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申办条件有哪些呢!户籍管理制度的做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户籍制度原本是为了给居民贴上具有基本属性的管理标签,与身份证制度颇为相似。不过,当中国于引进现代户籍登记制度时,它增加了传统的户口要素和苏联式的压制性内部护照制度。现代户籍登记的设计初衷是让农业人口留在土地上耕作,并限制他们享受种种福利的权利。它把全体公民划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并把每个人所能享受的权利紧紧地限制于正式登记的居所之上。
对于外户口制度一开始就把整个社会清晰地划分为两大部分,城市和农村。占少数的城市人口享有住房、就业、卫生、入学和口粮供应等权利,这一切大都由各自的国有单位进行供给。占多数的农村人口一直很少享有社会福利,全靠各自的土地获取食物和保障。随着20世纪80年代农村集体化的解体,这一简单并且严苛的制度开始有了松动。随着对人口流动控制的放松,户口制度逐渐失去了阻碍人口流动的主要作用。现在,至少有2.2亿中国人生活在户籍登记地之外的地方。不过,户口制度仍然限制着人们对于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享受权利。进城的农村人可以临时性地在城镇里务工,但大多数不能享受卫生保健、物品折扣、住房福利,以及众所周知的向其子女开放的公立学校。
对数量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来说,绝大多数人能得到城市户口的机会十分渺茫。他们属于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既不算纯粹的农村人,也不算纯粹的城里人。户口制度不再是他们前进道路上无法攻克的堡垒,但它仍然是极为有效的阶层屏障,决然地把社会划分为城镇的享有和农村的不享有。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从事中国户口制度研究的专家陈金永教授说,这一差别化制度形成的,是& 一座座具有无形围墙的城市&:进城务工人员可能在城市里生活,却不属于城市。他认为,户口制度& 是产生不公平和不平等的主要因素,这也许是中国社会和空间分层的最关键的基础所在&。
因为进城务工人员被当作随时可能回到农村老家的临时性居民,各级政府和雇主很少将他们与城镇居民同等对待。中国于2008年开始执行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具有正式用工合同的进城务工人员享有一定的社会保障权利。但这一系列的法律却很少得到强有力的落实。同时,雇主对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的雇佣都是非正式的。作为地位低下的外来者,他们通常被当作经济炮弹的牺牲品。中央政府曾经要求各级地方政府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卫生保健和学校教育,但在全国范围内,却看不到齐心协力解决这一问题的迹象。各级城市政府一般只会拿出最少的钱去防止社会的不安定。
外来务工人员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儿,却拿着最低最少的社会福利。数以亿计的外来务工人员已经在城市里生活了许多年,却依然滑稽地坚称他们是合理合法的& 农村人&。不过,把进城务工人员排除在城市福利制度之外,在经济方面倒是具有正面的作用:30多年来,户口制度让中国在廉价的基础上极为有效地进行着工业化。所谓的& 中国价格&,数年来让中国制造和出口的产品比其他任何地方的都要廉价,而这,正源于雇用了数量庞大、源源不竭的廉价进城务工人员。正如陈金永所说的,& 没有城市户口的进城务工人员,已然成为助力中国经济引擎运转的最强有力的人力螺丝钉&。户口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是要说服政府官员们,改革具有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