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发现双创之星&大型系列活动走进上海。当天上午,& 众创空间&主题互动活动在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举行,四组上海本土创客与工业与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商总局等国家部委、上海市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就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相关政策解读进行了互动讨论。
小微企业如何留住人才
不少创客提出,自己的创业公司是小微型企业,很难吸引、留住人才。对此,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阮青表示,一项关于吸引国内人才引进的专门政策实施办法即将出台。
今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了& 科创22条&重要文件,文件有九项配套政策,其中有七项配套政策已出台实施,包括金融、人才等方面。围绕这些政策,各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细则。其中,一项吸引国内人才引进的专门政策实施办法,已经到了各个部门最后会签阶段。他表示,上海关于人才直接落户政策也将有很大的变化,并且将陆续出台。主要是对具有一定规模风险投资的创业人才及其核心团队、在管理运营和投资方面达到一定规模的核心团队、市场价值达到一定水平的企业和技能人才,以及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家人才都可以选择直接落户。
今年7月,上海推出了新的居住证转户籍政策。过去持居住证满七年可转户籍。现在,经由市场主体暨风险投资机构的评价,符合包括风险投资金额、市场交易的交易额、高管任职年限、社保纳税等一定条件的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和管理运营人才,最短持2年居住证即可办理户籍。
唤醒库房里的科研成果
上海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杨帆分享了他的创业经历。杨帆的公司从事废水治理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公司已经掌握了多项专利技术成果。对于高校科研创业,他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很难,这个事情缺人做。他了解到,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累计有2000项科研成果、600项发明专利未得到转化应用,& 科研成果躺在库房里睡觉,可惜了&。
来自市发改委的专家接过话题:&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今年还有一件值得关注的事,即修订了《科技成果转化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松绑,包括下放科研技术成果、专利的处置权,减少转化应用时的顾忌,也包括减少对科研创业人员的束缚,鼓励他们勇于创业;二是支撑,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掌控高精尖的基础科研项目转化。现在,逐渐出现了相应的专门机构、民营企业来帮助高校科研者来进行转化。&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负责人朱正红则表示,上海把创业孵化器的认定和评判权交给市场,加快发展众创空间,鼓励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人、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孵化器。目前,上海共有71家创业孵化园区、149家孵化器。超过90%的孵化器由社会力量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