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你懂得小朋友为什么会说谎,家长有如何处理呢?
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加维多利亚塔娃儿设计了一个名为“偷看游戏“的实验,尝试了解小朋友说谎的行为,首先研究人员带小朋友到一个小房间,叫他一起玩“猜玩具游戏”。
就是先请小朋友背对研究人员然后研究人员拿出一个玩具,并让它发出声音,再要求小朋友单凭声音,猜出那是什么玩具,能够连续猜中3次便有奖品。头两次研究人员会故意让小朋友猜中,到最后一题,研究人员拿出一个走球,放在一张会播音乐的生日卡片上面,面对这个情况,小朋友当然毫无头绪,但在他还没有开始猜之前,研究人员会假装突然有事,要离开一会,而离开之前,会叮咛小朋友,你千万不要偷看,走出房间之后,研究人员会透过监视器,观察小朋友有没有偷看。几分钟后,研究人员再回到房间,如果小朋友猜中是足球的话,研究人员就会问,你刚才有没有偷看,结果发现3岁的小朋友当中,只有三分之一会偷看,而大部分会偷看的小朋友事后都会承认,但4岁的小朋友当中,有80%会偷看,而其中的80%还会说谎,否认有偷看过。
塔娃儿教授认为,小朋友学会说谎,其实是智力发展上的里程碑,能够认清真相,然后想象出一个不存在的假象,再去税负其他人相信这个假象,需要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沟通能力,这样子,那如何才可以让小朋友知道诚实的重要性呢?
塔娃儿教授试过,问小朋友有没有偷看之前,先请研究人员将有偷看的小朋友分成两组,一组跟他们讲《狼来了》的故事,告诉他们,因为说谎牧童和所有的羊最后都被狼吃掉了。而另一组就讲《华盛顿砍樱桃树》,因为华盛顿诚实讲真话,他爸爸很高兴,讲玩故事之后,研究人员再问小朋友,你刚才有没有偷看,结果听了《狼来了》那一组,说谎不承认偷看的比例居然上升了,而《华盛顿砍樱桃树》的说谎比例反而下降了超过50%,为什么会这样呢?塔娃儿教授解释,《狼来了》传递给小朋友的讯息是放羊的小孩因为做错了事情,所以受到了惩罚,所以小朋友会想,要避免受罚,千万不可以让人发现我有偷看,所以说谎的比例会上升,相反的《华盛顿砍樱桃树》传递的讯息是诚实令人开心,所以小朋友听完这个故事会比较愿意讲真话。
塔娃儿教授又试过,将“偷看游戏”实验在西非一间学校进行。这个学校的特色是体罚非常普遍,例如学生做错功课或是忘了带文具,都可能会被老师体罚。研究发现,被人惯性重罚,不但让小朋友更早学会说谎,而且欺骗的技巧也更加精湛,譬如小朋友明明有偷看,知道答案是足球,但考虑到如果这么刁钻的问题也猜中的话,很容易被人试穿,所以会假装猜不到,但也不会承认自己有偷看过。塔娃儿教授的结论是,小朋友说谎,好多时候是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行为,怕万一被人发现,会受到惩罚,但家长就误以为惩罚可以将小朋友的错误行为改正过来,结果越罚越多,小朋友就越会说谎,那不处罚小朋友,是否就可以让他们不再说谎呢?
当然没这么简单,因为小朋友做错事,其实他们知道会让父母不开心,所以单单不惩罚,还没有足够的诱因让他们讲真话,你还要像华盛顿的爸爸那样,跟他们说,如果你狗诚实讲真话,我会比有一千颗樱桃树还开心,这样小朋友选择诚实的诱因,才会大于做错事所面对的风险,然后愿意坦白。
再推荐一篇小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艺术是我们要学习的,比如惩罚,稍不当就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如何变化角度的进行教育,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呢?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忽然,篮球打落书架上一个花瓶,“咚”的一声,花瓶重重地摔到地板上,瓶口摔掉一大块。这不是摆设品,而是祖上传下的古董。孩子慌忙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
当天晚上,母亲发现花瓶有些“变化”。吃晚餐时,她问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孩子灵机一动,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怎么也赶不走,它在客厅里上窜下跳,最后碰倒架子上的花瓶。”
母亲很清楚,孩子在撒谎,每天上班前.她把窗户一扇扇关好,下班回来再打开。母亲不动声色说:“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
就寝前,孩子在床上发现一张便条,母亲让他马上到书房去。看到孩子忐忑不安地推门进来,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盒子,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
接着,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缝黏合得几乎完美无缺。
不过,这是修复纸质物品的,修复花瓶不仅需要黏合力更强的胶水.而且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
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
母亲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说:“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
“妈妈我……”
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撒过一次谎,每当他想撒谎时,三块巧克力就会浮现在眼前。
这是一位多么睿智的母亲呀!明知道孩子打碎了花瓶,又撒了一次谎,但她却用自己特别的方式,看似奖励,实则却严厉地惩罚了孩子的过错,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细细体味,每一块巧克力,每一句话语都蕴涵着这位母亲独到的教育见解和教育艺术。
尤其是第三块巧克力,以诚恳地向孩子检讨自己的疏忽的名义而奖励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母亲对他无私的爱,则更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自愧不如了。这位母亲,奖励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三块巧克力,更是伴随他一生的教育,教育他在以后的旅途里,诚实做人。
我感动,感动于这样一位母亲,短短的一个故事,将在漫长的岁月中引导我如何处事,如何教育孩子。读毕故事,我一直在想,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中国,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就会取得截然不同的结果,而且那结果有时候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如何选择往那好的方向走,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科,值得我们这些家长们细细的思索和慢慢的推敲。孩子说谎,是为了符合大人的要求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产生的行为。遇到孩子犯错误,家长所采取的态度正确与否,也跟孩子说谎有一定的关系。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孩子犯了错,被父母知道后,父母第一时间批评,打骂,不问事情的缘由,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孩子还敢说真话,承认犯错吗?
自我保护,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孩子说谎,换个角度想,是想保护自己在大人那里不受伤害。
当然,事情也有例外。例如,孩子2岁的阶段,会否认所有的事情,特别喜欢说“不”。这个阶段的孩子行为不能认为是说谎,这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出现敏感期表现。
造成孩子说谎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1、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事事要求第一。完美主义者父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孩子不希望父母失望,自然而然会用谎言来继续维持完美的光环。
2、孩子在家或学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譬如《家有儿女》中,刘星和小雪犯了同样的错误,妈妈用两套不同的标准对待他们。对小雪,是关怀,主动寻找这样做背后的原因。对刘星是不管对还是错,都是劈头盖脸批评一顿。尽管刘星说出事情的真相,妈妈还是不愿意相信。在这样的“打压式”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不用“谎言”来保护自己,有多少自尊能扛得住?
孩子说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父母在教育问题上出了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孩子说谎这个行为。
遇到孩子说谎怎么办?
一、不说破,故意顺着孩子的思路去应和。孩子的心明似镜,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苦心,因为愧疚感,反而能让他们自己点破自己的谎言。
二、遇到孩子说谎,家长要管的住嘴,控制得了自己的情绪。只看到表面,不问清楚事情的真相,只会让事情发展的越来越糟糕。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远。
三、亲密的亲子关系,良好的沟通,是预防和杜绝孩子说谎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