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在小的时候,我不爱干活,妈妈就会对我说:从小不爱劳动的人,长大后就不能吃苦,自己做不了给自己吃,那就会饿死。长大后终于体会到了,如果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会导致独立信差,工作成就也平平的。因此,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的手,使其终身受益。
早期劳动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好处呢?
1、早期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其实,从孩子学走路时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意向,特别是他刚踏步时,父母可能会他摔倒而过去扶他,而他却会勇敢地推开你的手,有“我要自己来”的要求。孩子的这种自发独立意识如果能够很到好的健康发展,长大后会使他能够独立思考,办事果断。如果从小就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让孩子学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减少对父母依赖的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别人的帮忙”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他的独立性、创造性,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劳动能够促进孩子的手脑并用,促进其智力发育
俗话说:“心灵手巧”,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则是手巧心灵。体力劳动,往往是通过手脚并用的活动来实现的,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是有所不同的。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能力范围内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的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如果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还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从而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3、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培养孩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孩子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还能促进他们的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都能够显示出体力与技能技巧的多种多样结合。
4、劳动能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如果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能够培养他们珍惜劳动成果,培养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他们的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
所以,年轻的父母们,如果您期望您的孩子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头脑、自强不息的性格、健壮的体格等,那就不要去剥夺孩子早期劳动训练的机会。目前许多家长和教师过分强调幼儿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发展,认为孩子只要多识字、会数数、能做题,就是聪明有用的好学生。其实不然,艺术教育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教育,孩子从小就应该是全面发展,不单单只是接受强制性的应试教育,更多的是相互结合着学习。
艺术教育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丰富情感,使孩子从小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因此,艺术教育在孩子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艺术教育是满足孩子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
孩子对于艺术教育有一种自然的需要,他们好动,发现力强,正是这种需要的表现。孩子其心理发展的一大特点便是自我中心,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上,使僵死的无机世界生命化。
如:他们把玩具当作自己的孩子,为它穿衣和它说话。这种移情作用为孩子艺术教育提供了心理基础。而艺术活动则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情感沟通与满足的机会,成为他们喜爱的活动。
孩子用唱歌、舞蹈、钢琴弹奏、表演等这些外在符号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到用艺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因自我肯定而产生的愉悦感。
艺术创作是培养孩子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
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现在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即所谓的“全脑思维”。艺术创作是一个手、眼、脑并用的过程,需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工具和材料去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幼儿在创作中通过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把自身对美的感受转达给他人。
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在伊树园少儿艺术中心老师看来艺术创作是儿童建立自信心的最好途径之一,他们在创作中获得自由快乐的体验。创作也是离不开儿童的个性而独立存在的,从孩子喜欢各种艺术培训内容也能反映出其不同的个性。
如:喜欢节奏明快的孩子,个性外向成分多,而喜欢画安静的孩子,个性内向倾向多。老师正可以通过各种艺术作品的传授过程来发现和了解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并通过艺术教育来影响和促进他们健康个性的形成。创作过程与作品能够使孩子获得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是个人成就感的重要源泉,艺术创作在形成孩子自觉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可以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在从事艺术创作时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到互补作用,有助于智力发展。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视觉去感知事物的形状、比例、色彩等,观察力得到很好锻炼和培养。
孩子往往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记忆去创作,这样在画的过程中记忆力也得到锻炼,孩子的注意力一般较弱,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而创作活动无论从内容、过程到结果都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有效地锻炼和增强幼儿的注意力。
少儿艺术创作能够有效地催发幼儿的想象力,激起他们种种美妙的联想;创作活动是比较自由的,它不受客观自然规律的限制,能使人超越时间和空间,有生命与无生命,现实和幻想的种种限制,从而为想象和创造提供一种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用一种现实化,形象化、具体可见、可闻的形式,使孩子的想象和创造能够借助艺术媒介表达出来,实现出来。
艺术教育有助于孩子大脑潜能的开发
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分工明确,每一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相互配合。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艺术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支配的,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早期右脑得到充分发展,可与日后逻辑思维加工的学习任务大量增加、刺激左脑功能迅速发展之间起到平衡和协调的作用;也为入学后右脑功能获得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少儿时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只注重教学他们识字、计算,而不注意对他们视觉空间能力的培养,便会阻碍他们大脑右半球的发育。而如果适当地多让幼儿参加艺术创作活动,则对其大脑的健全发育会起促进作用。
在少儿期,大脑正处于发育之中,此时,既需要新颖鲜明信息刺激以开发智力,又要防止和避免疲劳,艺术创作恰恰兼有二者之长,它对孩子的发育成长有着特别的意义。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的,它虽主要作用于右脑,却又不止右脑,它所培养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不仅为智能健全的人所必需,而且它对于左脑语言功能也有促进作用。因此艺术教育的特别意义还在于它有利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
艺术教育有利于孩子学习其他学科和适应将来的工作
美国吉尔福特与洛厄福尔特两位博士曾报告,透过各种艺术活动培养出的能力有八种,既感受性、流畅性、整体性、独创性,再决定与再构成的能力、分析及抽象能力、综合与接合能力、组织之一贯性等。
而这些能力不仅美术家所必须,大凡其它行业从事创作的人也必须具有这类能力。故他们曾追踪研究而证实了这种创造性的学习迁移之可能性。 现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各行各业都需要各种类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基本知识与技能,这些领域中的人都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如:教师制作形象化教具,工程师绘制工种设计图,科学家设计发明创造模型等,都离不开艺术创作灵感。因此,伊树园少儿艺术中心的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孩子学习其它学科,而且有利于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可见,艺术教育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充分挖掘右脑潜能,使直觉与抽象,情感与理智,非理性与理性得以平衡,奠定完全的人格基础。伊树园少儿艺术中心,表现和创造能力将是人所必备的审美素质,它显示了人作为主体的一面,充分挖掘学前儿童的艺术和审美潜能,提供给儿童自由宽松的环境,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早期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孩子良好个性品质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