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孩子放到学校里,绝不是听之任之,对他们一点都不管了。相反,我们还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校生活中去,尤其是要与老师、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们更好的学习,更好地投入到学校的生活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平时我们就要注意引导孩子,多与老师接触。比如趁着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或者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和孩子一起与老师交流,这样可以消除孩子对老师和学校的陌生感。引导孩子上课积极发言。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一到上课就缩在座位上,一声也不出,时间长了,老师也把他们遗忘了。
应该引导孩子多发言,告诉他们:“说错了没什么,不说老师就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在课堂上有了与老师的互动,孩子往往更喜欢上课,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受到关注了,老师是喜欢他们的。再有,平时同学们做游戏、搞课外活动的时候,要积极的参与进去。很多孩子害怕做游戏,害怕在这样的环境里与老师和同学们接触,结果让同学和老师以为他们太不合群,这都是不对的。应该让孩子主动的参与这些活动,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消除陌生感,很好的与大家相处在这样的活动中,与同学们相互了解,增加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兴趣,这样,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用心。
&
所以,当孩子到学校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积极的引导他们融入到这个大环境中去,有了良好的大环境,孩子才能够安心、自主地学习,这对于他们的身心成长无疑也是很有好处的。有些小孩在面对问题或矛盾的时候,喜欢用打人来解决该怎么办?有些父母认为以暴制暴,可以有效防止孩子使用暴力去解决问题,而有些父母则会采用冷处理来解决这类问题。然而这么做,只会容易带来反效果。
12.不予理会当孩子打人时,有些父母会采取忽略的方式,可是孩子可能会因为不知道为何不被理会,反而使用强度更大的方式,希望引起父母注意,或是得到他想要的。当父母这时才想起和孩子沟通、交流时,容易让孩子误以为反应应该更激烈,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尤其是当孩子理解能力不足时,不能理解为何父母一下子亲近,然后又疏离了,加上表达的方式也有限,很容易让孩子无所适从。
因此,父母可以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协助进行后续的处理。父母可以为孩子找到一个能慢慢冷静的地方,让孩子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以适度的宣泄情绪。比如说:“你现在心情很不好,可以在旁边先休息一下,等你冷静下来的时候,再来和爸妈说。”这样将有助于让孩子理解,自己并非只是被父母晾在一旁。以暴制暴不少父母以为孩子感觉到被打的疼痛时,就能够减少孩子的暴力行为。然而,当孩子不断的看到父母用暴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时,或许孩子不当的行为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减少,但却可能让孩子以为当他有力量时,便认为用暴力去解决问题是一种方法。因此,即使父母成功阻止了几次暴力行为,孩子也可能只是因为惧怕被打,才暂时乖乖听话,并没有真正理解为何不能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