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孩子自身的条件考虑:如果孩子身体健康,性格活泼,适应能力强,具备一些生活自理能力,离开父母一段时间家长也放心,那么可以送全托。
二、从家长角度考虑:
1、如果家长工作很忙,即使下班回家也很少有时间顾及孩子,可以考虑送全托。
2、如果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可将孩子送全托。
3、如果家中有老人溺爱孩子,而父母无计可施,可以考虑将孩子送全托,离老人远一些。
4、如果家长能够配合幼儿园开展良好家庭教育,同时又有时间关心、照料孩子,最好把孩子送日托,这样可以经常和孩子接触,便于交流思想,增进感情。
三、从幼儿园条件看:如果全托幼儿园设备完善,设施齐全,人员充足,条件较好,可以将孩子送全托.我上周到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录制了两期节目,其中一期的话题是,孩子上 幼儿园 送& 日托&好还是送& 全托&好。现场请了另外两位家长,她们分别代表& 日托派&和& 全托派&。我的观点是明确的:支持日托,不赞成全托。 两位家长的观点各有代表性,认为日托好的,考虑的是跟孩子交流沟通和良好的 亲子关系 的建立;认为全托(一周接一次)好的,关注的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 我为什么支持日托,不支持全托,理由如下。第一、一个人,他必然首先是自然人,然后才是社会人。 孩子出生后的成长过程,是从& 小动物&逐渐向& 人&过度的过程,他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基本的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 人性&的实现取决于他幼年时期是否获得了充分的人性关怀,就像麦苗生长必得先有良好的土壤一样。无论是每个人从小到大依时间顺序的发展,还是一个人处在每一件事务中自然的反应都如此。我的一个同事曾开玩笑说,& 我如果失业了,就满地吐痰去!&即使一个成年人,当他的基本需求出现问题时,都会影响到他社会属性的表现,何况孩子。 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还处于自然人的状态,所以他首先需要的是被爱和自由。他需要在早晨睁开眼睛时看到妈妈的笑脸,需要在 吃饭 时可以跟爸爸说几句话,需要天天感到父母怀抱的体温,需要用小手抓抓妈妈的头发……如果我们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早早减少他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原始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属性也不可能有良好的表现。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下孤儿院的孩子即可明白。这些孩子,他们从小过着集体生活,自理能力确实比一般孩子强,按照& 全托&的逻辑,他们应该是既不娇气又有能力的,事实是,他们成年后的面貌并不见得出色;即便就& 集体意识&这一点,在他们身上也实现得不够,因为这一点比& 自理能力&的社会属性更强。(这样说不是贬低这些孩子,事实是我写到这里,想到这些孩子内心就有怜惜和隐痛)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命运不公,只给他们提供了一块先天贫瘠的、仅能糊口的土地,他们从小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还有,为什么& 留守儿童&品行问题多?因为他们和父母相守的时间太短,父母的爱经常是太远,够不着,电话线中传来的爱和父母真实地坐在身旁,目光笼罩、体温互暖的爱是不一样。爷爷奶奶们并非不爱自己的孙子,但是,上帝是要让父母亲自去爱他们的孩子的,任何人的爱都不可以代替父母之爱。反自然的成长经历一定是有问题的,最终都需要代价。天天见到孩子,或者一周见一次,这在当下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差异,最终却是一个孩子生命质量的差异。 现在不少家长在培养孩子中都犯了这种只想其一不想其二的错误,急于要发展孩子的某一方面的能力,任意剥夺孩子的一些天性,没想到这种剥夺的恶果是等在几年或十几年后。教育中捡芝麻丢西瓜的行为,反映的是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局限——对儿童、对教育没有整体的认识和思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站位太低,迷路了。 有些从没上过& 全托&、一直和父母在一个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成长得也并不出色,有的后来还成了问题少年,这是事实。这个事实要这样认识,这些孩子虽然从形式上天天和父母在一起,但由于父母教育方式不当、亲子沟通方式不良,比如对待孩子态度粗暴或冷漠无情,也有的是家长自己的做人就有很多问题等等,这些同样会阻碍孩子天性的发展,损伤了孩子的自然属性,从而抑制了社会属性的发展。 第二,& 自理能力&等品质同样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实现。 有的家长想把孩子送幼儿园全托,是因为家中老人对孩子过度包办或骄纵,也有的是因为父母中的某一方和孩子相处有问题,希望送全托能阻隔不良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的用意虽好,但孩子体会的是失落。他无法明确地分辩,但他会慢慢意识到,当家庭生活中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时,家长可以无视他的感觉,以牺牲他的利益为首选。& 自己不重要&感,与包办骄纵下形成的& 唯我独尊&感对孩子来说是同样有害的,都会造成孩子自信不足,都会让孩子在将来与他人交往中没有自信,不能很好地把握分寸感。 家庭教育环境不理想,这是一个需要在家庭范围内解决的问题,需要成年人自己改变。没错,改变一个成年人错误的做法确实比多交点钱送孩子上全托难得多——但是,教育哪里有捷径可走?家长们不要动不动把难题交给孩子自己去扛,而应直面家长自己的过失,通过学习,形成共识,艰难地去改变自己,这才是最根本的办法。简单地把孩子送幼儿园全托,指望借助一个客观外力来成全教育结果,这是不可能的,是下下策。外部机构最多能解决点皮毛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影响孩子。 另外,孩子成长中会发生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他天天能见到父母,那么他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就可以及时被父母察觉,能及时和父母沟通。不要指望孩子能把一个问题放一个星期,然后周末给你带回来。他们往往对一些具体的事过后就忘了,事情虽然忘了,但由事情引起的问题却会积攒起来,积攒得太多了,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希望通过& 全托&解决孩子的一些教育问题,结果却是造成了更多的问题。 为人父母者要坚定地相信,一个孩子的成长大部分取决于家庭,所以孩子的品行培养必须首先在家庭中实现。 第三,工作忙虽然是事实,但也不过是个借口。 很多家长是因为工作忙把孩子送全托。我想说的是,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们普遍都很年轻,三十岁上下,都是正处于事业的打拼阶段,谁不忙呢?只能说,当你想做一件事时,会有很多理由;不想做一件事时,会找到很多借口。 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我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任何困难,只要你自己愿意承担,它就一定有解决的办法。可加可不加的班,坚决不加;新上映的大片,不看;朋友邀约吃饭,尽量少去;屋子很乱,让它乱去吧;睡眠不足,真的很累,累就累吧,反正年轻……天下没有因为带孩子累死的,何况大多数人有老人帮忙,有保姆帮忙。也就几年的时间,孩子越大越好带。这几年的& 损失&,它们都会以某种方式在以后的日子中加倍地补偿回来。比如我一直坚持自己带孩子,曾累到血压降到65/45,十几年没进过一次电影院。我换回来的收获是,不需要为孩子学习不好而烦恼,不需要花钱给她上补习班,不需要为她未来的工作担忧,不需要为她会不会跟别人相处而操心。如果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图省事,把孩子一送了之,则很可能在几年后,你需要花费多少倍的精力来解决他身上的种种问题了。 事实是现在不少家长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了另外的地方,本来许多时间是可以挤出来分配给孩子的。坦率地讲,很多因为忙而不去认真和孩子相处的家长,其实他们的第一动因往往是自私,& 忙&只是一个拿得出手的借口——我这样说会让很多人感到不快,但是,请先不要急于生气,请真诚地关注一下你的潜意识。 当然,有的家长工作确实忙,再忙也要回家吧,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或经常只能每天跟孩子交流几分钟,它都是有意义的。你对孩子的爱和责任,会让家中形成甜蜜的气场,这种气场会包围着孩子,让他内心有抚慰感,让他的心理更健康。 第四,能和孩子在一起,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我们已习惯于为每一件事或每一个决定找到目的和意义。比如送日托还是送全托的探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