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频道4月4日消息:日前,在上海市政协& 适应老龄化社会趋势,促进养老事业发展&研讨会上,如何养老成为热议的话题,九三学社上海市徐汇区委员会主委张荐云提出,建议在每个街道建立老年人& 日托&服务站,让老人也可& 朝九晚五&,这种新的养老模式引起了不少代表的兴趣。然而,记者走访了几家日托所发现,有的门庭若市,有的门可罗雀,& 日托&全面走入老年生活还尚需时日。
调查老人需要日托所&&&
张荐云提供了一份徐汇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抽样调查,这其中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选择居家养老占38.0%,老年护理医院占37.4%,养老院占24.3%,其它为0.3%;在生活顾虑的选择上,退休金不足为27.5%,医疗费用占51.1%,其他为21.4%;在自理状况的选择上,半自理状态为15.7%,失去自理能力占14.7%,健康老人占69.6%。&&&
中国人有自己传统的观念,家是自己的根,人老了就要"叶落归根"。既要让老年人觉得没有离开家,又要让老人不再孤独,"日托所"的建立成为健康老人的一种需求。
建议老人们朝九晚五&&&
"日托所"其实与"托儿所"有些相近,有人称它是"托老所"。张荐云给记者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小区附近建一个"日托所",老人们早上九点到"日托所",自带茶杯和茶叶,"日托所"内提供开水,老人在里面悠闲地看报纸,看电视,或者几个老人在一起唠家常,或者下棋、打牌,中午选择适合自己的口味,用4元-6元吃顿中饭,到了下午四五点钟,老人们各自回家,此时子女们也都下班回家了,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张荐云提出,"日托"养老可采用动态管理,兼顾不同地区的特点,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每个街道都建立老年人"日托"服务站。服务站要以人为本,设施不必太豪华。"日托"服务站的经费和人员编制,等同于幼儿园。"日托"服务站挑选小区附近资质较好的餐馆或送餐公司负责饮食,为老年人提供实惠的有偿服务。在新建住宅小区时,可将"日托"站列入新建小区的配套设施中。
&&& 实践这里也和家一样&&&
日前,记者来到凉城街道文苑红枫老年日托站,二十几个老人像小朋友似的端坐在沙发上,沈所长正一脸严肃地与他们商讨着下周伙食。&&&
王老伯今年已经85岁,之前他在敬老院呆过,到了日托所后就不愿离开了。他说,敬老院里的收费较高,而且里面管理也严格,买个水果什么的都得经过批准,进出非常不自由。但是日托所出入自由,伙食娱乐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省心得很。老人们都说,还是日托所感觉好,白天和小区里老人在一起,大家彼此都非常熟悉,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晚上又能回到家里,很舒服。&&&
记者还走访的其它几家日托所却门可罗雀。沈所长说,日托所开办四年,刚建成时只有四五个老人,很多老人并不愿意来日托所,怕人指责子孙不孝顺。后来日子长了,子女每天接送并不让他们感觉缺了儿女的爱,在日托所的生活舒适,渐渐地来的老人多了。&&&
沈所长说,老人其实就像小孩一样,现在最难的就是要不断地想出新招逗老人们乐,不断翻新伙食花样,在服务上多动脑筋。日托所真正全面深入到所有老人生活中,老人自身观念的转变很重要,因此可能还需一段时日。务机构管理上的空白将正式得到填补。昨日,本市早期教养服务机构管理规定正式出台,其中首次对早教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环境设施等作出规范,并明确指出,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不提倡进行读英语、学汉字等知识技能性的学习。
&&& 据介绍,早期教养服务机构面向0-3岁散居儿童为主,是对其家长及看护人员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咨询,并提供儿童教养活动场所的机构。但一直以来,由于不少托幼机构都为社会力量办学,开在社区或是在居民家中,因此还没有相应的条例对其进行规范。
&&& 与管理规定一起公布的《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中,明确对儿童该学习的内容作出规定。提出要让儿童置身于游戏活动中,与玩具、材料互动,与成人、伙伴互动,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发展。& 现在有很多民办早教机构过早地教孩子读书认字,并以此来吸引家长,这种做法不应该被提倡。&市教委基教处分管托幼工作的何幼华副处长表示,低龄儿童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如人际交往、认识自我等,但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却不应该过早。
&&& 在昨日出台的管理规定中,还对早教机构的设施设备作出了各种硬性规定,其中包括早期教养服务机构的房屋必须有独立的出入口、紧急疏散的通道,配有各种相关的安全防范的设施,并远离各种污染源;机构内应设有儿童活动室、家长或指导人员培训室等基本用房。活动室等儿童活动场所应设置暖性、弹性地面,儿童经常出入的通道应为防滑地面;儿童活动室使用总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儿童活动室人均不少于5平方米等。
&&& 此外管理还规定,在有儿童活动的现场,早教机构的指导人员与儿童的日托比例为1∶4-5,随儿童年龄增大,比例可适当放宽至1∶8,可以设专职或兼职。指导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的学历等。新华社上海8月20日电(陶维洲、李荣)上海推进安全社区建设,从点点滴滴做起,消除安全隐患,减少伤害事故。
空巢老人进日托所
&&&&自从小区建起老年日托所,住在卢湾区淮海街道复三社区71岁的曹奶奶告别了以往单调的生活,每天一有空就到日托所& 报到&。& 这里热闹,和大家拉拉家常、做做小饰品,我的生活比以前精彩多了。&曹奶奶笑着说。
&&&&记者在复三居委的老年日托所看到,日托所不仅给老人们提供点心、瓜果、茶水、按摩椅、电视,还有一个开放活动室,让老人们自己组织兴趣小组在这里活动,更加丰富了老年人生活。
&&&&淮海街道陈国梅科长告诉记者,日托所的开办不仅丰富了老人生活,更重要的是为老人营造了一个安全的港湾。据介绍,淮海街道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2万多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3.36%。根据伤害专项调查结果,这一群体发生伤害的几率高达62%。
&&&&& 现在‘日间空巢老人’增多,在无人看护情况下,老人很容易发生跌倒、摔伤等事故。&陈国梅说,通过老年日托所,把老人集中起来进行看护,老人的安全有了保障,老人的子女也放心。目前淮海街道建有四个老年日托所,日接待老人能力100人左右。据陈国梅透露,目前街道正加大投资,准备扩大老年日托所的规模。
&&&&& 我们做得最细的一项工作是在一些公共楼道、扶梯等处,由政府出资安装‘贴心扶手’,方便老年人、残疾人出行。&卢湾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于智国说。
学校门口划& 三米安全线&
&&&&瑞金二路小学位于上海市区繁华地段,校门口的单向车道狭窄,学生上下学高峰时段,校门口拥挤现象严重,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学校制定了& 三米安全线&,使早到的学生和接送学生的家长可进入校门三米线内等候,这样既维护了学生和家长的安全又便于学校管理。现在学校又根据实际情况把三米线延长至六米,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和家长的安全保护。
&&&&一些幼儿园为了防止门夹到小朋友的手,特地做了防夹手枕头绑在门上。
老式住宅窗口装逃生器具
&&&&在上海,有很多砖木结构的老式居民楼,瑞金街道南昌社区的淮海坊就是其中的典型。& 这里的房屋基本是砖木结构,而且居住在此的多为老人,是火灾的易发区。&瑞金街道郭锐副科长说。
&&&&为了消除安全隐患,瑞金街道首先对老式住宅进行改造。电线老化改造、公用走道安装消防喷淋、二楼以上窗口处安装一定数量的逃生器具、免费为居民配备小型灭火器等。截至目前,街道已完成电线老化改造和消防喷淋安装工程14940户,逃生器具全覆盖,发放小型灭火器5000只。& 2004年以来,消防喷淋共扑灭火警13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