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些孩子天生“懒”,不爱动,这与其“气质”有关,对待这种孩子父母不能一味责难,要根据其气质循序渐进地改变。“气质”是一种心理行为表现,也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不同情形的行为反应方式,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孩子刚一出生,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如有的孩子胆小敏感,爱哭好动,令父母一筹莫展;有的孩子很乖,吃饱就睡,摔倒了也不哭;有的孩子虽也哭闹,但容易哄,容易笑。
9个月的琳琳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宝宝,父母常向友人夸琳琳乖,出生后吃奶有规律,吃饱就睡,不会像其他小孩那样半夜哭闹不止。但就是不爱运动,爬起来也慢腾腾的。这天琳琳的父母特意来到医院的儿保科做了一份儿童气质量表,结果表明琳琳的气质类型是平易型(即抚养容易型)。父母高兴地搂着琳琳亲了又亲,仿佛琳琳刚拿了一个冠军。而另一边,1岁3个月的贝贝爱哭爱闹,非常敏感,衣服不够柔软也会烦躁不安,父母感到头痛极了,于是也填了一份儿童气质量表,测定结果为麻烦型(即抚养困难型),贝贝的父母于是忧心忡忡地不断问医生,孩子该怎么办呢。
气质是天生的,没有好坏之分。儿童的气质分四大类,即平易型(抚养很容易)、麻烦型(抚养困难)、激情缓慢型、中间型,其中中间型可分为中间偏难养型和中间偏易养型。平易型的孩子比较温顺;麻烦型的小孩特别好动,动不动就哭闹;激情缓慢的小孩,对外界环境反应迟钝,不容易逗笑或引起激动,对周围人缺乏兴趣,不合群。
虽然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难以改变,但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其发展倾向与结果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培养、环境因素影响和自我锻炼等,是具有可塑性的,因此家长可以适时地引导孩子。
教育不能一蹴而就
很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懒”,就忧心忡忡,认为应赶快改变孩子,否则孩子长大了可就不得了了,但是,那段时间内“磨破”嘴皮子了,却没什么效果,顿时心情降到谷底,一筹莫展。林少勇劝慰家长不需要过分担心,生活上稍微注意些就可以了。教育应因人而异,不同孩子的气质不同,采取的教育方法就不一样,而且,持之以恒、耳濡目染的教育效果比短时间的强调效果好得多。他建议,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仅要持之以恒,更要统一意见,别让孩子钻父母与上一辈之间不同教育方式的空子。其次,培养孩子良好的自理能力、劳动习惯,要从细节出发。在生活中鼓励孩子自主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父母回家,鼓励孩子帮忙放拖鞋;吃饭前,鼓励孩子帮忙拿碗筷。这样,才能慢慢地培养起孩子的劳动习惯。家长过于紧张,要求快速改变孩子,而孩子难以承受太大的压力,这样,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同年龄的孩子活动水平有所不同,提过多过高要求,反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勤快”习惯。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性格懒惰,不愿意做事情,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孩子很懒怎么办
我们可以先找到原因,对症下药
1.父母教育方法不当
孩子懒散的孩子的懒散形成,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客观来说,家长的过分溺爱是造成孩子惰性心理的因素之一。孩子年幼的时候,家长怕孩子做不好事情,对家务和一些孩子本应该承担的事物大包大揽,除了会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之外,还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长期如此孩子不仅失去了自己做事的兴趣,而且会对别人为自己做事习以为常。
2.不良个性
不良榜样的影响
有些父母自己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要想改善孩子懒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给孩子一个目标
有的时候不是孩子不做事,而是家长没有明确说明到底要让孩子做什么,想让孩子主动做事首先要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而且研究证明忙碌的人会比懒惰的人更快乐,因为忙碌的人活的比较充实,但是没有目标的瞎忙所带来的罪恶感,会扼杀掉这种快乐。所以我们可以先帮孩子定一个小目标,家长放开手让他自己完成。
2.赋予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责任感的,只不过有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有的人还没有意识到而已,所以平时生活中家长可以给予孩子一些担当的起的任务,孩子一旦肩上有了责任,就自然会产生一种动力。父母自己也要有责任感,承担起做个“好榜样”的责任,身教大于言传,让孩子看到之后明白到底什么样的事情才是正确的,哪些事情是不好的、不可以做的。
家长不要急于求成,对自己家的孩子高标准,越是这样越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和孩子的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去教育,这样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