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日益提高,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似乎孩子们承受的挫折比过去的同龄人要少很多。因为孩子成长中成人的“热心”,孩子们成长似乎非常顺利甚至可以说是“一番风顺”,所以我们会觉得现在的孩子们缺少挫折。正因如此,挫折教育也成了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开展挫折教育,家长、老师和社会的教育工作者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甚至有人为了挫折教育会故意挖个坑,让孩子往里跳。
& & 个人觉得,挫折教育的时机其实无处不在,而且挫折教育并不需要故意挖个坑让孩子往里跳。比如,孩子小的时候,跑的还不稳当,自己蹒跚而行,一不留神摔倒在地,此时就是挫折教育的时机,不要接着就把他扶起来,也不要又打板凳还揍地,而是蹲下和他说说话,如果哭了轻轻地拍拍、哄哄他,然后告诉他试着自己怕起来,如果还爬不起来也没关系,让他看看能不能扶着周围的东西(那怕最后扶着我们的腿),当他感觉到自己摔倒可以再起来时,其实摔倒对他来说就已经不是问题了。孩子摔倒的那一刻,就是我们挫折教育的时机。
& & 孩子慢慢开始长大,开始自己玩玩具、累积木了。积木很漂亮,孩子自己玩得久了,也开始玩出很多花样来了,有时会把积木堆得很高,然后兴高采烈的告诉你:爸爸,我堆了个高楼,我堆了个航空母舰,我堆了个超级汽车……可是,玩得正高兴,一不小心或者别人走过时给碰倒了。于是,孩子很不高兴,甚至有时咧嘴大哭。这是,我们需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让孩子理解,尽管刚才好不容易堆起来的超级汽车倒掉了,但他还可以重新把它堆起来甚至是堆出一个更好的来,有时也可以助他一臂之力,但必须主要靠他自己去完成。等新的积木作品起来了,积木的倒掉对他来说可能就不再是问题了。积木倒下的那一刻而孩子又感觉无助的那一刻就是我们挫折教育的时机。
& & 孩子上学了,开始接触更多的人,有了老师,有了同学,每天在更大的圈子里和很多人相处、交往。总有一天,他和他人的交往和相处会遇到一些问题,也许此时孩子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这样那是再好不过了,他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今后此类的问题也不会成为大的问题了。如果孩子遇到的问题自己难以解决,孩子能否和我们沟通或者我们能够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发现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了解孩子的状况之后,我们可以坐下来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他遇到的问题,然后在探讨中和他一起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个过程中还必须主要依靠孩子的力量,我们绝对不能包办代替。然后让孩子根据找到的方法去处理和应对,如果还不如意,就再去探讨寻找,问题最终一定会得以解决。这样,对孩子来说,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肯定也能应对,最起码孩子不会感到无助和绝望。
& & 再说班级工作中。班级工作中不少地方现在都在推行值日班长制,就是让班级的同学通过值日班长这个职务而去体验、感受、锻炼。有时为了帮助某些存在问题尤其是行为习惯问题的孩子,也会有意让他们去做值日班长。这些孩子一般来说,在“走马上任”之后也有斗志和决心,并且他们会为之付出和努力,但时间一长,可能有些行为问题又会出现了。此时,这个“值日班长”好像是出了问题了,似乎“失败”了。但此时,也是挫折教育的良好时机。尽管作为“值日班长”出了一些问题,但作为他自己,他已经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自身的一些问题,如果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力量并通过老师、家长加以强化,对他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他在去面对和改正的过程中,也会更有力量了。
& & 所以,个人觉得,现在的孩子所以面对挫折选择了逃避,选择了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并不是因为孩子成长中遭受的挫折太少了,而是因为他们内心里面自信和力量不足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内心真正充满自信和力量,在遇到困境和问题时他们不会选择逃避,更不会选择自杀,而是会想方设法地去应对。抗挫折能力的弱的本质是孩子缺少自信和内在力量。就挫折教育而言,我们并不需要有意的去挖坑让孩子跳进去,而是在孩子掉进“坑”里时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并陪伴孩子去应对,在探讨中依据主要依据孩子的力量去找到方法,然后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实施和解决。当我们能够把握住时机,孩子又能体验到自己可以(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困境和问题,他的自信和内在力量就会不断增强,抗挫折能力自然也就慢慢养成了。
挫折教育是磨炼孩子意志和提高孩子适应能力的好方法。孩子的耐挫能力增强,处事就会更加的灵活,更能对生活应付自如。不要让孩子成为“蛋壳孩子”,要让孩子能够适度地体会到失败和挫折的滋味,增强孩子的耐挫能力。那么,父母怎样对孩子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 & 第一:父母先树立挫折教育意识。挫折会让孩子感到痛苦和紧张,但痛过之后的人,下次就不会那么痛了。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的年纪尚小,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差,所以不想让孩子去尝试这种失败的痛苦。这种观点是很错误的。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是失败,才会不惧怕失败并能正确面对。
& & 第二:让孩子坦然接受自己的弱势。孩子如果总是把“我”放在第一位,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为自己一个人服务的。一旦处于弱势,就无法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过强,一方面会发展为好斗,另一方面就是不能承受自己的失败和弱势,不愿意受到一点忽视。父母应该让孩子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弱势,弱化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学会去分享,学会去与他人合作。
& & 第三:多鼓励碰上困境的孩子。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碰上了困境,变得消极、垂头丧气、想打退堂鼓的时候,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他们能够在逆境中坚持。如孩子在登山时,说自己怕高、怕摔跤,父母就要对孩子说:别怕,你一定能行。父母的鼓励能让孩子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恐惧和回避的心理得到缓解和消除,在面对困境时自信心增强。这种信心可以让孩子顺利渡过危机,战胜暂时的困难。当孩子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用更加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一切。
& & 第四:冷处理孩子的失败。有时,父母的袖手旁观,也是一种爱的方式。孩子在面临失败时向父母求助,是正常的反应。这时,父母要学会袖手旁观,不要越俎代庖,帮孩子摆平事情,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永远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办好事情。
& & 第五:让孩子不惧怕冒险。作为孩子,童年的众多体验,不仪能够丰富他们的知识,还能磨炼他们的品质。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去做一些冒险和刺激的事情,让他们大胆地去做,不要害怕不成功,去尽情地体验。有机会多带孩子到农村或郊区去玩,让孩子敢去冒险。当孩子有了征服的欲望,他的能力就会被相应地激活,在征服过程中会变得更加灵活、冒险、好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受伤,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境,但是这些挫折和困境会磨炼孩子,让他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