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各个不同bai的艺术品种所组du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zhi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dao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我们学习研究舞蹈的种类,是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熟悉和掌握舞蹈艺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各种样式和方法。
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现了各处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宗教舞蹈是对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神灵的一种形象化的再现,使无形之神成为可以被感知的有形之身,是神秘力量的人格化。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因些,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写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治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蹈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每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和新创作舞蹈。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表现人物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根据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现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绪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来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现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现戏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第三类,根据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法和塑舞蹈形象的特点来划分,可分为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和戏剧性舞蹈三类。
抒情性舞蹈,又称情绪舞,其主要艺术特征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以鲜明、生动的舞蹈语言来直接抒发人物——舞蹈者的思想感情,以此来表达舞蹈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
叙事性舞蹈,又称情节舞,其主要艺术特征是通过舞蹈中不同人物的行动所构成的情节事件来塑人物,表现作品的主题内容。 维吾尔族古称回纥、回鹘、畏兀儿等,较早实行农耕经济。维吾 尔族曾信奉萨满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维吾尔族不同 发展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与宗教信仰,在他们的舞蹈中都有所表 现。据《魏书•高车传》记载:“合聚祭天,众至数万……游绕歌吟 忻忻。
& ”反映了其先民在漠北游牧时期盛大的萨满祭天仪式中的舞 蹈活动。回鹘时期民间与宫廷的乐舞活动以及佛教对歌舞的影响, 在唐宋以来的史籍中都有记载。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乐舞盛行的地 方。以中原文化及印度、伊朗文化为主对新疆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 的作用,而西域乐舞对中原及其他地区乐舞,也有深远的影响。
& 汉、 唐著名的于阗乐、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等都出自新疆境 内。至今上述地区依然保持着乐舞风习,流传各具特色的舞蹈形 式。这些舞蹈大多与新疆著名古典音乐套曲木卡姆相结合,许多小 型表演性节目,多在群众欢聚娱乐的“麦西来甫”中进行。木卡姆 的演奏与麦西来甫的活动,都是新疆的传统风习,木卡姆使民间音 乐规范化,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
& 麦西来甫则给人们提供了学习 本族、本地区风俗礼仪,学习民间舞蹈和进行即兴创作的机会。维 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三类。自娱性和风俗性舞蹈中也带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使维吾尔族 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
& 维吾尔族舞蹈的 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 臂、肘、膝,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 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 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 其特点还表现在:(1) 膝部连续性的微颤或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 美,衔接自然。(2) 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时 作竞技性旋转。(3) 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符点节奏,弱拍处常给以强奏的艺 术处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色彩。
& 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 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1) 赛乃姆自娱性舞蹈。广泛流传在新疆各地,原是古代新疆民间曲调 的一种,节奏平稳,旋律优美,适于舞蹈。后来与节奏欢快的曲调 《赛勒凯》相结合,形成由慢转快的两段体的舞蹈形式,被收进维 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
& 从《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 十》关于回部乐的记载,可知赛乃姆曾是清朝宫廷回部乐中的表 演项目。赛乃姆的表演较自由,无论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开始表潢前,群众围坐,乐队和伴唱者聚集一处。音乐开始后舞者进场, 可独舞、对舞,也可三五人同舞。舞者随琴声、鼓点由慢到快即兴 表演,也可邀请观众同舞。
& 舞至高潮时,观众和着节奏拍手并欢 呼助兴。赛乃姆的地区特点为:南疆,以喀什地区为代表,风格明 快、活泼、深情、优美;北疆,以伊犁地区为代表,风格潇洒、豪放、 轻快;东疆,以哈密地区为代表,风格平稳、安详、风趣、乐观。习 惯上在赛乃姆名称前冠以地区名称,如:库车赛乃姆、和田赛乃 姆、伊犁赛乃姆等。
& (2) 多朗舞礼俗性舞蹈。以双人对舞为基础,带有竞技性的组舞。流传在 新疆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县。“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 地个别地区古代维吾尔族人的自称。多朗舞是他们传统风俗活动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婚嫁、喜庆日欢聚时,都跳多朗舞。
& 多朗 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须自始至终跳完整个舞蹈,中途 不准退出,观众也不得随便离开舞场,直跳到竞技开始。竞技是旋 转,随着乐曲的不断变化,竞技的人逐渐减少,直到只剩下一个人, 这时到了舞蹈的高潮,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结束。表演时的音乐伴奏 按《多朗木卡姆》的演奏顺序进行,热烈而欢快,是维吾尔族人民非 常喜爱的一种舞蹈。
& (3) 萨玛舞风俗性舞蹈。是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在年节时集体欢跳的一种 民间舞蹈。主要流传地区为新疆喀什、莎车等地。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渐演变成节日的群众舞蹈活动。在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 木卡姆》形成时,萨玛舞被收在歌舞组曲《麦西来甫》的开始部分。
& &至今在肉孜节、古尔邦节时,人们依然喜欢聚于寺院前的广场上跳 萨玛舞。萨玛舞的主要乐器为铁鼓和唢呐,其舞蹈动律沉稳、舒展, 落脚时全脚着地,身体下压,微顿,抬步时两手随身体的俯仰而轻 摆,常用跳转、擦地空转等技巧动作。表演者多为劳动群众,动作粗 犷有力,富有劳动生活气息。
& (4) 夏地亚纳是节日或盛大集会时在广场上表演的群众集体舞蹈形式,流行 全新疆,盛行于南疆。夏地亚纳原是乐曲名称,维吾尔语意为“欢乐 的”,过去曾用于王宫贵族的出巡、迎送等礼仪的乐舞中,后发展成 为表达欢乐情绪的舞蹈,多在集会开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间舞蹈 之后表演,如跳萨玛舞时,一般以夏地亚纳结束。
& 跳夏地亚纳舞人 数不限,表演时无固定队形,动作不强求一致,步伐以小跳步为主, 手的动作简单。伴奏可用弦乐或吹奏乐,几面直径不同的手鼓或铁 鼓同时热烈击奏。新疆各地的夏地亚纳的形式与风格各有差异,北 疆的活泼,南疆的舞姿华丽,麦盖提县的古朴。(5) 纳孜尔库姆表演性男子舞蹈。
& 以双人对舞为主,带有竞技性。流传于新疆 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等地区,是婚礼、喜庆或麦西来甫中最精彩的 节目,各地多有半职业性的纳孜尔库姆艺人。纳孜尔库姆的表演在 《吐鲁番木卡姆》的伴奏下进行,开始只是和着乐曲与伴唱跳一般性舞蹈,当乐曲转入纳孜尔库姆专用曲调并唱到“哎,哎,纳孜尔库 姆”的歌词时,才进入纳孜尔库姆的表演。
& 表演分为两部分:①对 舞,节奏为拍,步法以蹲步、跳步为主,舞者以诙谐、幽默的动作模拟 各种劳动或各种人物形象,如绱鞋、跋子走路等。②竞技,节奏为 拍,只以鼓声伴奏。技巧动作有跳蹲、跳转、动肩转等,舞者互以高 难动作压倒对方,在观众有节奏的呼喊声中献艺表演。
& 伴奏乐器为 艾捷克、弹拨尔、热瓦甫、手鼓、唢呐、铁鼓等。(6) 盘子舞表演性道具舞蹈。流行于新疆库车、喀什、伊犁、乌鲁木齐、麦 盖提等地。用弦乐伴奏,节奏为拍,有专用曲调。据传,盘子舞源于 新疆库车民间,后流传各地,逐渐发展成为舞台节目,由女子单人表 演。
& 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盘子,指夹竹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 并在头上顶一盛水的碗,以增加难度。麦盖提县的盘子舞,由男艺 人表演,嘴内叼长把木勺,随舞击打碗。盘子舞的步法与舞姿,多来 自赛乃姆。(7) 手鼓舞表演性舞蹈。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舞蹈形式,开始流传在 南北疆各地民间,后发展成为舞台节目。
& 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 伴奏下进行。舞蹈的特点是动作敏捷、节奏多变,多用高难度的旋 转与腰部技巧。其他表演性舞蹈:用道具的有击石舞、萨巴耶(铁环)舞、灯舞 等。模拟性的舞蹈有:山羊舞、老虎舞、骆驼舞等。这些舞蹈形式也多在麦西来甫中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舞蹈工作者在各种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编撰了《维吾尔族舞蹈基训教材》,并 创作了许多优秀舞蹈节目。
& 如手鼓舞《摘葡萄》,歌舞《喀什赛乃 姆》,大型舞蹈《多朗麦西来甫》《拉克》及《鼓舞》《天山女工》等,受 到国内外好评。同时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舞蹈演员与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