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问题提出
&&&&&幼儿期,即三至六七岁这一阶段,是儿童产生参加社会生活愿望,并形成最初个体偏向的时代。幼儿可塑性大,容易受具体形象沾染,养成各种习惯,因此,幼儿期是实行教导的良好时代。懂得幼儿的道德观念及其发展规律,能为品德教导供给理论领导,从而进步其有效性。
&&&&&在研究中,道德断定(Moral&Judgment)指道德评价,也指对道德责任的断定。鉴于二者密切相干,它们常被联合在一起,不作细分。儿童道德断定的研究始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用讲故事的方法,与不同年纪的儿童讨论行动的是非善恶问题,其中最为范例的一个故事是,有个男孩,趁母亲不在想偷取橱柜里的果酱而打破了一只杯子,另一个男孩则在去饭厅吃饭时无意中打碎了托盘里的十五个杯子。请儿童答复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皮亚杰创造:6岁以下的儿童多认为第二个男孩的过失较重,因为他打碎了较多的杯子,由此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在道德断定中多疏忽举动者的意图,只是简略地以举动的成果为根据作出断定。
&&&&&然而,皮亚杰道德断定的故事存在必定的问题,第一,在询问儿童一个具有坏意图但只引起些微伤害的人,是否比一个具有好意图但却产生很大伤害的人恶劣时,常会将意图及成果混杂了;第二,所供给有关举动的成果的讯息比有关举动者之意图的讯息更为明显(或较容易觉察)。由于年幼儿童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能看到的证据上(例如打破杯子),而不是他们必须加以推论的抽象讯息上(如举动者的动机),因此他们会认为引起较多伤害的人更为恶劣,就不足为奇了。
&&&&&奈森(Nelson,1980)对这些方法上的毛病进行了修正,并以三岁幼儿为对象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每名幼儿听到一个有关主角将球丢向玩伴的故事,举动者的动机有好的(朋友没有球可玩)或不好的(举动者要攻击他的朋友),成果也有好的(朋友接到球而且高兴地玩着)或不好的(球打到朋友的头,朋友因而哭了起来),为了确信这些年幼的儿童都懂得举动者的动机,实验者为其浮现相应的图片。成果是,三岁的幼儿断定认为有好成果的举动是比有坏成果的举动好。而最有趣的创造则是不论举动的成果毕竟如何,有好意图的举动者常被认为比怀有想伤害朋友之意图的举动者好。奈森雷盖尔应用类似方法所做的研究创造,三至四岁的儿童认为早就料到会有坏成果的举动者,是比事前不知晓会有这种坏成果的举动者还要恶劣。四岁时,儿童对举动者说谎(骗人的意图)的伤害性成果给予较负面的评价。五岁的儿童信任因草率或疏忽而有的伤害性举动是比由纯粹意外所形成的伤害更应当受到斥责。Bearison等研究者转变了皮亚杰的实验方法,如用单个故事代替成对故事,用等级评定法代替迫选法;变更浮现动机和成果信息的次序;在向被试讲述道德故事时辅以录像或图片等等,成功地证明了幼儿在做出道德断定时能考虑意图因素。总之,这些创造显然是与皮亚杰认为年幼的儿童是以真实的伤害来断定道德责任的道德现实主义者的见解不一致。如果讯息是显而易见的话,学前儿童显然能够,也常常能应用意图来做道德断定。但皮亚杰有一点是对的,即年幼儿童的确比年长儿童更重视成果而较不重视意图。
&&&&&以上是迄今为止国外心理学工作者在关于年幼儿童在道德断定中是否会考虑举动意图方面的研究,但国内却未见此方面的文献,因此,本研究旨在补充这方面的空白,为我国幼儿道德教导科学化供给心理学根据。
&&&&&二、研究方法
&&&&&1.材料与研究程序
&&&&&采用临床访谈法,参照奈森设计的故事,编制了4个小故事。故事一:小强见小红没有球玩,决定将自己的球抛给她,成果球打到了小红的头上,小红伤心肠哭了起来(反响了好动机,坏成果的情况)。故事二:小刚见小红没有球玩,决定将自己的球抛给她,小红接到了球,很高兴地玩了起来(反响了好动机,好成果的情况)。故事三:小强(或小刚)故意用球打小红,成果球打到小红的头上,小红伤心肠哭了起来(反响了坏动机,坏成果的情况)。故事四:小刚(或小强)故意用球打小红,成果小红接到了球,高兴地玩了起来(反响了坏意图,好成果的情况)。
&&&&&为考核幼儿断定的稳固性,以及对不同情境反响的差别性,又将4个小故事随机组合成6组故事:A、B、C、D、E、F。A组故事的道德问题情境最简略,好意图的举动者拥有好的行动成果,坏意图的举动者拥有坏的举动成果,以考核幼儿基础的道德断定的能力;F组故事的道德问题情境最复杂,好意图的举动者拥有坏的举动成果,坏意图的举动者拥有好的举动成果,这组故事对幼儿的道德断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请求;其余4组故事难度相当,处于居中程度,B组故事和C组故事的举动者均有雷批准图,但导致的行动成果不同;D组故事和E组故事中的举动者意图不同,但导致的行动成果雷同。
&&&&&随机组合情况如下:A(2,3),B(1,2),C(3,4),D(1,3),E(2,4),F(1,4)。经预测创造,6岁以下幼儿不能懂得F组故事,故该组故事在正式研究中只对6岁组幼儿施测。为便于幼儿懂得和记忆,每组故事均配有两张图片。六组故事以随机次序浮现,每讲完一个故事,主试即请求被试按图片回想出全部故事内容,并纠正回想毛病,几次赞助后,仍不能正确回想出故事内容的被试被淘汰。访淡时请求幼儿答复:两个小故事中的举动者谁对、谁错,谁应受到更大处分及为什么,并录下谈话内容。访谈结束后,将录音转化成书面材料供分析。
&&&&&2.被试
&&&&&被试来自于长春市一所一级一类幼儿园,分为4、5、6岁三个年纪组,年纪领域为足岁前后三个月,其中4岁组20人(男12人,女8人);5岁组20人(男11人,女9人);6岁组24人(男12人,女12人)。3.成果处理采用内容分析法处理个案,将被试的答复分类,并统计每类理由涌现的频率。
&&&&&三、成果
&&&&&1.A组故事,所有的64名被试均做出“故意打人者不对”的断定,故不细述。
&&&&&2.其余5组故事,被试的断定成果见表1。
上一篇: 被疏忽与抵触型幼儿社会技巧训练
下一篇:幼儿欺负行动的调查研究及其科学矫
以上是《关于4~6岁幼儿道德断定特点的研究》的详细内容,《关于4~6岁幼儿道德断定特点的研究》是拇指教导的编辑和众多的网友会员精心为您奉献。请记得收藏本站。更多有关《关于4~6岁幼儿道德断定特点的研究》方面的材料,请在网站栏目中查找。转载本文,请注明: 拇指教导【】感谢支撑!
与关于4~6岁幼儿道德断定特点的研究相干的精品文章
社会性发展:幼儿亲社会行动的造就
社会性发展:造就大班幼儿来往能力的策略研究
幼教论文:幼儿养成教导的几点思考
爱的教导:虚伪教导爱的简要分析
幼教论文:浅谈体育游戏中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有序领导小班幼儿进入运动区分析——运动惯例的建立
中班幼儿体育运动中合作法的运用—幼儿园中班社会教导论文
刍议幼儿“亲社会行动”的造就
利用体育运动造就幼儿自我的掩护意识
幼师如何造就幼儿的来往能力
感恩教导在幼儿园实行与运用的研究——感恩教导论文
马路上的文明——交通安全
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班幼儿在点心运动中的自主性造就
巧用妙法赞助孩子建立自负心
散步童话世界 增进个性成长
相干文章
精品文章
热门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SiteMapXML& |& WAP
苏ICP备11064971号 Copyright © 拇指教导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