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几乎成为大部分中国父母认同的观念。我们常常看到父母用“听话”二字来要求宝宝顺从、服从。当孩子持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态度时,父母会呵斥宝宝“不听话”、“不乖”、“不是好孩子”。听话的孩子真的就是好孩子吗?
事实最有说服力:听话宝宝没主见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这样一个实验:对100名2-5岁具有强烈反抗倾向的宝宝,与100名2-5岁没有反抗倾向的宝宝进行跟踪观察,直到他们进入青年期。
结果发现,有反抗倾向的宝宝中,84%的人在青年期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敢于做决定。而没有反抗倾向的宝宝,仅有26%的人在青年期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其余74%的人则表现为遇事不会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作为父母,希望宝宝“听话”,一方面是处于维护父母权威,一方面是希望可以轻松些:听话的宝宝更好管教,父母可以少操心。然而,如果在宝宝2-3岁时,父母把宝宝教育得过于听话,等他们长大后(事实上他们的心理长不大,因为太听话的宝宝是没法独立的),他们将会让你操十倍、百倍的心。
所以,忠告广大父母:出于对宝宝的人生负责,也出于将来更省心,正确的做法是在宝宝2-3岁这个年龄段,鼓励他们勇敢说出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宝宝成为一个有独立思维和意识的人。
支招:怎样鼓励宝宝说出自己的想法?
妙招1、对宝宝的想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当你发现宝宝想说什么时,一定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你可以问宝宝:“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想要什么?爸爸妈妈很想听一听!”
如果宝宝说得不是很清楚,你可以揣测宝宝的意思并复述出来,再向宝宝求证。比如,宝宝说:“西瓜,好大。”并且眼珠子直盯着西瓜,你可以问宝宝:“是不是想吃大西瓜啊?”得到了宝宝确认后,你可以对宝宝哦:“你告诉妈妈,说:我想吃大西瓜!”
妙招2、多听少说,给宝宝话语权
在宝宝说出想法时,你应该表现出耐心倾听的态度,同时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比如,一边听宝宝讲话,一边点头回应“是吗?”切忌不要随意打断宝宝说话,不要急于评判宝宝的想法。一旦宝宝发现父母对自己的话感兴趣,他就会更自信地表达。
妙招3、允许宝宝提出不同的想法
当宝宝说出与你不同的想法时,你应该以包容的态度去对待,试着站在宝宝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思维方式。
比如,你不让宝宝吃零食,宝宝却说:“不,我要吃!”这时你不要急于批评宝宝,试着问宝宝:“宝宝是不是饿了啊?妈妈给你吃饼干好不好?”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更好地了解宝宝的想法。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这样一个实验:对100名2-5岁具有强烈反抗倾向的宝宝,与100名2-5岁没有反抗倾向的宝宝进行跟踪观察,直到他们进入青年期。
结果发现,有反抗倾向的宝宝中,84%的人在青年期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敢于做决定。而没有反抗倾向的宝宝,仅有26%的人在青年期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其余74%的人则表现为遇事不会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作为父母,希望宝宝“听话”,一方面是处于维护父母权威,一方面是希望可以轻松些:听话的宝宝更好管教,父母可以少操心。然而,如果在宝宝2-3岁时,父母把宝宝教育得过于听话,等他们长大后(事实上他们的心理长不大,因为太听话的宝宝是没法独立的),他们将会让你操十倍、百倍的心。
所以,忠告广大父母:出于对宝宝的人生负责,也出于将来更省心,正确的做法是在宝宝2-3岁这个年龄段,鼓励他们勇敢说出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宝宝成为一个有独立思维和意识的人。
支招:怎样鼓励宝宝说出自己的想法?
妙招1、对宝宝的想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当你发现宝宝想说什么时,一定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你可以问宝宝:“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想要什么?爸爸妈妈很想听一听!”
如果宝宝说得不是很清楚,你可以揣测宝宝的意思并复述出来,再向宝宝求证。比如,宝宝说:“西瓜,好大。”并且眼珠子直盯着西瓜,你可以问宝宝:“是不是想吃大西瓜啊?”得到了宝宝确认后,你可以对宝宝哦:“你告诉妈妈,说:我想吃大西瓜!”
妙招2、多听少说,给宝宝话语权
在宝宝说出想法时,你应该表现出耐心倾听的态度,同时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比如,一边听宝宝讲话,一边点头回应“是吗?”切忌不要随意打断宝宝说话,不要急于评判宝宝的想法。一旦宝宝发现父母对自己的话感兴趣,他就会更自信地表达。
妙招3、允许宝宝提出不同的想法
当宝宝说出与你不同的想法时,你应该以包容的态度去对待,试着站在宝宝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思维方式。
比如,你不让宝宝吃零食,宝宝却说:“不,我要吃!”这时你不要急于批评宝宝,试着问宝宝:“宝宝是不是饿了啊?妈妈给你吃饼干好不好?”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更好地了解宝宝的想法。
当今社会,很多家长都致力于培养出一个好孩子,最好是他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优秀、乖巧懂事。
而面对如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心里往往也因此更加急切,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揠苗助长也要培养出“好孩子”来。
但问题是,家长自以为的“好孩子”,有时候却只有表面光鲜靓丽,实际上却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偏科者,甚至是性格扭曲、逆来顺受的懦弱者。
这3种“好孩子”,不仅容易受欺负,长大后更是难有所成:
1、不挑剔
父母给什么就要什么,父母做什么就吃什么,父母买什么就穿什么,这样不挑剔的孩子,恐怕很多家长都觉得是教育孩子时的好模板吧?
然而,这样不挑剔的孩子,并非如父母所想的那样,是因为懂得感恩、懂得谦让、懂得节俭所以不挑剔,而是被父母的所作所为逼得“不挑剔”!
孩子本来天真无邪,有什么话想说就说,有什么事想做就做,就算有错,却也是天性;父母强行逼着孩子不挑剔,孩子只能逆来顺受,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极大。
2、依赖父母
父母让怎么做就怎么做,父母不让做什么就不会做,这样的孩子,乖不乖?好不好?
或许有些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就喜欢这样“听话”的好孩子,然而这种没有主见、没有独立性的“好孩子”,根本就是思想贫瘠的可怜虫!
父母对孩子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孩子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而非孩子想要的模样。
孩子依赖父母、信任父母并不是坏事,但如果家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刻意压制孩子的独立思想,那就太过分了。
3、讨好父母
与前两种好孩子相比,这种总是讨好父母的好孩子实际上却是最令人心疼的。
有些家长觉得自家孩子很好,特别有眼力见,会看大人脸色,大人不让做的不做,别看是小孩子,却能把大人都安慰得服服帖帖的。
可是,家长难道不想想,本该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为什么会像成年人一样成熟、小小年纪就知道讨好父母?
这样的“好孩子”,往往是因为害怕被父母责备而只好装出一副大人喜欢的样子,走上社会后也会习惯于蝇营狗苟,令人不齿。
家长在想着怎样培养出好孩子之前,首先应该是要提高自己的素质素养,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再考虑如何教育孩子。
身教重于言传,家长想要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最好先要自己给孩子做出榜样,不要只说不做,那样可是没有任何信服力可言的。
希望天下孩子都能有个美好的童年,而不是被逼着成为这些所谓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