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开拓者 ——记上海千人王少雄
人生格言

&
1.知行合一,开拓创新上海千人
王少雄,1999年获清华大学博士,之后进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作博士后研究。先后在美国强生、诺华、安进三家公司产品中后期开发部门任职,2009年回国后,曾在嘉和生物、药明生物等公司担任副总经理,2014年创办上海博威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现任公司董事长及CEO。王少雄博士于入选第六批上海千人计划。
王少雄博士拥有23年的大分子药物筛选、CMC研究、产品中后期开发和产业化、以及质量管理的经验,致力于单克隆抗体以及治疗性蛋白质药物开发及产业化(包括质量及工艺研究、临床前和临床项目管理、注册申报),拥有丰富的与FDA/EMA交往经验,其带领的团队先后完成了11个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临床临床前完整研发并成功申报临床批件及1个药物的国外I期临床实验。截止底全国总申报数目的14%! 2014年创办博威生物,短短3三年多时间,与昆药集团、哈药集团、上药集团、扬子江药业,双鹭药业等各类企业共同进行单抗药物的研发,签订超过1亿元的合同金额,完成超过10个项目。公司于及先后完成2.26亿元A轮融和1.2亿元B轮融资,目前公司估值超过12亿元人民币。
2.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还记得2009年的时候,王少雄博士刚回到国内,整天匆忙辗转,为新公司奔波忙碌,从选址到设计再到装修,力求将每个细节做到最好,打造属于自己心中的那一份蓝图。
但在对国内生物制药市场及现状进行了一番了解后,王博士才意识到国内的情形远不如国外,做起事来限制也颇多。当时,国内几乎没有本土生物制药公司,从事此行业的人才也寥寥无几;更为严峻的是国内政策环境限制颇多:当时的政府对于生物制药行业缺乏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法规主要针对传统的制药企业,很多标准并于不利于国外新技术的引进。此外,他的研究项目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方面的投入,这与当时国内的投资风气相悖。可以说,王博士受到了国内政策环境和投资风气的双重挑战,但如果因为这些原因就放弃最初的追求,那对他而言,无疑是痛苦又不甘的,他下定决心,不仅要实现自己最初的愿景,更要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现状。
王博士首先要做的,就是埋头把产品做出来。然后,他拿着这些产品,与药监当局接洽,去影响那些政策制定者,进而影响和改变国内的行规。艰难和阻碍总会有的,但当他注意到,从最初只是药监局的基层工作人员留一点时间间隙给他讲生物制药、讲创新,到后来,药监局的领导、主管逐渐重视起来,开会进行讨论,逐步深入了解行业诉求并进一步合作商议建立行业标准和改进法规的可能性时,王博士知道,自己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新的生物制药法律法规体系正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局面也由此打开,而这些,都为今后生物制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背后无疑凝聚了王博士最初的那份坚持和对生物医药行业的热爱和期许!若没有这份初心,恐怕也没有现在人才济济的博威;也正是因为有了像王博士这样具有前瞻性的专业人才的支持,我国生物医药行业才会迎来如今的百家齐放和蓬勃发展,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一步步向国际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