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最新资讯

只发信息不打电话就是不孝敬吗? 怎么做才是公认的孝敬父母呢??

最新资讯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在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中,由于儿女太忙没有时间回家,甚至电话都很少打,迈的父母们开始学习上QQ、微信以便与孩子联系,了解儿女的生活。父母的包容与理解,仿佛更加衬托出儿女的“不孝”,但他们真的是不孝么?

在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中,由于儿女太忙没有时间回家,甚至电话都很少打,年迈的父母们开始学习上QQ、微信以便与孩子联系,了解儿女的生活。父母的包容与理解,仿佛更加衬托出儿女的“不孝”,但他们真的是不孝么?
心理治疗师认为不然,这些子女可能陷入了“对父母越愧疚越不去交流”的恶性循环,父母一方可以主动帮子女化解。
儿女们很少回家,很少打电话,过年过节,有的可能只通过一条祝福短信,例如“母亲节快乐”就草草了事,那么这样的子女是否就是不孝呢?
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理科心理治疗师陈卓表示,通过很多的治疗案例发现,即使一些平时很少联系父母的中年人,其内心并不是不关心父母,反而对自己没有很好地陪伴父母而感到内疚。
之前就有一位40岁的来访者,事业很成功,平时也很忙,忙到不要说回家,即使电话也很少给母亲打。在与陈卓聊到有关母亲的话题时,他哭得泣不成声,认为自己对不起妈妈。另外还有一些团体治疗中,陈卓发现,只要某个参与者谈到关于亲情的话题,谈到对父母的愧疚时,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以上案例提示,即使子女的行为没有表现出“孝顺”的样子,但其内心还是想念父母的。那么,这些子女在内疚后,为什么不做些事情弥补呢?
陈卓表示,子女对于父母的爱是普遍存在的,但是陷入了“对父母越愧疚越不去交流”的恶性循环——他们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不能为父母做一些事情,离父母那么远,与父母交流更会勾起这种自责,而且打了电话也不知道聊什么,通常就是客套的问问“最近怎么样?”、“身体还好么?”很容易出现尴尬,也就让子女越来越纠结是否要去打电话。
而父母一方也在为可能会打扰子女工作而纠结,最后的结果就是两代人交流逐渐减少。
陈卓认为,这些子女并不理解父母的需求,以为只有在家才叫陪伴,只有为父母做些什么才叫尽孝。老年人作为心理方面的“弱势群体”,比其他人更需要关怀,但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又使得其内心更加坚强。
他们其实并不需要子女时时陪伴身边,但是要在需要时可以联系到;不需要子女为自己付出什么,哪怕只是陪着吃顿饭也会很满足;不需要子女费尽心思想话题,只要知道你在听筒那边听着,就会很满足。
所以,陈卓建议这些“不孝”的子女们,抛弃顾虑,而老年父母在了解子女的愧疚后,也可以主动地拿起电话,给他们机会表达心中的爱。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王舍城中有一位长者,非常富有,娶了同样出生名门的小姐为妻。妻子为他生了一个男孩,孩子长相非常端正,世所罕见,家里人都非常喜欢,于是为他取名为优多罗。
优多罗渐渐长大以后,父亲便亡故了。优多罗便想:“先父生前从商,所以有了如今的家业。我现在不也应当学父亲那样从商吗?但是,我心中对佛法一直充满敬仰与信心,希望能够出家修道才好啊!”他这样想着,便去向母亲禀白,请母亲允许他出家。母亲回答他说:“你的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们现在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你现在怎么可以提出要舍弃我而出家的要求呢?我只要还活着一天,便绝对不会允许你出家去的;等我哪天死了以后,你想干什么都随你的意。”
优多罗得不到母亲的同意,心中非常懊恼,便又对母亲说:“您如果不同意我出家,我宁可去跳崖、喝毒药而死。”
母亲见他这样,于是缓和下来说:“你不要这样!你今天到底是怎么了,非要出家不可呢?这样吧,从今天起,如果你想请沙门婆罗门到家中来,我就会你摆设筵席、备好素食,让你尽情的来供养他们。”儿子听母亲这样说,只好暂时放下出家修道的念头,于是如母亲所说,时常请来沙门婆罗门到家中来接受供养。
母亲看到这么多出家人来家中吃喝,非常厌烦,心中不满,于是出口辱骂这些前来受供的修行人说:“你们这些出家人,自己不干活谋生,只会伸手向老百姓们讨吃讨喝,真是太可恶!”于是她便趁着儿子不在家的时候,拿一些饮食和浆水出来洒在地上,等儿子回来以后,她便对儿子说:“你出去以后,我摆设了美味清净的饮食,请许多沙门婆罗门过来接受供养。”这样说完,还特意带儿子去看那些倒掉的剩饭剩菜,让儿子真的以为她是供养过出家人的。儿子听闻这些,便也就非常欢喜。
后来优多罗的母亲寿命终了,便堕落到饿鬼道中。儿子等母亲仙逝,便按照之前的心愿出家精勤的修道,很快便证得阿罗汉果(注1)。有一天,这位阿罗汉在河边一处洞穴之中坐禅,有一个饿鬼,又饥又渴,热恼逼身,来到阿罗汉面前,告诉他说:“优多罗,我是你的母亲啊!”阿罗汉见此,非常诧异,说道:“我母亲在世的时候,乐善好施,供养三宝,如今为何会堕落到饿鬼道中,受这样痛苦的果报呢?”
饿鬼母亲回答他说:“这都是因为我生前太悭吝的缘故,不肯真心诚意供养那些沙门婆罗门,所以今天落得饿鬼道的下场。二十年了,我未尝得到一口吃的、一口喝的。我要是走到河边或者泉边想要喝水,水立即干竭;我要是走到果树下摘果子吃,树也会立即干枯掉,我什么都吃不到。这么多年,我被饥渴折磨,这其中的痛苦实在是说之不尽啊!”
阿罗汉便问饿鬼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呢?”
饿鬼母亲回答说:“生前我虽然布施,可是心中却是非常不情愿,非常吝惜,对沙门婆罗门也非常不恭敬,还常常出口辱骂他们,今天才受这样的苦报啊。你若是能够为我设斋供养沙门婆罗门,供养佛法僧三宝,为我忏悔罪业,我一定能够脱离这饿鬼之身的。”
这位优多罗尊者听到母亲这样恳求,心中非常怜悯,于是为饿鬼母亲摆设了饮食菜肴,延请佛陀和僧众们前来受供。供养完了以后,这位饿鬼母亲便在佛陀和僧众面前现身,至诚恳切的忏悔自己生前的罪业。忏悔完毕,世尊便为饿鬼说法,听完佛陀说法,饿鬼心中更加惭愧不已,当天夜里便命终,转生投胎到飞行饿鬼之中,天冠戴顶,身著璎珞,无比庄严,便再次来到优多罗尊者面前,对尊者说:“我还没有彻底脱离这饿鬼的苦报之身,你再为我供养一次三宝吧,为我准备好清净的饮食还有床单被褥等用具,然后广施四方的僧众,这样我便可以摆脱这饿鬼之身了。”
尊重听母亲这样说,便再兴供养,按照母亲的吩咐准备好饮食以及睡眠之具,布施给四方而来的僧众。供养完毕以后,这位飞行饿鬼再次现身在众僧面前,更加殷切的忏悔往昔的罪业,当夜便命终,脱离饿鬼之身,转生到忉利天宫(注2)去。
生在忉利天中的优多罗母,便开始思维,自己过去生造了什么样的善业,今生得以生到这天道中来享福呢?她这样思索着,便发起天眼,看到原来是因为自己生前的儿子优多罗为她设斋供养佛陀和僧众,才让她得以免除饿鬼之身,生到忉利天来。思维至此,优多罗母便决定去人间礼拜世尊及诸比丘们,报答他们的救助之恩。于是她头戴天冠,身著璎珞,手拿天花,种种庄严,来到佛陀及优多罗尊者的面前礼拜供养。供养完毕以后,退坐到一面,听佛陀说胜妙的佛法,心开意解,便证得须陀洹果(注3),于是绕佛三匝,然后回到天宫中去继续修行。

佛陀为众弟子们讲述完这则优多罗母堕落饿鬼道的前后因缘以后,在场的众比丘们,都舍离悭贪之心,对生死轮转之苦生起厌恶之情,于是纷纷证果,有人证得初果须陀洹,有人证得二果斯陀含(注4),有人证得三果阿那含(注5),有人证得四果阿罗汉,有人发起缘觉辟支佛的道心,更有人发起无上菩提之心。

只发信息不打电话就是不孝敬吗? 怎么做才是公认的孝敬父母呢??(图1)


故事出自《撰集百缘经》卷五,(四六) lt;优多罗母堕饿鬼缘 gt;,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到原经文仔细捧读,相信一定会受益良多。
这则优多罗母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呢?这则故事对我最大的启发便是,在父母生前以及生后,我们应该如何利益他们,让他们得到最大的福报利益!
在《本事经》卷4中有这样一段话:
【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说深恩,当云何报?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若彼父母为性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行布施。若彼父母为性暗钝,无有胜慧,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本事经》卷4)
这段经文里面说道,父母对我们有生育之恩,没有母亲的怀胎十月,没有父母的含辛茹苦养育我们成人,我们又如何能够行善,修行,求解脱呢?所以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深厚,我们当报父母恩。如何报答呢?除了供养他们衣食所需,不让他们为我们操劳,让他们可以颐养天年之外,我们还要进一步让他们能够敬信三宝,能够乐意供养三宝,布施僧众,布施贫苦有需要的人,让他们去除悭贪的心行。因为悭吝的心容易与饿鬼道相应,来生容易有不好的果报。我们还是以佛陀所说的经本为依据,在《菩萨本行经》卷三中这样描述饿鬼道受生的因缘与情形:
【悭贪、嫉妬、不肯布施、不知衣食、不信三尊,悭火所烧,死堕饿鬼,形体羸瘦,骨节相敲,举身火然,百千万岁,无有解时,昼夜饥渴,初不曾闻水、谷之名。(《菩萨本行经》卷3)
悭贪、嫉妒、不肯布施、吃穿用度不知节制、不信三宝,这都是悭吝的心性使然。由于悭吝的缘故,所以死后就会堕落到饿鬼道中。为什么称为“饿鬼”呢?因为人一旦堕落此道,他们的身体就会非常的羸弱瘦削,大概就是皮包骨的样子,骨头和骨头之间都可以听到相互撞击摩擦的声音,不像我们人类的身体普遍都是血肉饱满,除非常年饥渴,像非洲难民那样的可怜人才会看到身上的骨头历历分明,而在饿鬼道中,由于他们生前悭吝不肯布施,福德欠缺,所以死后堕在饿鬼道中就会常年得不到一口吃的与喝的,“初不曾闻水、谷之名”。即便找到了吃的喝的,也会由于他们的业报之身,食物才刚进入口中便化成焦炭,难以下咽。饿鬼道的寿命非常非常长久,经中说有百千万岁的寿命,这么长的寿命,却几乎一直是少食少水的状况,日夜都为饥渴所逼迫所折磨,求出不能!正如优多罗的母亲所说“受餓鬼身,二十年中,未甞得食及以漿水。設我向河及以泉池,水為至竭,若向果樹,樹為乾枯。我今飢渴熱惱所逼,不可具陳。”
如果我们的父母是乐善好施的人,我们要非常高兴,因为这说明他们未来生的福报一定不会差,吃穿用度都不会匮乏。可是光这样还不够,我们还得要培养父母对三宝的清净的信心,让他们愿意供养三宝,于三宝所结下清净的善缘,让他们未来生生世世都能得到佛菩萨的护佑摄受,早日归命三宝,修学佛法,脱离轮回苦海,证得解脱,证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本具的清净佛性。这才是我们子女能对父母所敬的最大的孝心。
当然,如果父母今生于佛法的因缘还比较浅,那么我们一开始也不要太勉强他们要信佛念经持斋,我们可以做好自己,让他们看到学佛人都这么孝顺,不是对父母不管不顾,不是只顾自己快活的自私鬼,那么至少他们心中对学佛的人有信心,以后因缘成熟,也一定慢慢会对佛法生起信心的。这样我们也是让他们与佛法结下善缘啊!未来还怕他们不来学佛吗?再者,如果他们愿意,我们还可以隔一段时间便带他们去清净的寺院里面礼拜诸佛、供养僧众、听一次佛法开示、吃一次斋饭,让他们觉得原来在喧嚣忙碌的都市生活以外,还有这样一方净土可以修身养性,让他们乐意亲近三宝,这也是我们可以对父母能敬的孝心。
这是父母生前我们可以利益他们的事情。如果父母往生,我们又如何利益他们吗?优多罗的母亲堕落到饿鬼道中以后,让自己证道的儿子阿罗汉为她设斋供养三宝,让她能够忏悔罪业。第一次供养忏悔完毕,母亲由福报欠缺的饿鬼转生为飞行饿鬼,能够头戴天冠、身著璎珞,福报已经很好了;接着第二次供养,母亲更加殷勤的忏悔罪业,所以这一次得以彻底的摆脱饿鬼之身,转生到忉利天宫之中,后来由于忆识宿命因缘,于是下到人间,礼拜佛陀,听闻佛陀说法,很快证得初果,步入解脱的正确轨道,想想,如果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都能够亲近三宝,得证道果,永离无明烦恼,这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吗?
在《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卷中 lt;利益存亡品第七 gt;中,地藏王菩萨特意为我们南阎浮提众生指示利益亡者的方法,经中说: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或悬幡盖,及燃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 lt;存亡利益品 gt;第七)
经文告诉我们,家中若有父母亲眷亡故,我们作为他们在世的眷属,应当至诚恳切的为他们广设供养,广造福业 ,用这些善业功德回向他们能够早生善处。我们可以为他们读经、供养佛像、供养诸菩萨圣像,我们可以在他们弥留之际为他们称念佛号或者菩萨的圣号,让他们心中不感到恐惧孤独,能够跟着我们的一道口念或者心中默念佛菩萨的圣号。经中说,本来这个临终之人因为生前恶业因缘的牵引,理应下堕不好的去处,但因为眷属能够为他们修这些圣因净业,他们先世众罪都可以因此消除。更进一步,我们如果能够在亡者死后七七四十九天之内,继续广造众善,将这些善业回向给亡者,那他们就能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不光亡者受益,现世的眷属也会受益无穷啊!【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 lt;存亡利益品 gt;第七)就是说,我们为亡者所做的每一份功德,七分之中,亡者获一,生者获六。真的如此品品名所言“利益存亡品”,亡者生者二皆获利,何乐不为?
这真是地藏王菩萨大慈大悲的殷切教诲,让我们学会如何才是为家人为自己做最大的利益。地藏王菩萨深知阎浮提众生邪见深重,积非成是,不知何为善,何为恶,常常求利而不得,临祸而不知,所以地藏王菩萨接着劝诫我们末法众生:
【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wǎng)魉(liǎng)。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 lt;存亡利益品 gt;第七)
受到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影响,我们以为孝顺父母就是在父母亡故以后,为他们大操大办,所谓风光大葬,杀鸡宰羊,磨刀霍霍,宴请宾客,吹拉弹唱,好不热闹,殊不知,人间的热闹实则是无数鸡鸭鱼猪牛虾的血淋淋的屠宰场。我们这样做,不仅没有利益到我们亡故的亲眷,更让他们的前路更多坎坷与磨难啊!就好像有人从远方来,已经绝粮三日,身上还背负着百斤重担不得喘息。这时又遇到邻居,见他如此不堪重负,不仅不为他分担,还在他的重担上面增添更多的负累,让他们举步维艰,前路渺茫!所以我们要真的对亡者好,就要虚心听从佛菩萨的殷殷教诲,【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 lt;存亡利益品 gt;第七)
佛言:【若父母先无,信戒闻舍慧,子令其修习,名真实报恩;恭敬给所须,唯现世安乐,令修信戒等,究竟证涅槃。】(《本事经》卷4)
什么是真实报父母恩?我们为父母端茶倒水、捶背搓脚、梳发整衣,这些都只能给父母一时一世的安乐;父母不信三宝,不知布施因果,不信持戒功德,邪见深重,我们能够以种种方便善巧,让父母能够对三宝分分生信,能够渐渐懂得持戒、修善、闻法、证道,他们能够一步步迈向究竟涅槃,获得永生永世的安乐,这才是我们儿女对父母能做的真正的报恩!
注1: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注2:忉利天(Trayastrimsa),意译“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而得名。居须弥山顶巅,中央为主国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之主释提桓因(帝释)所居,四方各有八个天国,四角四峰,有帝释天保护神金刚手居止。
注3:须陀洹(梵语:Srotāpanna,巴利语:Sotapanna),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
注4:斯陀含为梵语,对应的巴利语是Sakadagami,翻译成汉语、中文的意思是“一往来”,佛经中也称为“一上一还”,指的是:最多只会在天界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就能够在此后证得四果,注定完全解脱(永远摆脱六道轮回)。
注5:阿那含(梵语:,anāgāmin),佛教术语,“不来”或“不还”之义,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五下分结是:身见、戒禁取、疑、欲贪、瞋。欲界的修道所断惑,至此已经断尽。证阿那含果的圣者,已经断了欲界的烦恼修惑,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死後将会离开欲界,上升色界或无色界,在那边入涅盤,不再复还欲界。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