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最新资讯

上海户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镇户口

最新资讯
  • 2021-11-14
  • 浏览

摘要:每次回上海探亲,一直想去工作过的工厂看看,但是夏天的上海总是非常炎热,最后只能一次次打消了念头。今二月回上海,下决心去老厂走一圈,了却多的心愿。 我工作的工厂在上海郊区的颛桥镇,离上海市区只有25分钟的车程。30前的上海,一过了万体馆边的

每次回上海探亲,一直想去工作过的工厂看看,但是夏天的上海总是非常炎热,最后只能一次次打消了念头。今年二月回上海,下决心去老厂走一圈,了却多年的心愿。

&& 我工作的工厂在上海郊区的颛桥镇,离上海市区只有25分钟的车程。30年前的上海,一过了万体馆边的中山西路,就出现了一片片的农田。这次去颛桥,沿途都是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已经没有一丁点农村的痕迹。车到颛桥,我熟门熟路地向工厂方向走去,走着走着,工厂边的老沪闵路已经没有了,河边是一个现代化小区,眼前的景色让我一阵阵迷茫,我工作过的工厂在哪里?问了保安,才知道2006年封掉了老沪闵路,拆掉了过去所有的旧建筑,盖起了时尚美丽的小区。

& 在工厂工作七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也有过人生的遗憾。1971年中学毕业前夕,我已经早早地做好了去黑龙江军垦农场插队的准备。毕业时却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上海应届毕业生不再是一片红去农村,而是三分之一去工厂,三分之一去上海郊区农场,三分之一去外地农村和工厂。因为不是一刀切,每个毕业生的心中都有了期盼,希望能留在上海。分配的政策很是公平,按照家里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如果哥哥姐姐在外地插队,家里没有其他哥哥姐姐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就可以分配在上海工厂工作)。当时我哥哥在上海工作,我姐姐在江西插队,根据分配方案,我应该去上海郊区农场。既然分配的结果是这样,我只能欣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班主任非常喜欢我,希望我能进工厂,此时兰州的军工厂正好在上海招工,她把我的档案交给了来招工的工作人员。后来冷静一想觉得不妥,大西北对一个17岁的女孩实在太远太苦,于是她又要回了我的档案。在我等待农场通知的时候,好运已经偷偷地向我招手了.我却浑然不知.我们班分配去工厂的名额多出了一个,去郊区农场的名额又少一个,老师把去郊区农场的学生按照家庭的实情排了个队,排队的结果,我最符合晋级去工厂的条件。在接到工厂通知书的一刻,我们全家喜出望外。

& 通知书上有个规定& 报到者必须把户口迁至工厂&。工厂是六机部直属的军工厂,但工厂在上海郊区,如果去工厂报到,就意味着我的上海市区户口将变成郊区的城镇户口,虽然是一字之差,但两者有很大的差别,满心的喜悦还是带上了一丝的遗憾。几天后去派出所,户籍警在户口簿上敲上迁出的图章时,心微微一颤。

进工厂其实并不需要迁户口,是保卫科的肖科长怕管理不好这么多(103个)新工人,出了这么一个不负责任的绝招。他在会上信誓旦旦地向我们保证& 三年学徒满师后,户口一定可以重新迁回上海&。那时我们都太年轻信以为真,什么也没多想就投入到工作中去。三年的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我们满师了,我们最关心的还是户口,迫不及待地找到肖科长让他兑现承诺。他咨询了有关部门,给我们的答复是& 迁回户口绝对不可能&。

&& 所有的当事人都很气愤,肖科长的轻率改变了我们的命运,首先城镇户口的粮票,油票,糖票,布票都比市区户口少,最可怕的是,中国孩子的户口是按照母亲的户口来入户的,上海人很现实,娶媳妇谁都不愿意找一个上海城镇户口的,怕将来孩子上学就业有麻烦。一起进厂的女孩子有的开始谈起恋爱来,已经有人遭到男方挑三拣四。想想真冤,我们还没开始谈恋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大家团结起来,给厂领导施加压力,去仪表局咨询谈判,去市府静坐,折腾了好几年,结果还是在原地踏步,因为这是中国铁定的户口政策,谁也无法改变。

& 我也很不甘心但又无能为力,77年末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我觉得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来了,于是毅然决然地参加了高考。当我离开工厂去上学时,同进厂的同事们既羡慕又为我高兴,他们说& 毕竟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1982年大学毕业后,辗转11年的户口终于又回到了上海家中。

& 我的经历折射了中国户籍制度和政策的严酷。解放后中国的户籍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自由迁徙的制度。1958年1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按照这个条例,中国公民被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从此以后,中国农村和城市间,城市与城市间禁止自由迁徙。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它的户籍更为严格,实行只出不进的原则。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起,上海有不少人因支边,支内,参军,就学离开了上海,尤其是60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几十万上海知识青年离开上海奔赴各地农村。几年后,有的知青被当地工厂招工了,有的参军入伍了,也有的被推荐成工农兵大学生,他们是千千万万知识青年中的幸运儿,其中不少幸运儿为他们的前途付出了惨烈的代价。除少数坚决扎根农村的先进青年外,大部分知青很迷茫,他们期盼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但是这个愿望好像比登天还难。许多知青采取了激烈的手段,70年代中后期,知青问题终于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中央作出决议,停止上山下乡运动,让知识青年返回原来的城市。蹉跎了青春岁月的大部分上海知青高高兴兴地回到了上海,但也有部分知青却愁容满面,他们已经与当地人结婚生子,因为户口的限制,孩子老婆不能来上海入户。为了自己的前程,有的人抛妻弃子,让人唏嘘不已。

&&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日千里的发展,城市需要新的科技人才和建设人才,原有的户籍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9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市政府先后推出了蓝印户口,暂住证,居住证制度,方便外来人员来上海工作和生活。走在上海的马路上,耳边不再是清一色的上海话,外来的精英和建设者已经占领了上海的半壁河山,这一切也印证了上海严格的户籍制度开始松动和变化。

& 50年代后离开上海去外地工作定居的人(包括国外定居没有入籍的人),现在都已经步入了退休的行列,上海没有忘记他们,政策规定& 只要当事人愿意,就可以把户口迁入上海,在上海安享晚年&,体现了政府的务实和人性化。

& 2009年,不少政协委员提议& 彻底废除中国的户籍制度,真正实现人员的自由迁徙&。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很快到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