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抱怨德语难学,专业太难,总担心自己的考试。我很理解这样的心情,德国很多大学的考试设置简直可以用变态来形容不为过,凡是在德国学习的孩子们,大家都是同命相连。即使我在& 德国留学生的学习,唯坚持而已&文章里面再怎么鼓励大家坚持努力学习,但架不住教授和学校的出招真的是防不胜防。
我当时的本科是个私立学校,一学期学杂费将近3000欧,所以,有钱,请得那些教授都算是比较贵,哦不,有名的了。好教授的特点就是,学识丰富渊博,讲解生动有趣,但最出名的一点,就是考试难过。
有个老头,长相就很有那种德式的冷峻,第一节课就给我们个下马威。他进门后站上讲台,对着下面我们这群待宰的羔羊说,这课要大家好好学习,不好好学全都5.0不过。如果大家好好学了,那么,他开始指着第一排的同学,一个个的说,你过,你不过,你过,你不过。大家明白了,50%的概率。

他这么说的,但做的更绝,他出的题没个选择,就六个简答加计算。可学的那可是将近一千多页的课件啊。我就记得考试时发试卷之后,我在写名字,就听见坐我后面的德国哥们,说了句Scheisse我靠,翻一页,又说了个Scheisse我去,再翻,还是说Scheisse我天,全翻完,他还Scheisse, Scheisse的嘟囔。当时我一听,连看题的勇气都没了。
这考试基本每个题都是个小论文级别了,你要写叙述你的思路,然后计算,证明你的观点。考试时长总共3个小时,大家可以想想是个什么概念。考完试,一个中国女同学是哭着离开的。最后,我比较幸运的靠着计算题,3.7的刚刚通过。后来考试成绩贴到了教授办公室门口,果真,通过率只有32%。
有个教授,法国人,看起来特别友善,总是笑嘻嘻的。他讲课非常生动,说着带有法语口音的德语,举个例子张嘴就来,理论结合实践的非常好,大家都特别喜欢听他讲课。而且他还挺喜欢中国,经常拿中国举例子,还给我们看他儿子举着中国国旗的照片。这样的教授好吧,哼哼,笑面虎一个。
一学期课程结束后,有同学问,考试有什么重点吗?(德国同学也关注这个噢)他笑着说,有啊,大家翻到目录,我给大家说一下。整个阶梯教室一下子沸腾起来,就听见呼啦哗啦翻书的声音。然后他字正腔圆的说,第一章是重点,第二章是重点,第三章也是重点,以及第四章和第五章,下面嘘声一片。还有人不死心,那考试类型总能说一下吧。他笑得更开心了,Das ist eine Ueberraschung 。这是个惊喜。
果真,考试发下来试卷真是个惊喜。考试时间两个个小时,就20个选择,多选,每个题5分。全选对,5分,漏选,1分,选错,0分。ABCD各种组合,蒙都蒙不对。
这还是那些教授们给你设定的考试类型,还有学校继续给你的考试模式的暴击。
主科,必修,考试是一次笔试,不过可以再笔试补考一次,再不过还有口试补考的机会,就这三次,如果你实在点背过不了,那你只能注销学籍退学了。而且,最好一次通过,否则,补考会越来越难。因为学校的逻辑很简单,你都学了这么长时间了,理应掌握的更好,补考的难度自然要加大。
副科,选修,分别有独门考试,两门联考和四门联考三种模式,啥意思呢。要么一门一门的考,过了万事大吉。碰到两门联考,你就要两门都要过,最后成绩算两门的平均分。比如一个拼老命考了1.0, 另一个刚过及格线4.0,那你成绩就是2.5。所以想要拿高分,两门都要认真对待。
最变态的是四门联考,四门课同一学期上课学习,考试是同一天上午两场下午两场,复习都顾不过来,高考都没这么累过,这个真是拼脑力的地方,最后是算四门的平均分。你最多可以挂一门,另外三门要靠很高的分数把总分数拉上去。我本科期间唯一一次挂科,就是这四门联考里面,那笑面虎教授的考试。还好,我靠另外三科活下来了。
我没有经历过口语补考,口语补考据经历过的同学们说,和论文答辩一样,教授在中间,旁边坐着考试委员会的老师监督,四眼原则 Vier Augen Prinzip。口语成绩当场出来,如果不过,不好意思,退学。
一个真事,有个中国同学,(我并不认识,听说的),男生,口语考试没过,他当场就哇的一声哭了。他在德国这几年的努力,全白费了,毕业证都拿不了。后来不知道他怎么样,也许回国了,也许转专业了,但转了专业就好吗,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了。
当时是2008年,我本科毕业,拿的还是Diplom的证书,由于我上的属于Fachhochschule,证书上是Diplom(FH), 国内认证为本科。如果是Diplom(Uni) 国内认证就为硕士了。
那几年德国学制逐渐改革,和国际接轨,也分为Bachelor和Master了。后来我继续深造,去了比较便宜的公立大学,开始读的就变成Master了。
不知有多少留学生,无论在德国美国英国哪个地方的孩子们,会留下多少关于学习和考试有趣或者悲伤的故事。也许你经历时是痛苦的,但我希望当你回忆起来这段经历时,是带着笑意的。不知你的回忆,会是怎样的一种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