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与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这是“无条件养育”作者艾尔菲科恩对“无条件养育”的定义)。这个定义本身颠覆了传统的亲子关系论,即父母有恩于孩子,孩子欠了父母的恩情,必须用表现和成就去获取父母的爱。而无条件养育对亲子关系的定义是:爱没有条件,不需要理由。孩子因为是他自己而被爱,而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让父母觉得光荣的事情。这个说法对主流的亲子关系论也是很大的挑战。可以说,大部分在线的家长,都没有经历过这种无条件的爱;而是从小就被教育:要为父母争光(或者光宗耀祖),不能给父母丢脸!所以说,爱不是孩子让我们脸上增光的时候才施舍给孩子,更不是在孩子令我们烦恼的时候就收回去,“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这种我们耳熟能详的恐吓,是对孩子致命的伤害。亲子之间的互动,从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就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基本决定了孩子以后的行为模式、性格养成等。
随着少年期、青春期等转折时期的到来,孩子就会慢慢发展变化为成熟的、个性化人格。小到身心健康,大到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亲子关系对小朋友的影响之广泛,不可小视!
亲子关系是一门难懂的学科,但又是一门有意义的学科。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01.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
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02.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03.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
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有一句话说: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我相信,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