孩子,“我都说了你多少遍了,怎么还不记得”。想想我们自己,作为成年人,能闻过则喜,有则改之吗?能多少错误,我们明知道需要改,可仍是不能马上改正?——对孩子的“积习”,该提醒还是提醒,但家长不要真的动怒。
第二,对孩子身上的遗传的特点要充分接受。
可以不夸张地说,孩子身上的所谓的缺点、不足几乎都是遗传来的。有些父母由于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足,便对孩子所表现出的同样的不足就更不能接受。有些父母正相反,认为自己的毛病已然如此,却希望孩子能完美——所谓笨鸟自己不飞,下了蛋指望小鸟飞。
有位读友曾经和我交流说,她为儿子不求上进而焦虑。我问孩子啥表现。她说儿子考试得了98分。我说98分挺好的啊,她说,为啥不是100分?当时我反问了一句,我说,您上学时一直是满分吗?她说,没有。我也就没再说。
那些责难孩子不能上藤校、上名校、不能全A,或者全A+,最好自己先反思一下自己当年的学习成绩。你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智商基因?凭什么要求孩子都是爱因斯坦?
当然,也绝不是说,家长上了北大清华、哈佛斯坦福的,就可以指责孩子学习不好。我的主旨是想说明白,家长们不能在明白人无完人的同时,希望孩子是一个完人。如果放松一些对孩子的要求,很多亲子矛盾就没有了。体谅孩子的一些与生俱来的“不足”,正向积极地尽量帮他们去提升,同时家长心里一定要明白,提升的空间可能不是那么大。
第三,无论配偶还是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不要管得太多,盯得太近。要给彼此空间,让风能自由得流动。
当下的孩子自主性越来越强,根本不愿意接受家长“专治”那一套。有些家长习惯用“你给我怎么样”、“我让你干什么”、“你听到了吗”等等祈使句来命令孩子,这其实是转移了矛盾——把孩子和他们自己要面对的事情的矛盾,转移到孩子和家长身上。比如督促孩子写作业。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是他们和作业的矛盾,家长如果说“你马上给我写作业”,就成了孩子和家长的矛盾了。但如果让孩子明白,作业是任务,他们必须完成,他们自动自发的意识就会提高。任何人,包括孩子,为别人做事情时就没有为自己做事情那么心甘情愿。
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的意识,教会他们做选择,而不是事事代劳。事事代劳有百害无一利。从劳动方面说,孩子不实践,就不会,长大了就不会照顾自己。从励志方面说,孩子从小不思考人生、不给自己做决定,长大了就不会做决定。孩子如果从小都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选择,渐渐地就不会重视自我。
举个动手能力的例子。前几天,朋友的孩子大学放假,带舍友来我家小住。她们来了之后,我才把被子、被罩拿给她们,让她们自己套上去。两个姑娘折腾了十几分钟。我先生说我,怎么不提前帮她们准备好。我说我是故意的,想给她们生活实践的机会。家长在批评孩子不会干活、嫌孩子干活儿慢着急时,应该反思的是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学习、锻炼的机会。
孩子做选择也是一样的。孩子只有学习到一些做选择的原则、思路,多历练,才能学会做选择,不纠结。比如迪迪前一段选高中的故事,就很典型。不经过一番磨炼,很难具备做好选择的能力。
家长给与孩子空间了,亲子关系也容易缓和。我有个朋友养了条狗,很辛苦。可是自从养狗之后,他发现他对孩子没有盯得那么紧了,和孩子相处融洽起来。之前,他的注意力总容易集中在孩子身上。孩子小的时候矛盾还不突出,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对他的关注表现得非常不耐烦。越不耐烦,他越觉得需要管,形成了恶性循环。偶然的机会开始养狗后,每天照顾狗花费不少时间,心思就无法全放在孩子身上了,没想到孩子和他反而亲密起来。
家长一定要给与孩子成长的空间,不要怕试错。还有个朋友的孩子在这里读书后回流。已经二十几岁了,家长不放心,总觉得孩子什么都不会做。孩子也比较懒散,反正有家长照顾,事情都想推给家长。有一天国内已经很晚了,朋友还联系我,让我帮忙孩子给一个机构写一封电邮。我说孩子在加拿大上完高中了,这封电邮他完全能自己写。朋友说,孩子不敢写,怕错。我说不会错,要有基本的自信,也必须要勇于尝试。放手让孩子成长,他才能成长。否则永远长不大。
亲子关系是个复杂又简单的问题。复杂是实际情况纷繁复杂,简单是许多可行性的方法如果用对了,很多矛盾就不会发生。引用一位教育界人士的话做结尾,“教育,唯爱与榜样”。爱孩子,就会支持而不会纵容,纠正而不会苛责。而言传身教是最便捷有效的教育方法。当孩子对事、对人、对物有所坚持时,家长可以多观察后,再判断如何引导孩子处理坚持与变通之间的平衡;勿因为孩子的坚持,而以强迫的方式让孩子遵从,剥夺孩子选择的权益,反而可能助长孩子倔强脾气与固执的性格。

个性倔强的孩子,为了坚持己见而与家长发脾气抗争,个性固执的孩子,为了不易变通而与家长争执不休,一方面这的确是令许多父母头痛的时刻,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正是培养独立人格非常重要的关键时刻。

对孩子进行管教 同时不与孩子伤和气 家长应该怎么做?(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