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5月27日电(记者 孙小静 郝洪) 5月26日,上海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22条意见涉及科技、教育、财税、金融等诸多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这是继自贸区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之后,上海又一项先行一步的改革探索。
去年5月24日,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何走好& 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如何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经过长达一年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上海形成了上述《意见》,22条意见着力深化改革和创新,力破长期以来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市场、人才等创新要素,为创新、创造松绑,为城市核心竞争力集聚能量。
历时一年深入调研
& 一号课题&重构城市发展动力
5月25日,上海举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市委全会——十届上海市委第八次全体会议。这次打破常规、额外加出来的市委全会,会期一天,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审议并出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及配套方案。
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韩正亲自带队,历时一年,深入基层密集调研,寻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破点。
今年初,&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被确定为上海市委& 一号课题&,这是上海市委今年惟一的重大课题。
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 上海发展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在25日举行的市委全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 中央要求我们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我们必须依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重构城市发展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谋划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说,& 纽约、伦敦、东京、首尔等已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或区域创新中心的目标规划,全球创新网络的枢纽性节点城市正成为大国转变发展模式、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点。&
杜德斌认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有着独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优势。& 上海本身的产业传统和长三角广袤的经济腹地;在上海的世界500强研发机构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城市管理的综合优势明显。&
如何将这些基础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上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研,认真讨论、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了五个方面22条意见。
& 我们主要是努力把握好‘五个坚持’。&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张道根说,& 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坚持以集聚和用好各类人才为首要;坚持以合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为基础;坚持聚焦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着力简政放权
& 市场导向&改革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改革贯穿& 上海22条&。
& 《意见》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韩正表示,& 推进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关键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让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发挥决定行作用,突破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阻断。&
& 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成为关键的发力点。
针对企业创新投资难、群众创业难、科技成果转化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创新管理;放宽& 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市场准入管制,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建立市区政府部门横向互通及纵向一体的信息共享共用机制等,一项项具体任务明确列举。
改革,关键是要从政府自身做起,坚决改革政府条块分割、分钱、分物的管理体制,突破产学研用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 我们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素心说。
《意见》明确,改革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改变部门各自分钱分物的管理办法,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综合协调政府各部门科技投入专项资金,建立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项目投入管理和信息公开平台,调整优化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
同时,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扩大各大院所管理自主权和个人科研课题选择权,探索体现科研人员劳动价值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鼓励企业主体创新投入的制度,如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中加大创新转型考核权重等。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 最后一公里&,上海将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争取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普惠税制等在上海先行先试,还将试点实施支持个人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和转让的政策,并探索知识产权资本化交易。
聚焦分配激励
& 名利双收&驱动人才创新
张江园区内一家日资企业——第一三共制药(上海)有限公司,老总62岁,不到日本65岁退休年龄,但过了我国60岁退休年龄,无法办理就业证。
& 协调了四五个月,最后才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得以解决。&张江管委会副主任王维刚告诉记者。
今后,这样的困扰应不再出现。《意见》显示,上海将建立外国人就业证和外国专家证一门式受理窗口,对符合条件的人才优先办理以65岁为限的外国专家证,从而放宽了年龄限制。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 我们将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管理局局长陈皓说道。
22条《意见》,其中有6条直接与人才政策有关,聚焦人才集聚、使用评价、分配激励三个环节。将人才评价权、使用权真正放还市场,放给创新主体,提升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市场化、便捷度。
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居留证件、人才签证和外国专家证办理程序。开展在沪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试点。
对国内人才,完善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户口、直接落户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如对通过市场主体评价的创新创业人才及其核心团队,直接赋予居住证积分标准分值;对获得一定规模风险投资的创业人才及其核心团队等,直接引进入沪。
根据《意见》规定,上海还将拓展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履行所聘岗位职责前提下,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兼薪。同时,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力度。构建职务发明法定收益分配制度,允许国有企业与发明人事先约定科技成果分配方式和数额;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70%;试点国有科技创新型企业对重要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股权和期权激励。
化解创新& 四难&
培育& 万众创新&沃土
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外商在上海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84家、其中亚太区总部24家,投资性公司295家,研发中心379家。
& 目前,上海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杜德斌说,& 但上海本土创新‘引擎’企业缺乏,这是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最大的短板。上海亟需营造激励创新特别是激励& 草根&创新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有好的环境。好的环境不是靠管出来的、不是靠政府的计划排出来的、不是靠财政资金扶持出来的,是靠科学的制度释放出来的。& 韩正说。
此次《意见》提出,促进科技中介服务集群化发展;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支持各类研发创新机构发展;建造更多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强化法治保障等,着力破解制约创新环境建设中的& 四大难题&——创新成果转化难、创新企业融资难、草根创业难、知识产权保护难,培育&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沃土。
比如,针对草根创业难,《意见》提出降低创业成本和准入门槛,从创业资金、创业空间等多个方面,对有志于创新创业的草根族& 扶上马& 、&送一程&。
过去一年来,无数& 众创空间&在上海各区县悄然成长。来自美国的年轻创业者菲利普?李,前一次创业是在硅谷,如今在杨浦区创智天地内的湾区数字化产业园再次创业,做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学咨询项目。
鼓励&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意见》还围绕& 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做出具体规划。上海市长杨雄表示,&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有实实在在的主体、平台和抓手,要全面梳理科技创新资源,及早谋划布局承担战略任务的‘四梁八柱’,为科创中心建设打通经脉、找准支点、绘就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