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问题少年要怎么教育。教育有问题,家庭教育的责任最大,想想家庭教育,很多家长追求的是什么?不是什么宏伟的理想,而是让孩子听话,顺从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就是听话教育。可是为什么非要让孩子听话呢?难道家长的话一定都对吗?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话都正确。
问题少年要怎么教育
以军事化的训练矫正习惯
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问题学生”不在少数。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5000多万这样的学生,如何教育这部分学生,已成为我国常规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在教育行业摸索了十余年的陈锋意识到,这些“问题学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平台对他们进行教育改变,将来他们很可能被社会抛弃。正值青春年华的陈锋以他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和责任感,毅然挑起了中国特别教育的大梁。
在这里,真能把我的孩子问题矫正过来吗?不少家长起初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今后的一切,陈锋说。
一天从起床号开始。孩子们开始叠被,刷牙,着装。被子叠成豆腐块,牙刷倒向一个方向,统一的迷彩服。这里不像是学校,更像一个新兵训练营。
陈锋说:“只有通过全封闭准军事化的教育训练,才能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纠正他们的思想认识偏差,调整他们的心理发展状态。”
杨瑞在考入重庆市万州区的一所重点初中时,进校成绩是第七名。但一年下来,他的成绩排在40多名。做事拖沓、不爱洗澡、经常上网玩游戏这三大毛病,让父母、老师无法忍受。
经人介绍,做工程师的爸爸把杨瑞送到了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交给了陈锋校长。
奇迹会发生吗?
入学前两周,周而复始的都是站桩、学习《弟子规》。最开始,杨瑞站到10分钟就忍不住要动一下,摸一下鼻子,或者扭一下脖子。教员命令:重新计时!20分钟,30分钟……直到有一天,教员命令解散,他才发现自己竟站了一个小时。西点阳光学校的纪律容不了他的拖沓。口哨一吹,必须动!就连在家最不喜欢的刷牙和洗澡,现在做起来都是一路小跑。
近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来自全国23个革命老区红军小学的26名同学,在这里被全国红办授予“优秀学生”的光荣称号,并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汉斌、周铁农的亲切接见,而来自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的杨瑞就名列其中。
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正是从这种习惯教育开始,把已经偏离正常轨道、行为模式的一群孩子转变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使他们成为真正的阳光少年。
陈锋把“问题学生”变成“阳光少年”的人!
长沙问题青少年教育 问题少年要怎么教育
以远足行军的方式磨炼人生
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以红色远足拉练为特色,建校以来,学校组织学生徒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踏访红色圣地韶山冲,游历江西庐山,感受华东热土,游览革命摇篮井冈山、延安,行程超过一万二千五百公里。远足行军拉练是播种机,是宣传队,既树立了形象,也教育了孩子,又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仅以一年为例,让我们来看一看师生们的行程。
3月7日,学校108名学生从湖北宜昌学校出发,于3月28日下午到达登封市区驻扎,并于4月5日到达少林寺驻扎,全程历时一个月,总行程900多公里,徒步行走700多公里。11月8日,88名学生从湖北宜昌出发,历时48天后,最后抵达革命摇篮井冈山,行程1200公里。行军期间,孩子们参观了雷锋纪念馆、毛泽东故居和刘少奇故居、井冈山革命纪念馆,瞻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倾听了井冈精神的弘扬者毛秉华老人讲述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吃了红米饭,喝了南瓜汤。
在红色教育中,学校始终会提到一个理念“一千公里磨炼人生”。陈锋说,陶行知有句名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有多大,课堂就有多大;生活有多复杂,教材就有多厚重。这样不断变换教育情景,使学生在行走中得到磨炼,得到认识。
学生行军拉练上井冈山途中
以特别的教育训练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说易做难。但在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你似乎能明白一种更为直白的“因材施教”。
王安妮来学校之前,动不动就会急躁。以前改过,但越改越急。在学校,有一个看似游戏的教育训练“震”住了她。
捡绿豆。教员把一碗绿豆全部撒在地上,王安妮把绿豆一颗一颗捡起来,放进瓶子里,而且还要数数。别人跑步,王安妮就在捡绿豆,捡了3遍,王安妮说:“这个训练比较磨我的性格,训练了我的忍耐力”。
这些训练,陈锋将其统归在“特别的孩子,特别的教育”理论旗帜下。
和普通学校相比,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有独特的教育训练内容,如“能力诸元素质训练”是在普通学校没有的。
陈锋说,他创建了四种独特的教育训练方法,包括快速持久的记忆力、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教学生“三学会”: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三养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关内容延伸】:
青少年教育问题有哪些
1、行为习惯问题。表现为散漫,不守纪律,打架等
2、学习习惯问题:表现为厌学,不听讲、不写作业,成绩很差
3、思想问题:表现为没有目标,没有上进心,没有意志力,
4、文明礼貌问题:表现为不会使用文明用语,说话脏字连篇。
5、交往问题:表现为同学关系紧张,动手打人,张嘴骂人,青春期的学生存在早恋问题
6、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抑郁、自闭等
7、亲子关系紧张:表现为不尊重家长、厌烦家长管束,甚至是斥责,家长管不了孩子。
打骂与放弃是迷途起点
迷途第一步:离家出走
专家:这个阶段的孩子一般是11岁至15岁的学生,叛逆心理最重。
两年多来,在与一千多个孩子的交流中,社科院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不断思索孩子出走的原因,总结出孩子离家出走三步曲:
◎逃亡——— 出走序曲
问:假如关系很好的几个朋友约你晚上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可你知道父母肯定不同意,该怎么办呢?”
答:我了解父母的性格,我爸(妈)脾气很暴躁。他们不喜欢我去网吧打游戏,那好,我就在家里玩,而且是大张旗鼓地玩,我爸(妈)一见我玩,马上就会火冒三丈,我当然不让步,针锋相对,结果就是我离家了,出走了。
◎寻“我”——— 传递消息才能被找到
问:为什么你的父母老是在那几个地方(网吧)找到你呢?
答:刚开始我会封锁消息,尤其是警告我的几个好哥们,要是告诉我的父母,我会怎么样,我父母就是想找也找不到!但外面毕竟不好啊,吃不好,睡不好,钱也没多少,自然还是家里好啊。于是想尽办法,挖空心思,传递消息,父母不想找到我也难。
◎凯旋——— 不挨打就回去
问:回家后会不会挨打?
答:当父母在网吧等地方找到我后,我就是不回家,装出惶恐样,说“我不回去,害怕爸(妈)打我。”本来他们找我已经身心俱疲,只要我答应回家就阿弥陀佛了,于是我爸(妈)就会承诺:“不会打你的,我保证!”不过下一次离家出走的时间可就说不定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遵守承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外来“佛系”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找到滋生和发展土壤,结合青年“佛系”特征和学生个性特点,辩证看待“佛系”体系内涵,进一步提炼青年学生思政教育引领策略:多平台多渠道助推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能力,让青年有获得感;切实制定人生可行目标,帮助青年积极自我实现;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促进青年吸收精神营养;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帮助青年完成角色转化。
关键词:青年;佛系;思想政治
“佛系”一词,突然间火爆当今网络。“佛系”源自日本,近年来却在国内风生水起,经商业文化和网络空间的推动传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佛系话语。“佛系”在青年群体颇有市场,甚至自诩“佛系青年”,这引起了主流意识形态和学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专家曾指出,“佛系青年”和半个多世纪之前美国“垮掉的一代”有较多相似性,二者都具有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因此,如何避免重蹈美国“垮掉的一代”覆辙,值得青年高度警惕。本文针对“佛系”现象,结合青年特点,进一步改善青年“佛系”学习、生活态度,增强思政教育引领效果。
一、“佛系”现象衍生的时代背景
“佛系”现象在我国出现和快速发展传播并不是偶然。衍生出来的“佛系青年”“佛系子女”“佛系父母”“佛系购物”“佛系恋爱”“ 佛系饮食”等词语,描述了部分青年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呈现出来的不动怒、不争不抢、随波逐流的意识形态。青年人群的痴迷,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层面的时代背景。从青年自身角度分析,譬如个人对社会压力的消极对抗,沉迷于物欲消费文化和新媒体时代的滥发性青年次文化等,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没有干劲,没有梦想,没有欲望”意识形态正符合了这部分青年的自我内心逃避思想。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当前中国整体还处于改革与变动的快速发展阶段,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进步强制力量和功利主义,人们的精神状态比较困顿、比较迷失、陷入虚无,从整体社会心态的客观角度来看,也需要一个迂缓和调整。
二、“佛系”现象的辩证逻辑
那“佛系”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难道一无是处吗?我们应怎样看得并加以引导。人民日报评论道: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1]。这里就有一个辩证的逻辑。“佛系青年” 的观念作为某种心情的调适有其积极意义,作为一种心理和生活中的修养也还是有价值的。追求心灵的某种感悟,更多地具有超越感,在心理层面上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反而可以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更好地面对挫折和成功,放平心态,放下焦虑,这样反而可以坚韧些。
实际上,“佛系青年”往往并不是对发展进步无所谓的,而是用这个说法来平息自己的焦虑,来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是对向上竞争的一种厌倦疲惫。它既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又是一种自我认同。可以看作心理学上的短期的“认知失调”,这种观念其实很有意思,也投射了年轻人的某些精神侧面,不能简单将其标签化和给予一味地指责,要多关注青年的成长及面临的困境。当然,“佛系青年”的思想是需要引导的,其行为也应该被规范。我们要引导“佛系青年”把握“佛系”“断舍离”的本质,把握好坚持与随意的辩证法。
三、结合青年“佛系”特征和学生群体特点,加强思政教育引领
(一)多平台多渠道助推学校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佛系”青年遇事沒主见,做事没原则,干事没胆略,是非没立场,一切安于现状、安于平庸、顺其自然,其根源是自身知识体系的不健全,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熟悉,对革命文化也不了解,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关注,在本国文化的学习上,他们是不深入、不系统的。因此,要帮助学校学生自觉摒弃“佛系生活观”。学校要鼓励青年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及公民三个方面向青年学生提出了统一的要求,对各类文化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从这一价值观出发,培养青年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辩证地取舍其他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的底气从何而来,促进中华文化的大繁荣。
(二)提升学校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能力,让青年有获得感
“佛系青年”并非真正的佛学中的超脱修为,也并不会真正愿意放弃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只不过,他们迫于现实的社会压力和主观的无奈。可见,佛系青年有很大的引导空间。宏观层面上可对佛系青年进行心理和情感疏导,并采取措施,例如开展校企合作,为学校学生提供上升空间和自我发展空间,让青年感受到奋斗是有成果的,努力是有回报的,在一个更公平的社会里有更多的获得感;同时,创造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社会生活氛围,从客观上减轻青年学生的外在压力,从源头上消除“佛系人生”滋生和蔓延的社会温床。
(三)切实制定人生可行目标,帮助大学生积极自我实现
部分青年学生缺乏较为长远的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弱,引导青年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制定短期、中期和长远目标,明确思政教育多元主体中职责定位,抓住“佛系青年”思政教育核心内容和关键问题,充分调动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和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青年学生思政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远离佛系价值,帮助他们把握好人生的“总开关”,切实制定人生可行目标,并帮助他们积极找到自我价值完成自我实现,从而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促进青年学生吸收精神营养
网络媒体不断制造焦虑感与紧迫感,加剧了青年群体“佛系”心态的蔓延。一些大学生养尊处优、人云亦云、真伪难辨、盲目追求“佛系生活”的真谛。高校要抢占网络高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积极发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传统思政教育手段和新媒体思政教育手段有效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得失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理性对待“佛系文化”,这对贯彻党和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帮助青年学生完成角色转化
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不断渗透、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挑战,网络传媒的消极影响以及青年自身主体性的弱化,部分青年在社会责任认知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否认,社会责任情感上陷入一定程度的被动,当代青年学生就业与发展面临挑战,倘若生存压力相对增加,他们便会跟随潮流,纷纷响应加入“佛系青年”群体,这表象背后隐藏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多元需求,体现这类消极防卫的大学生群体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学校应该做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归因分析,引导“佛系青年”正确认识国家和社会责任,培养民族观念和集体意识,认清自身应该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体现担当,主动转变自身角色,承担起青年学生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