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从小到大循规蹈矩,家长说什么照做,老师说什么照做。成为了所有人眼中的“乖孩子”。课堂上总是踊跃发言,老师分配的任务总是按时完成,成绩永远名列前茅。上课学习,下课也学习。这样的乖孩子应该很多家长想要,很多老师喜欢吧可是这种“乖巧”难道不是教育的一种悲剧吗?
素质教育下的当代青少年,应该是活泼的开朗的,积极而又阳光明媚的孩子。他们不谙世事,无忧无虑,会学习也会休息。有自己的思想,而并不是只是做一个听家长话,听老师话的乖孩子“木偶”。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乖孩子,他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是老师总会点名表扬的学生。是我们一直羡慕的学生,因为这样的学生能够得到家长的宠爱,又能够得到老师的赞赏。可是我们一边羡慕却一边仍然成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成为了我们自己,而非成为千篇一律的乖孩子。
我曾经听到一个同学说过“我好想学着活泼一些”,这个同学是我们班上的前几名。每次家长会都是她上去发言。很多老师都喜欢她,她的家长也特别宠爱她。我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在想活泼也需要学习吗?现在看来我明白了她话里的含义。因为对她来说,活泼很难,真的需要去学习。我有些庆幸自己虽然有些“调皮捣蛋”,但是从小到大的老师都很喜欢我,我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有跟我说过我一定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行。所以我现在成为了这样活泼开朗的样子,有很多好朋友,和以前的老师仍然保持联系,我也依旧是爸爸妈妈不可取代的宝贝。
“乖孩子”和我得到的结果也没有什么大不同,不过是她可能有些木讷正在学着活泼,而我一直活泼的成长到现在。教育是开明的,老师不应该是培养读书的机器,更多是培养心智开朗的新青年不是吗?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不要每次都是把成绩排在首位,老师也应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以成绩来“宠爱”学生,作为老师对每个学生的爱不需要多伟大,但一定不能有大差异。
教育的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成熟更多全面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出只会乖乖听话学生,没有自己思想的“乖孩子”。教育辅导的内容其中不单单只有学习,更是有人格意识的培养,我们要在学生人格不偏激的情况下,尊重学生人格的独立发展,而非用成绩和排名让孩子们都变成了教育的“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