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一年级是学生从幼儿园的游戏性学习到小学知识学习和游戏学习并举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有些学生还停留在幼儿园生活时养成的习惯,上、下课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下课以后一心只想着玩,甚至忘记了上厕所、喝水和课前准备,经常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需要老师提醒学生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劳逸结合,形成合理安排下课时间的观念。一年级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喜欢游戏,但安全意识不强,下课后就会飞奔出去,在校园奔跑打闹,又或者在教室里追逐嬉戏,经常做一些危险行为。而小学的课间活动与课堂学习的形式完全不同,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课间活动,需要老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辨析。
&
【案例描述】
活动设计& 课间活动巧安排&
1、师:可是课间只有10分钟,我们可以怎么合理安排这4件事呢?小朋友,材料包里有这张纸,请小组长发。请你动手来排一排这4件事,先做的第一件事就在图下面的& 括号&里写个& 1&,第二件做的事就在&& 括号&里写个& 2&,第三件做的事就写个3&,第四件做的事就写个4&。大家明白了吗?请大家拿出铅笔,我们开始。
2、将学生的答案进行实物投影,说出你这样排序的理由,全班点评。
1)预设1: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喝水,游戏
师指导要点:下课要及时上厕所,不要憋尿。
2)预设2:喝水,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游戏
师指导要点:我们喝完水后把盖子盖好,放回原位,这可是个好习惯。
3)预设3:准备学习用品,喝水,上厕所,游戏
师指导要点:书放桌子左上角,铅笔橡皮放铅笔盒,铅笔盒盖子要盖好。
4)预设4:老师发现你们把& 游戏&都放在最后一个,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3、师总结:从刚才的排一排中,我们知道了喝水、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都是我们要做好的课前准备工作,先做好了这3件事,再去做游戏才能更好地玩,这样我们才算是合理安排了自己的课间活动,养成了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
【案例分析】
《课间十分钟》是《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校园生活真快乐&的第三课。本课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 愉快、积极地生活&的第1条& 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和&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的第1条& 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编写的,重在教会学生合理安排课间生活,了解课间需要做的事情,感受快乐、文明的校园生活。
教材呈现了四个板块的内容。第一个板块& 我喜欢的课间游戏&,展现了翻绳、跳长绳和跳房子等一些动与静的课间游戏;第二个板块& 玩个课间小游戏&,介绍了& 丢沙包&的游戏玩法,从快乐生活和文明游戏的角度,引导学生体悟活动中的诀窍;第三个板块& 课间还要做什么&,以时钟为背景,呈现了课间学生最容易忽视的而又需要安排的重要事情:上厕所、喝水和课前准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间十分钟是休息与放松的时间,通过让学生为事件排顺序,让学生理解喝水、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是需要先安排的重要事情,之后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第四个板块& 这样做好吗&,旨在结合图中学生的行为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课间十分钟哪些行为值得提倡?哪些行为存在安全隐患?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本课将对学生掌握& 下课&这种最主要的学校生活方式,理解其对做好上课准备与积极参与课堂生活的意义起到积极的作用。
&
【案例反思】
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怎样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提高实效性,达到育人目的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探索和追求。从教材改变,内容重点改变,我们的教法也应随之相应的改变。从已经改变的课本来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更加密切了。
&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出新的教材观,视教材为一种范例,就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让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思品课堂提供生动多彩的材料,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以此来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建立教材、活动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案例、新闻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加以利用,使学生倍感亲切,还可以作为话题,开展活动化教学。如教学《吃饭有讲究》一课,我在课的导入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了三种蔬菜的谜语:白菜、大蒜、萝卜,让学生来猜谜语,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好地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参与新的学习。较好地隐蔽了教育意图,让学生没有感到你在教育他,要他怎么做,而是他们自己在寻求答案,在交流应该怎么做,拉近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丰富了学科的活动化教学的资源。另外,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数字材料,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内容标准的特点之一,就是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因为& 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活动,重视经验与体验的获得,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导悟,也是对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极好的补充。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 动&起来,多进行活动并且每一次活动都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主题,时时注意做到精益求精。在以往学生的学习中我主要应用下列几种学习活动,即想象、游戏、实践、角色扮演等等方式来辅助教学。
总之,只要在道法课堂上立足于学生学情,用心组织和实施有效化活动教学,相信可以使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达到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