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发展繁荣的精神支柱。长期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各民族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俗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冲击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凌云特有的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探索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新路径、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当今研究和助力民族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凌云县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与发展为例,对探寻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有效措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大有裨益。
& & &一、凌云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现状
& & &凌云县地处广西西北部,县域面积2053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其中4个瑶族乡)、110个行政村、社区,居住着汉、壮、瑶三个主体民族,总人口22万人。其中壮族、汉族、瑶族分别占总人口的33%、45%和22%。壮、瑶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文化是凌云县最主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具体表现在:凌云壮族夜婚、朝里“吼喊”歌圩、壮族72巫调音乐、壮族蛮歌、瑶族长号、背陇瑶山歌会、铜鼓舞、龙凤舞、瑶族迁徙歌谣等。内容丰富,从古到今,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凌云壮族夜婚、朝里“吼喊”歌圩、壮族72巫调音乐、瑶族长号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凌云泗城壮族72巫调音乐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族文物文化主要有41处。其中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28处已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县博物馆征集、收藏、展览的馆藏文物共有622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08件),这些馆藏文物按质地分有石、玉、铜、铁、陶、瓷、竹、木、纸等,按时代分有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等。这些文物是凌云县近千年历史遗留的珍贵文物,是全县各民族人民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 & &近年来,凌云县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加大民族文化建设力度,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化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功能明显增强。
& & (一)千年古州府文化得到有效挖掘和保护。公元1053年凌云就设置为泗城州,1658年为泗城府。近年来,水源洞、后龙山、汾州钓鱼台、五指山等崖壁石刻以及水源寺、泗城文庙等具有古州府文化符号的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2012年,投资1000万元新建了民族博物馆(占地168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主要由多功能展厅、报告厅、辅助服务区等几个部分组成。目前正在进行馆内文物展示布设前期准备工作),修复了春熙门、挹翠门、接龙桥、太平桥等古建筑,州府治地历史文化得到不断修复和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得到更加重视,在城市发展、旅游开发、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植入大量民族文化元素。例如:在县城的市政设施建设、沙里城乡风貌改造等中融入了具有少数民族建筑风格的文化元素。
& & (二)民俗民间文化异彩纷呈,知名度不断提升。凌云泗城壮族夜婚习俗依然保持久远和神秘色彩,数百年来,泗城壮族夜婚已经成为广西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婚俗。朝里瑶族乡荣获“广西民间艺术之乡”,北路壮剧得以传承发展,朝里壮族“吼喊”歌圩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凌云泗城壮族72巫调音乐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玉洪瑶族长号进入上海世博会演出及市区内外重大活动表演享有很高的赞誉。逻楼蓝靛瑶族龙凤舞、凌云白毫茶制茶技艺、壮汉瑶的山歌、民族服饰和婚姻习俗等民俗文化也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 & (三)民族旅游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并取得较快发展。坚持把民族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植,找准定位,发挥特色,推动发展。结合中国长寿之乡,重点推出浩坤湖、水源洞、茶山金字塔等山水生态养生游,中山纪念堂、泗城文庙等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教育文化游以及泗城金保、逻楼新寨、朝里“三月三”等民族风情体验游。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美丽凌云·清洁乡村”活动,扎实推动泗城陇雅、下甲平怀、沙里弄怀、弄利等乡村田园自驾游,这些景区景点成为入凌游客的首选,有效推动了民族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
& & (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啸天龙的岑云汉墓、岑继绿墓、岑怒木罕墓、馆藏铜钟、长寿匾以及泗城文庙等古迹得到保存和发展。建立了“非遗”音乐传承基地,开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泗城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传习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6个。
& & (五)对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村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两馆一站一室”等文化设施建设以及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工程。加大少数民族文艺团建设扶持力度。实施少数民族文化舞台工程,修建了六作、那巴等一批文化舞台;打造了那巴古乐团、玉洪瑶族长号队等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艺术品牌。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培养一批创新型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队伍。
& & &二、凌云民族文化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 (一)县级财力有限,投入挖掘和发展资金不足。凌云县属于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县,经济欠发达,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上,特别是一些民族文化建设大项目上,县级无力投入资金进行开发和建设,同时,没有民族文化重大项目落户凌云县,使凌云县缺少建设民族文化的大手笔,给民族文化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困扰。
& & (二)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不够。凌云县居住着壮、汉、瑶三大主体民族,服饰不同,风情各异。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科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受外围先进文化的影响和替代,壮族、瑶族的民族服饰、山歌、舞蹈等优秀文化遗产走向失传边沿。同时由于县里民间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一代淡化了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造成很多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不了解、不感兴趣,不愿学习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导致文化遗产保护危机。
& & (三)民族文化多元交融发展速度迟缓。古州府文化与旅游文化、民族文化与城镇化、生态文化与养生文化等尚未形成深度融合发展,各种文化元素单打独斗的多,融合发展、整合发展的少,民族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关于加快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议
& & (一)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增加财政预算,保障必要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经费。
& & (二)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乡村经济。民族乡村经济比较落后,居住分散,但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这个文化资源同时是民族乡村的资源。经济发展是一个基础,只有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才能更好地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同时,积极鼓励扶持偏远落后居民搬迁到相对集中、条件较好的地方居住,这样有利于利用民族文化这个优势,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 (三)加快普及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在民族地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适当开设具有当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实践课程,进一步普及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鼓励支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同时,不定期举办各类传统文化艺术展、民族文化研讨会,收集整理出版传统民族文化专集和专著;加强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发现挖掘民间文化艺人,教育引导青少年学习继承传统民族文化,广泛认同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充分体现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价值。
& &(四)尽快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圈。积极保护和修复文物景点,开发民族民俗风情旅游。对于凌云县来说,建议建立多元交融发展的文化圈,力争把泗城古州府建成集历史文物、民族文字、民族语言、民族风俗、民族文学、民族建筑、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绘画、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宗教等于一体的文化圈。
& & (五)加强民族文化阵地建设。着力加强乡村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图书馆、文化舞台、文广场建设,打造文化产业基地,积极创办民族文化实物展示场所。就凌云县来说,建议发挥壮族夜婚、壮族72巫调音乐、瑶族长号的品牌引领作用,着力弘扬传统节庆文化,在各种大型文艺活动尽量多安排少数民族文艺类节目,扩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地位,延伸并挖掘文化遗产衍生的经济产业,使其反馈并促进新的传承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 & (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文化交流活动,通过积极开拓、充分发掘和广泛宣传,把当地优秀文化资源、民族歌舞、文物等推向区内外,增进外界对本县的了解,促进全县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蕴含了古代少数民族人民的优秀结晶,新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具有高效性,共享性,本质上是一种进步,但他们的稀缺度却愈来愈高,这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利用互联网对推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机遇,但更是一种挑战。通过探讨他们面临的时代困境,寻求传承和保护的新出路。
关键词:困境;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1--01
一、概述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的灵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精粹。[1]而保护和传承他们需要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
二、面临的困境
1、外来文化的冲击
在重阳节当日,某西安高校的外国语学院的某些学生拉起了横幅,上面却显示的是要举办日本文化节。在传统节日当天,大学生并未庆祝,反而“崇洋媚外”。他们把过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看作是一种时尚,而未重视少数民族的节日,甚至都不知道有哪些节日。
外来文化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满足国人新鲜事物的追求,引发一股欢庆西方文化节日的潮流,对传承与保护他们是具有一定的冲击力。
2、青年的断层
当代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催发出来了一种不仅仅只代表传播媒介,更代表新的社会形态的互联网。青年狭义上可指当代大学生,在这种社会形态下,青年更多关注的不是充满韵味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更多追求的是物质生活。
当代大学生多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满足于课本内容,以应付考试为目标,对于其他漠不关心。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由于各条件的限制,传播力度小,青年对它的了解度也小。青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青年,而青年相关意识淡薄,工作前景堪忧。
3、过度的商业化
市面上通过互联网,对濒临的技艺的产物进行炒作,激发国人的猎奇心理,进而销售从中牟利。
目前他们大多把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与工业、旅游等产业相结合,高价出售相关工艺品,遗址门票等。这些做法违背了互联网宣传他们的初衷,更具功利性。使得他们很多已不再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残留的只是被现代化发展速度吞噬的商业气息。
4、融合度低
在互联网时代下,少数民族人民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意识淡薄,且追求都市生活文化,导致族群迁移,分布散乱,互联网下,收集、整理、保护他们的难度加大。人口流动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人口迁移导致传承人流失,他们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堪忧。
互联网技术是数字化、高难度、开放化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传统化、封闭性强的,二者存在的一定的冲突。少数民族地区对互联网的了解甚少,更何谈利用、融合,由此可见,传承和保护他们与新媒体的融合度是极低的。
三、出路
1、加大支持力度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对我国的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各界都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保护他们。
政府作为一个地区的领导者,对该地区的各项工作起着统筹协调的作用,因此政府需要发挥其职能,领导社会各界以及企业共同进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加大传播力度,增强人民传承和保护他们的意识。
2、落实到教育
当代大学生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淡薄,他们使用手机等上网频繁,更多关注有新鲜感的事物,缺乏对有价值和历史感的事物的关注,小学生和中学生也相差无几,但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和希望,传承和保护他们需要他们的接手,所以对他们进行普及是必要的。
将保護他们与教育德育相融合,开设课堂,举办相关竞赛,组织实践活动。发展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项目,以专业人士为领导,引导学生实地考察和实践,实现线上多媒体与线下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新一代继承人。
3、变革与创新
在新时代环境下,传统的传承和保护他们的方式已经过时,我们需要探索新的传承和保护道路,适当的变革形式,多方式的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把握好利益与价值二者的分界线,不忘传承和保护他们的初心。发展其特色产业,发展线上手工艺售卖和线下旅游行业。还可以从自身出发,以其内涵价值为核心,创新形式,在传承和保护中有所发展,吸引消费者,刺激市场需扩大,同样反向促进对他们的传承和保护。利用互联网,宣传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相关节日、场所等,发展特色旅游业。通过拍摄相关节庆活动,纪录片等,宣传和吸引旅游者,促进消费,提高少数民族收入,反向促使少数民族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4、系统、体系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众多,囊括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为确保传承与保护无所遗漏,应该运用多媒体对他们整理,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形成体系化、系统化。
对于传统手工艺和舞曲这类,如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侗族大歌和藏戏等,都可拍摄剪辑成视频,做成集锦网站。拍摄重视细节,记录完整的过程,更好地保存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