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新权:高校高薪高待遇引进人才
是破坏竞争
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发出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召,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11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起,将每年的5月30日设立为&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旨在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责任,切实担负起支撑发展的重任,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瞄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创新报国,引领发展。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创造的新局面。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以& 创新争先&为主题,营造充分激发全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潜力的良好创新氛围。营造高端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则是重中之重。
人才发展优先战略为新时期人才工作指明方向
在以智能经济、共享经济、循环经济等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知识已经成为第一要素。我们认为,知识是由人类大脑劳动创造的。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为发现自然科学知识(规律),以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发明创造的理论、技术、方法、模型、工具、仪器设备等,都是知识或知识产品。一般地,若知识在某产品的价值构成中占到50%以上,那么该产品就成为知识产品。在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中,对知识与知识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我们可以把这些创造知识或知识产品的人称为创新人才,也可以统称为科技工作者,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随着社会文明与进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必然的选择,哲学社会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任重道远。当今世界,每个国家、地区、产业与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等都在不遗余力地争夺高端创新人才,实施人才战略,以此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国家战略,并写进了党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要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为新时期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并强调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是实现& 十三五&规划的坚强保证。为此,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相继推出一系列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计划,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 千人计划&)、&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地方& 百人计划&,诸如北京学者、长城学者等地方学者,以及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简称高聚工程)等,为高端人才培养、引进与成长,以及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逐步推进由科技大国转向科技强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高端人才脱颖而出
为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设立&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宗旨下推进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创新争先&主题,需要大批高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满足创新驱动发展需求。诸如院士、学部委员、杰出青年、长江学者,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计划入选者等高端人才,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科技工作者同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6月,全球著名科学学术杂志《自然》评选出了10余位来自中国的& 科学之星&,他们的成绩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关注。另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主要有水下机器人& 潜龙二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模式、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悟空&、返回式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光合作用超分子结构、突破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神威&和& 太湖之光&、& 海斗&号无人潜水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栅刻划系统的研制、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再如3月8日,& 全球三大大学排名&之一的英国QS发布最新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排名涵盖46个不同学术领域,评估了来自全世界74个国家的1127所高校。中国114所大学学科入选全球400强。清华大学四个学科跻身世界前十,北京大学两个学科跻身世界前十。再如,我国有三项重大科技成果面世:成功合成世界首个全氮阴离子盐、发明"活性毁伤元"技术、世界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升空运行。最具历史意义的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获得度诺贝尔医学奖和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可以看到,面对世界科学与技术前沿,我国创新空间与发展潜力还很大。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公布的& 国际竞争力排名&中,我国的科学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2006-排名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著名的& 李约瑟难题&和& 钱学森之问&还不时困扰着我国科技界。为此,需要全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急需涌现出更多的高端创新人才。
高端人才源自科技工作者培养、引进、使用与成长。诸如院士、学部委员、杰出青年、长江学者,以及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计划入选者等高端创新人才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我们认为,为了鼓励科技工作者创新,让更多高端人才脱颖而出,在实施院士、学部委员、杰出青年、长江学者,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计划入选者选拔的同时,应更加突出以重大成果的贡献和实践检验为标准,不拘一格选拔高端人才。最重要的是,使科技工作者的心沉静下来,回归到自然无功利的创新初心。让真正做出贡献的大师、大家、大学者,以及名师、名家、名学者、名教授等成为榜样。如屠呦呦研究员获得度诺贝尔医学奖和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彰显了大师、大家质朴的& 甘愿做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科学家本色与初心。
建立规范的高端人才流动机制、管理制度非常必要。首先,在发挥高端人才作用的前提下,促进人才科学、合理、有序流动。目前,有的高等学校热衷于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手段,引进院士、学部委员、杰出青年、长江学者,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计划入选者等高端人才的现象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影响了正常的竞争合作关系与创新生态文化环境。对此,教育部办公厅于1月25日发布了《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高等学校在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中,应加大力度培养青年骨干后备人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与资源,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他们在公平竞争中、在团队中、在干中成长。
其次,为高端人才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一方面,维护他们创新初心,不要让他们成为& 社会活动家&,避免学术娱乐化而落入& 娱乐至死&陷阱。正如吴文俊院士生前发出的感慨:& 我不想当社会活动家,我是数学家、科学家,我只能尽可能避免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另一方面,维护他们的团队,重视团队中每一个成员,让他们都有机会成长,防止团队撕裂。特别地,通过机制制度创新,培养高端人才的学术后继者是实现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三,注重成果,加大重大成果奖励力度。我们认为,为了鼓励创新,在尊重高端人才与发挥他们重大作用的同时,应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通过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研究机会与资源,以及提供便利优质服务,激励科技工作者创新,取得重大成果。实质上,这个过程也是高端人才涌现的过程。在尊重创新、改革科技项目管理制度,以及公平竞争的环境中,鼓励科技人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对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尤其对原始创新成果,应在实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过程中,鼓励地方、行业与学会设立相应的科学技术奖,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完成人进行奖励;鼓励社会出资建立相关科学技术奖评审基金会,对科技工作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进行评审奖励。特别地,对工程技术成果,应加大奖励力度,通过专利、知识产权授予,或资产化、证券化,或入股参股,让科技工作者获利或得到奖励。与此同时,彻底改变注重& 项目、身份&的局面,建立起注重& 成果&的真正的公平公正原则。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这必将发挥积极重要作用。
营造高端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著名学者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在其著作Drive: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中文版《驱动力》)中把驱动力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激励是来自生存冲动的生物性驱动力;第二层激励是来自外在,如胡萝卜加大棒式的追求奖励、逃避惩罚驱动力;第三层激励是真正驱动我们前进的力量,来自于内在的自主选择,以及让生活更有意义的深层欲望。显然,在创新中,以及高端人才培养、选拔与使用中,不能选择第一层激励,也不能停留在第二层激励,而需要提升到第三层激励。因此,为了鼓励创新,在培养、选拔与使用高端人才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高端人才流动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大力度实施科技成果奖励,并在实施第三层激励的同时,更需要营造良好的高端人才成长文化环境。
首先,事实求是。在科学研究中,我们提出& 科学就是事实求是&的观点。创新不是科技工作者的专利,每个人在自己工作岗位上都可能是创新者。我们把所有创新者大体分为三类:普通工作者、科技工作者、高端创新人才。现实情况是,目前普通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会评审申请专业技术职称,但这是少数人的事。也就是说,普通工作者中的少数人可能成为专业人才,今后应加大力度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尊重他们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新,以彰显工匠精神和应用创新,并在全社会形成共识。科技工作者可以称为专业人才(或基本面人才),他们是创新的大军,也是创新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技术职务是聘任的,他们的专业职称是人事制度下评聘出来的,但目前评审机制制度等生态环境需要改进。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将通过职称制度改革,以及改进职称评价方式,把这支创新大军的创新潜力与活力充分释放出来。高端创新人才也可以分为高峰人才(如科学家、大师、大学者等)和高原人才(如著名专家、学者、教授等)。从科学发展与人才成长规律来看,高原人才,尤其高峰人才成长是需要历史积淀的,他们站在学科前沿,站在巨人肩上,对科学知识创新融合提升,而成为集大成者。因此,在全社会树立& 科学是事实求是&的观点,我们应鼓励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工作、履行职责,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本职工作,就是对创新的贡献。正如吴文俊院士生前所说,& 做研究不要自以为聪明,总是想些怪招,要事实求是,踏踏实实。功夫不到,哪里会有什么灵感?&
其次,尊重人才。这里强调的是,尊重人才是尊重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尊重他们的创新。在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环境下,更重要的是在提高高端人才待遇的同时,提高科技工作者这支专业人才大军的整体待遇,为他们创建良好的环境,否则形成不了高端人才与专业人才的合力。在现有的利益分配机制下,高端人才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是无疑的,但若出现专业人才整体水平与能力差距的& 短板&,则会影响创新。俗语说,红花要靠绿叶配。高端人才是团队的带头人,专业人才是团队成员中的中坚力量。需要正确处理带头人与成员的关系。消除功利色彩的同时,提高团队成员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实现团队可持续创新的关键。总之,要尊重高端人才,尊重专业人才,尊重每一位科技工作者。
第三,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营造让科技工作者,尤其高端人才回归创新初心的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能基于自己的知识能力与兴趣,以及对问题的深刻了解与认识,本着无功利情结、无短期行为,对自己、对组织,以及对社会与历史负责的态度,进行科学探索与研究,实现原始创新、集成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中,也应对人为的不实或假伪或剽窃成果及评价实施追责制。鼓励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汲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秉承健全人格、追求美的情怀境界。历史事实证明,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往往蕴含着秩序、简洁和美,彰显出科学与文化艺术完美结合的魅力。
尊重创新规律,尊重创新工作,尊重创新工作者,选择正确的激励方式。鉴于左脑(逻辑,线性)推演性技能的需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自动化(软件)代替,而右脑(创造性、移情)探索型思维才是今天创新成功的关键,应本着尊重科技工作者的探索型思维,选择激励科技工作者的丹尼尔·平克的第三层激励。如张杰院士认为,学术追求是大学的灵魂,必须无功利目的,不能为发表论文而做研究,而是应该出于探索未知,进行问题导向的研究,必须还科研的学术追求本质。在他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时,对科研政策的第一项改革措施,就是取消对发表论文的现金奖励,取得了& 动刀论文奖励,排名不降反升&的良好效果,引发了对& 论文奖励越重的大学离‘一流’越远&的思考。
营造创新文化,还需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我们敬仰大师、大家、大学者,以及名师、名家、名学者、名教授的同时,应敬畏这些称号。从科学发展与创新规律来讲,大师、大家、大学者,以及名师、名家、名学者、名教授等高端人才是少数。我们不能因取得一点成果就自诩大师、大学者,或动不动就称自己是什么家。同样,我们也不要动则就敬称、尊称他人以大师、大家、大学者等称号。这样才能克服浮躁,在全社会形成让每个科技工作者都心静下来的良好氛围。
第四,团队精神。创新能否成功,我们认为需要三要素:一是能够发现研究的前沿,了解前沿及前沿发展脉络;二是具有坚实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及从事前沿研究的能力;三是了解自己的优势,选择突破前沿的切入点。形象地说,这就是能看到巨人的肩旁、能站在巨人的肩旁,且能提高巨人的肩旁。要做到这三点,需要高端人才,也需要他们的团队。具体地讲,高端人才是团队的带头人,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组建一个强大的研究团队。重中之重的是,他们如何处理自己与团队及成员的利益问题。这里有制度与管理问题,团队文化与精神也很重要。
我们认为,任何团队都是一个矛盾对立统一体。在团队中,团队内嵌一个职责价值链,在这个链中带头人与成员只有职责上的不同,在个体人及其履职权力上是协同、平等的。毫无疑问,在团队利益处理上,带头人起着关键作用,基于责权利分配条件下,要有大格局,要有胸怀,要有远见,要有爱心。带头人应关注所有成员的利益与成长成才。无论一个团队、一个单位、一个组织及其带头人,都要具有& 有思想、胸怀、责任、诚信、爱心&的特质。这样的团队,或者单位与组织,才有生命力,才能实现健康和谐可持续创新发展。同时,从统计学上讲,任何团队内部都存在集中和离中趋势,关键是通过制度与文化建设,无论带头人,还是成员,都应多做有利于团队凝聚的事情,彰显团队合力,规避团队分力与撕裂。就如同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癌细胞,关键是我们怎样选择。团队如同花朵与绿叶一样,是一个生态系统。没有绿叶日夜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所提供的氧气与养料,花朵不仅开不了,也红不了,更活不了。因此,红花和绿叶精神是对团队精神最好的诠释。团队是如此,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也是如此。绿叶不绿,红花难红;绿叶不活,红花将死。现实中,应避免红花没有成为& 长枪&,绿叶倒成为& 短板&的现象。
团队精神的极致是达到交响乐团演奏水准。最好听的音乐是交响乐。交响乐是由指挥家与首席小提琴家,以及其他所有演奏家心灵的默契融合、动行完美的协调所奏出的绝美无暇的天籁音色,所绘出的人与自然之美的佳境。这就是我们对团队精神的诠释、向往与追求,这也是团队建设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