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家长要慢慢引导孩子建立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的概念。比如他可以玩一个小皮球、摆弄一个大水桶,但他不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当玩具,不然会有大麻烦。同时,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组合式的玩具,鼓励他尝试组合不同的造型。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孩子手里的东西要少棱角且质量好。
小逸今年3岁了,简直就是一个小“破坏狂”。家里稍微结构复杂的东西都会被他拆得乱七八糟,但又装不回去,很多玩具都因此“死无全尸”,还有很多贵重的用品也不能幸免于难,着实让人心痛。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是好是坏?做父母的该如何面对?
孩子破坏东西的原因
1、对新事物的好奇。婴儿一生下来就有一种好奇心,促使小儿去探索。在对事物的探索过程中表现出喜欢拆卸东西,但由于能力有限,拆后往往不能重新装上,于是被家长视为“破坏”。
2、情绪发泄。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心情不愉快时就可能以摔东西来发泄不满,受到家长指责后不服气,为了报复将家里的东西毁坏。
3、吸引大人注意。当孩子感到寂寞或是受到冷落,有时也会以摔东西来吸引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4、动作还不协调。小孩的动作发展还不很协调,由于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又不能像成人那样集中,难免摔坏东西。
如何看待孩子的“破坏”行为
做父母的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正确引导。一般来说,1-2周岁的孩子,既没有是非观念,也没有道德标准,更没有价值观念。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拆拆小玩具,看起来是破坏,其实是从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探索精神,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当看到孩子将房间搞得一团糟,玩具被拆得七零八落,正丢在一旁,家长要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他们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乐于思考、敢于创造。当然孩子有时生气,会使性子,发脾气,故意把东西弄坏。大人对这种破坏性行为,要坚决制止,而且要弄清孩子不高兴的大兵团,有针对性的教育。
家长要慢慢引导孩子建立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的概念。比如他可以玩一个小皮球、摆弄一个大水桶,但他不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当玩具,不然会有大麻烦。同时,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组合式的玩具,鼓励他尝试组合不同的造型。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孩子手里的东西要少棱角且质量好。小孩子虽然可爱,但有些熊孩子却是让人烦不胜烦。“熊孩子”,乱翻东西、不守规矩以及破坏公共设施也是时有发生。
最近有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河南新郑市某小区,一位十一岁的小男孩踢飞电梯门,这段视频引发了家长和网友的围观。那么熊孩子为何频频闯祸?家长又该如何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秩序?来看记者的报道。
视频中,小男孩一脚蹬在电梯门上时,电梯内侧的安全门一下子“飞出去”,幸好有电梯外包墙保护,孩子没有受伤。
电梯维修区域主管周纯泽:他的手推在这边,脚在用力蹬,电梯运行的时候,间隙只有三分钟,根本受不了这么大的力,一碰这个门就被顶飞了。
据了解,熊孩子闯祸并不是个例。,重庆某小区内,一名十岁男孩将消防栓连接到消防箱内水管上,打开水阀,浇了全部电梯。去年2月,在宁波北仑有一批熊孩子,短短10多天内,强行从公共自行车桩位中偷走42辆公共自行车,损失约5万元。今年2月,重庆某小区内,一名男孩独自乘坐电梯,在电梯门关闭后向满是按键的控制板撒尿,导致电梯电路损坏失灵。那么,熊孩子屡屡破坏公共设施,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教育缺失呢?
未成年人破坏公共设施,作为监护人的家长理应承担经济赔偿并加强约束管教,但有些家长却态度冷漠、法律意识淡薄。在刚才所说孩子偷车一案中,家长拒绝经济赔偿,甚至说“要钱没有,要不让派出所把孩子抓走吧”。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不仅要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可在孩子犯错时推卸责任,更不能给孩子做出不负责任的“榜样”。
实际上,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是家长的教导无方。孩子不会生来就以伤害和破坏为乐,“熊孩子”的行为反映的是一个家庭的教育观,一味的宠溺或者放任自流,都会导致孩子是非不分。因此,家长应当教导孩子把握尺度,遵守规范和秩序,同时也要给孩子做出正确的表率。
另外,一些家长在熊孩子们犯错后,不是教育批评孩子而是为孩子找借口开脱,殊不知这不仅仅是为孩子的错误行为开脱,更是在为自己的教导无方开脱。那么总有一天,也会害了孩子,等熊孩子们长大了进入社会,社会会好好教育他们的。
其实,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课堂,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家长的身教言传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人格的养成有着莫大关联。
是的,拒绝熊孩子,首要在于涵养家风,潜移默化,才能启迪、规范着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