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的艺术都有其古老的渊源。西周时东北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东胡艺术的渊薮,而燕山南北的早期考古文化则与山戎族群有密切关系;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的土著考古文化显示出古老肃慎族系的文化色彩;辽东半岛的石棚文化在民族属性上则更多貊族文化特征。西北新石器时代马家窑考古文化被学界认定为西北羌系文化的源头,近来来在青海省东部共和盆地发现的宗日文化(距今5400—4500年),显然是活跃于青海诸羌中的一支,尽管这支文化与马家窑类型关系密切,但陶器的器物组合、陶罐颈部的折线纹与肩部的鸟纹,还是彰显出独特的个性。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在新石器时代文化先进,经济富庶,河姆渡文化的干栏式建筑、稻作经济、随葬猪骨、玉礼器的萌芽、鸟与太阳崇拜……代表着百越先民们的文化成就。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曲贡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小型猴面陶塑,令人联想到高原古老的族源传说——吐蕃是猕猴与罗刹女的后裔。
2.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是以大的区域性独特的文化面貌出现的。中国拥有众多的民族,但各民族的文化与艺术却在较大的区域内有一定的相似性,形成相对统一的艺术风格。例如北方民族从历史上看历经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蒙古诸族,但在艺术表现题材与风格上却是一脉相承的。新疆地区,古称西域,汉晋时期虽有三十六国,但佛教艺术面貌之相似,不仅凸显出丝绸之路绿洲文明模式的特点,更反映出东西文化交流的多元色彩;青藏高原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其艺术面貌也带有鲜明的高原风情,浓浓的酥油味儿不仅西藏藏区有,甘青草原、川滇西北藏区也同样有,而这背后则反映了历史长河中西北诸羌与西南诸夷涵化入藏族的漫长过程;铜鼓艺术流行的区域至少跨越了十几个西南民族分布区,在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及藏缅语族里均有分布。
3.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以广泛分布于民族地区的古代岩画及青铜雕刻为其双璧,这两大艺术门类反映的是青铜时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及社会发展的基本特质。另外中古时期出现的墓室壁画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早期北方民族政权的生活样态;中后期的少数民族美术发展的巨大动力是由高度发展的宗教带来的。我们注意到愈是宗教发展得完备,其艺术愈活跃、愈繁荣、愈精美。例如藏传佛教美术、南传傣族佛教美术、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美术,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显然与宗教文化的繁荣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早期原始宗教还是后期的人为宗教,都是民族地区美术创造的动力之一。
4.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真正力量来自人民(艺匠或匠人),来自民间,其美术活动与艺术作品洋溢着生动质朴的色彩,这点与传统汉族美术以文人士大夫为其创作群体,其文人山水花鸟画为其特征的艺术路线,有着天壤之别。当我们看到众多民族五彩缤纷而个性迥然的服饰图案,看到雕像与唐卡不断重复着的对佛、菩萨、护法神的膜拜之情,看到充满野性稚气的傩面雕塑,看到琳琅满目的刀具、铜鼓……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便是这背后群众的力量,来自民间的艺人们的力量。
纵观中国美术史的发展长河,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在中华文明五千年里所处的重要位置,少数民族美术不仅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显示出中国少数民族为中华历史文化所做出的伟大的贡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分别与昆明、文山、玉溪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世代居住着哈尼、彝、苗、傣、壮、瑶、回、拉祜、布依、汉十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55%,其中哈尼族占17%,彝族占23%,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悠久的历史、特有的少数民族和独特的地理促使红河形成了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词,最初源于拉丁语Cultura,意思是耕作、动植物培养以及由前两种意思转义的精神表现的含义。”民族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和相对性的概念,在不同的系统中有不同的概括形式。从广义上讲,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少数民族群众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一般就普遍意义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强势文化而言的,是指具有历史传统的、较强地域性的、非主流的文化。或者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具有历史传统的、民族民间的、独立的、非主流的文化。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我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在物质方面所表现的就是民族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所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等所属的多种物品,以及制造这些物品的工具。如食物、服装、生活器物、住房、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劳动工具等等。精神方面的成果是观念性的东西,通常以心态、观念、理论的形态存在,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心理、观念、思想等等。如伦理道德、价值判断、宗教信仰等。二是已经理论化的有明确研究对象的思想理论体系,如文学、艺术、科学等。法律法规方面的成果是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调整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包括政治权利体系、法律规章体系等。人类文化一直很难将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分开,物质形态存在的创造物,都凝聚着创造者的智慧和观念,这属于精神的因素。狭义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可以说是少数民族人文、风俗、宗教等文化的集成,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日积月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是民特征最突出的体现。&
二、红河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
1、独特的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的历史文化&
红河州是远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2000多年,距今15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化石就出土于州内的开远小龙潭,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原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形成了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州内有保存完好的古人类遗迹、古化石;有始建于宋朝的建水指林寺;建于元朝的全国第二大孔庙——建水文庙;建于明朝的建水朝阳楼及彝族纳楼土司等等。这里还出了清朝同治年间的文学家、教育家许印芳;清嘉庆皇帝的侍读尹壮图;清末云南省唯一的一位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世界著名数学家熊庆来等等。红河是中原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碰撞而成一朵滇南奇葩,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俗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
2、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建筑&
建筑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一个民族社会的缩影,它是人们对理想居住环境的追求,同时也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建筑与文化随影相形,中国建筑大师张钦楠说:“建筑必须反映生活,而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根。”因此,一个民族的建筑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特征。红河少数民族众多,这些民族的族源各不相同,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之间的文化也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在这里中原汉族建筑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如指林寺,朝阳楼,文庙,朱家花园及双龙桥等典型建筑,这在祖国边疆地区是极其罕见的,同时这里还有独特的哈尼族的蘑菇房,彝族的土掌房,傣族的竹楼等特色民族民居建筑。&
3、多姿多彩的节日及歌舞&
内涵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之中,往往集中展现出一个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道德水准和宗教观念,它既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祝愿,也体现各民族人民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传统节日及歌舞文化是各民族世代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民族特征及文化在民族节日及歌舞中均有所反映,节日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在全球化浪潮席卷每一个角落的今天,受到冲击最为严重的民族传统节日及歌舞文化,城市化的推进,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了社会结构,改变了民族的生活方式,很多民族的传统节日慢慢被人看淡甚至消失,我们在接纳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应冷落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节日与歌舞具有凝聚民族情感,传承历史,延续与再造社会活力的意义,是传达一个民族共同经历、情感理想的表现渠道。”今天我们看到在落后的边疆地区红河,传统的节日及歌舞仍然多姿多彩,仍然在担当着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使命,如哈尼族的矻扎扎节、长街宴,彝族的火把节、花腰歌舞、阿细跳月,苗族的采花山节,傣族的泼水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