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爸爸妈妈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情况:别的小朋友来家里玩,孩子一看到他玩自己的玩具,一把就给抢过来,还大喊:“你不能玩!”刚刚把两个孩子劝好,没过两分钟,又闹开了,互相争抢东西谁也不放手。唉,为什么孩子不知道和别人分享呢?
其实,孩子是知道的,他只是不能做到处处与别人分享。孩子进入两岁之后,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开始越来越在乎“自己的”东西。虽然爸爸妈妈反复灌输“分享”的意义,但显然收效甚微。他爱吃的食物、喜欢的玩具,甚至是他坐的椅子,别人都绝不能染指。
很多爸爸妈妈十分焦虑孩子的这种表现,就强迫孩子要学会分享,甚至把孩子手里的东西抢过来给别的孩子,可结果除了换来他拼命反抗和大哭之外没收到什么效果。爸爸妈妈静下来想想,如果换成自己,如果一个比你高大有力的人强硬地夺走你心爱的东西而不顾及你的感受,你又会如何呢?所以,聪明的爸妈不应该强制孩子去分享。
关于分享 各位妈妈的看法
强制“礼让”占有欲会更强
月月妈:我的经验是,如果孩子经常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就需要父母适当注意。可以让他多和稍大于他的孩子在一起玩,较大的孩子懂得如何保卫自己的权利,制止他的抢夺行为。反之,如果孩子的玩具经常被别的小朋友抢走,孩子无力保护自己,父母则应避免让他和较大的孩子在一起,并设法引导他,在和小朋友相处时,大胆一些、泼辣一些。
还有,我听说2岁左右的孩子,常常不情愿把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这是正常的心理。所以当其他小朋友想玩他的某个玩具时(尤其是他正在玩的玩具),父母不应强制他“礼让”给别人。如果每次你都要他不情愿地礼让,孩子会觉得,其他人都想抢走他的东西,这会强化他的占有欲,反而会变得更自私。正确的方法是引导他愿意和别的小朋友玩,从中再想一些可以让他们分享玩具的玩法。
让孩子明白有些东西不属于他
小荔妈妈:如果你能随身带着宝宝喜爱的玩具,你就能为自己省下不少麻烦,当宝宝抱着别人的东西不放时,你就可告诉他:“这个娃娃是姐姐的,你的车车在这里,来,拿好。” 如果宝宝把替代品丢弃,你可告诉他:“好吧!你不要车车没关系,但娃娃不是你的,你还是不能拿。”
如果孩子大哭大闹,你可严肃地告诉他:“如果你吵闹,我就帮不上你的忙了。”当他稍微平静下来,即使只是微乎其微的转变,你要抓住机会,告诉他:“好啦!你如果乖,我陪你一块去问问姐姐,看看姐姐愿不愿意把娃娃借你玩一下,但你要好好地问。”
我觉得在了解孩子心理需求的同时,还是坚守尊重他人的立场,将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所有权。
生活中教会孩子“舍得”
妞妞妈:教会孩子从小懂得有“舍”才有“得”,从小事去教育孩子,比如,拿两种水果,苹果和香蕉,先给孩子两个苹果,然后自己拿两根香蕉。宝宝看见有香蕉,也一定要。那就与宝宝交换,宝宝递过来一个苹果,就还宝宝一根香蕉,绝对不能都给宝宝。这样,一人一个苹果和一根香蕉,和宝宝一起吃。时间长了,宝宝就会逐渐懂得分享会给别人带来快乐,也会收到别人送给自己的东西。
2教孩子分享专家有观点回顶部
言传身教做榜样
端端妈:孩子喜欢听故事,而且很喜欢模仿的,可以通过故事让孩子明白一定的道理。比如:《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单,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的漂亮的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这个故事让孩子想到自己,容易产生共鸣。在家庭生活环境中,我们要经常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如,好吃的给长辈吃、舒服的位置让给长辈坐。懂得别人为自己服务要表示感谢,别人不便时,应尽可能提供帮助,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事情。
当宝宝让你尝一尝他也觉得好吃的东西时,不要觉得宝宝喜欢就都留给他,因为分享可以使快乐加倍,否则可能会养成独占的习惯;当宝宝向你微笑时,不妨和他一起大笑。
关于分享 专家的看法
这个时期的孩子本来就当把“我”、“我的”挂在嘴巴上,但这并不表示他自私或主观意识强,爸妈别因此而责怪孩子,若有其他大人嘲弄或斥责他这种表现时,爸妈必须为孩子解释,说明孩子正处在培养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别让孩子因为他人的误解而委屈。当孩子哭闹时就对他妥协,这是完全错误的示范,你是在教他,只要哭闹,就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样,下次你将更难说服他。
孩子的占有欲强代表他自我认同感提升,所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是个很好的现象。过了这个阶段,当他建立了良好的自我认同后,他就会乐于主动与人分享。所以,聪明的爸妈不要过早要求孩子去“分享”,当爸爸妈妈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时,不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该责骂孩子自私自利,而是应该给予说服教育和指导。有关方面曾对各国小学生每天劳动时间作过统计: 美国孩子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是1.2小时, 韩国孩子每天0.7小时, 英国孩子每天0.6小时,法国0.5小时, 日本0.4小时, 而中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时间不足0.2小时。&
一、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意识 家务劳动是维持家庭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父母应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受到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 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家做些什么。要让孩子明白, 参加扫地、洗菜、擦桌子等家务劳动是他的义务, 而不是帮别人干活, 这样孩子在干家务时, 就会心甘情愿去做, 而不是讨价还价地讲条件了。最好不要以贿赂的手段利诱孩子做家务劳动, 否则, 没有实惠作强化物时, 孩子就不愿干家务活。 许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不舍得让他一起参与家务,等到觉得孩子大了可以帮忙了才开始指挥, 吆喝孩子做这做那, 结果发现孩子根本就不情愿。如果从孩子的幼儿期开始, 就让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愉快地参加, 而且没有辛苦的感觉, 更不会认为是额外负担。
&二、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兴趣 首先, 成人要成为孩子热爱家务劳动的榜样。平时父母在做家务时不要因为做家务太累或讨厌做家务而在孩子面前发牢骚,以免给孩子造成做家务活很烦人的印象。父母做家务时可以放点音乐、哼哼歌, 以营造良好氛围。 其次, 让孩子模仿成人做家务。孩子在幼儿期是充满好奇和喜好模仿的, 他们在看到家长整理房间、洗衣服、洗菜时, 会有一种新奇感, 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模仿家长做这些家务活。这时, 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引导孩子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 如: 洗衣服时, 可以引导孩子洗小手绢、袜子等小件物品; 打扫房间时给孩子也准备一块抹布等。 最后, 要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开始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能和孩子一起做的家务。当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后, 家长一定要给予肯定, 或者在众人面前表扬孩子, 这样孩子便会更加愿意参加劳动。 三、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经常的家务劳动。 首先, 应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特征及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 提出相应的要求。如: 三四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习饭前摆放餐具、洗手绢、整理图书玩具等; 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习叠被褥、洗碗、收拾饭桌、扫地等。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会去做家务劳动, 并能做好, 这是人之常情, 但家长也应看到孩子的实际能力。除了必要的帮助外, 不宜要求过高、过严, 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 让孩子一点一点进步。 其次, 在习惯的养成中一定要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孩子刚开始做家务, 往往做得很慢, 有时甚至闯祸, 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 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 耐心教他们怎样做, 鼓励孩子坚持劳动。有些家长有时心血来潮, 让孩子做家务, 看到孩子做得不合心意, 便大声呵斥孩子:看你干的啥? 越帮越忙! 这样做的后果只会打击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 让他们形成你做得好, 你做吧的消极心态。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 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 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第三, 用记录表的方式, 评价孩子在家的劳动情况。家长可以设计 小能手劳动情况记录表,记录幼儿在家独立生活及劳动的情况。如: 完全独立完成的项目打√, 有时独立完成的打△, 常需成人帮助完成的打×。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设计洗碗、收拾饭桌、扫地、整理书桌书橱、整理床铺等栏目, 请孩子自己把每天做的情况用符号标出来。为了调动劳动的积极性, 开始可以用贴画记录, 后来慢慢用打√代替。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 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 成人后失业率为1:15, 犯罪率为1:10, 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由此可见, 参加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 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因此, 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条件, 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 总之, 力所能及的劳动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孩子的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