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最新资讯

自律的孩子是怎么训练出来的 家长必看

最新资讯
  • 2023-09-23
  • 浏览

摘要:简单的说教和唠叨非但不能取得我们需要的结果,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现在的孩子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所以对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他们是愿意听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经常给他们讲有关自律的故事。

一、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孩子提高自律意识
从本质上讲,自律就是你被迫行动前,有勇气自动去做你必须做的事情。自律往往和你不愿做或懒于去做,但却不得不做的事情相联系。“律”既然是规范,当然是因为有行为会越出这个规范。一个自律能力非常强的人,无论事情大小,他都做得比别人成功,哪怕是日常生活中的刷牙洗脸等小事都会处理得有条不紊。即使有一天当他回家后,已经站都站不住了,他还是不会倒床就睡,他也要克服身体上的疲惫,坚持进行洗漱,绝不放纵自己的行为。这是什么行为呢?这就是自律的行为。而有的人,只要是遇到一些让自己讨厌或使行动受阻挠的事情,他们就会放弃,就会受自己情绪的干扰,也不愿意去争取,他们就开始自己打败了自己。所以,要先让孩子认识到自律的重要性。
二、让故事来引领
现在的孩子大多的独生子女,他们娇气、霸道,他们不愿意听大人的说教。简单的说教和唠叨非但不能取得我们需要的结果,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现在的孩子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所以对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他们是愿意听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经常给他们讲有关自律的故事。比如,有趣的童话故事《守望雁打了一个盹》;伟大的人物比尔。盖茨的故事;古代学者许蘅的故事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就认识到:会自律的人才能成功。
三、在游戏中激发
广告
从小教育学生学会自己管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可是,学生不会自觉去做的,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我们不妨将教育的内容放到游戏当中。比如,我们班的学生最喜欢玩游戏。每次刚上课,我如果告诉学生这节课可以做游戏,学生一定会大声欢呼。我就故意不理他们,让他们自由叫,我一声不吭,眼睛只看手表。这时,会有几个较懂事的学生坐端正,慢慢地,更多的人坐好了,最后,等大家都坐好后,我告诉他们,他们已经浪费了多少时间,这个时间原本是可以做喜爱的游戏的。这时,大家就会互相埋怨,于是,我就教育他们,每个人都要学会管好自己,才能做更多的事情。在游戏过程当中,就是再喜欢的游戏,也一定会有学生不遵守纪律,我就会让学生停止游戏,使大家明白,只有每个人都管好自己,才能使游戏更加顺利地进行。另外,我找一些只有每个人都遵守纪律才能做好的游戏让学生去做。比如,我让学生做分组比赛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明白,每个人的自律行为直接影响大家的成绩。从而明白自律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鼓励中巩固
学生的态度形成是不稳定、不持久的,有时还具有偶然性。要巩固和强化他们的自律意识,就需要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让他懂得哪些是他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自己独立完成,自主决定。如:学习任务主动按时完成,休息娱乐时间学会自己控制,与人交往学会判断是非,有些事情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等自己拿主意。当他们做对了,我们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更有信心。自律不是一蹴可几,而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建构的过程,是父母用心教出来的,重点是历程中父母的引导,以及孩子接受到的讯息,而不是直接跳到最终的好行为。在未经明确教导和练习的情况下,期待孩子自然而然去做并达到父母的期待,这完全不切实际。带着孩子迈向自律,父母首先要厘清问题、说明标准、带着做,最后帮助孩子内化。。
4岁以前懵懵懂懂的无律期
婴幼儿逻辑思考的能力有限,用自己的观点看世界,所以行为不受约束。这时期的孩子,很容易被指责的“毛病”与原因如下:
没礼貌?孩子不太能感受别人的感觉,所以不管别人是否在忙,总是唧唧呱呱说不停,打断别人交谈。
说谎?有时他们会将生活中的零碎经验拼凑起来,说出不符合事实的话语,让成人觉得他们在说谎。
偷东西?他们的物权概念模糊、不了解“偷窃”的意义,想得到就伸手拿取。
父母引导原则︰训练
“礼仪”、“诚信”、“正义”等概念对这阶段的孩子太遥远,再多责备与说明也很难将抽象的良知输入孩子大脑。父母需接受孩子发展上的不足、耐心引导,来建立孩子的好行为:
阶段1:配合发展订标准,且不轻易改变。例如3岁儿聒噪、爱发问,若要他“闭嘴”就超出他的能力。这时可告诉孩子,爸妈交谈时若想插话,要稍微等候,或用手拉拉爸妈的衣袖,让爸妈注意到自己。

阶段2:一开始,孩子有好表现要立即奖励,再慢慢的改为间歇奖励。当没有奖励孩子也能照做时,这个规范已成为他的自我概念。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