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本报连续关注了海南一些大中小学生群体存在追求名牌的社会现象,而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最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穷养”、“富养”这两个词,是子女教育中引起热议的话题。“富养”的孩子从小生活富裕,追求名牌,却大多不爱读书;而“穷养”的孩子品学兼优,懂事又善良……这两种强烈的反差,再次在海南家长圈中引发了孩子穷养还是富养的争论。10月18日,南国都市报记者在走访调查时发现,“穷养”和“富养”孩子相结合,成为海南众多家长的选择。专家也建议,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孩子,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才是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南国都市报记者 王燕珍
“富养”派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不少家长表示。
支持这一观点的家长认为,本以为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与见识,但有时又事与愿违。
家长王先生谈起17岁的儿子,十分后悔家庭教育的失败。王先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妻子是一名家庭主妇,两人平日里生活十分节俭,可儿子伸手跟他要钱买名牌或者去旅游,他都会很爽快答应。
“上个中专实习时说放弃就放弃,毕业证也不拿,想要买金饰品伸手就向我们要钱,不给就天天闹脾气不回家。”王先生说,全家人尝到了“富养”儿子的苦果,后悔莫及。
不少像王先生一样的家长也发现,优越的物质生活,似乎也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他们追求名牌,不珍惜金钱,不懂得节俭,“富养孩子,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容易养出不懂感恩的子女,不理解父母的辛苦。”
“穷养”派
孩子懂得付出才有收获
奉行“穷养派”的家长吴女士介绍,她的丈夫独自经营一家五金店,她在家全职带孩子。虽非大富大贵,但条件还算可以。儿子出生后,她就坚决奉行“穷养男孩”的原则,儿子穿朋友家孩子的旧衣服,也向朋友家里借过二手玩具,几乎没花过什么大钱。
吴女士常告诉儿子,家里不缺钱,但是钱是爸爸辛辛苦苦工作赚来的,不能乱花,如果有想买的或者是送同学的礼物,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洗碗2块钱、扫地3块、打扫房间5块,等等。
吴女士自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算成功,如今15岁的儿子乖巧懂事,勤俭节约,不贪慕虚荣,待人接物有自己的分寸,自控能力也强,学习交友都不用她操心,而且也十分孝顺,知道体会父母的不容易。
“儿子也曾跟我说过班里有好多同学穿耐克运动鞋,问我能不能给他买,我当时就明确告诉孩子,不需要跟其他孩子盲目攀比,爸妈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我们买舒适的鞋子就可以了,如果他想买,那他需要付出劳动存钱自己买。”和大多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一样,家长林先生就是这么教育自己9岁的独生子的。
“我觉得穷养,不是说让孩子过苦日子,而是让他懂得节俭,学会理财,学会生活。穷养孩子是对孩子的磨炼,是他们人生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林先生认为。
家长:
关键是要找到平衡点
穷养孩子怕孩子长大后变得小气不合群,富养孩子又怕孩子变坏,于是,很多父母开始反思,究竟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在此情况下,还有家长提出了“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的观点。
记者也给海南50名中小生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根据调查显示,60%的受访家长奉行“穷养儿,富养女”。40%的受访家长认为“穷养”和“富养”是指物质上的“艰苦”和精神上的“丰富”。责任担当、艰苦朴素被认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该吃的“苦”。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的父母甚至会为到底“穷养”还是“富养”孩子,产生争执。
周周的妈妈林菲说,她曾因想给儿子买一双nike毛毛虫鞋子,老公当场甩脸。其实林菲一家的条件很不错,有房有车,夫妻俩年收入差不多20万,只有一个7岁的儿子。
“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不能给儿子买一双好鞋呢?可老公的解释是孩子的脚还要长,买了也穿不久,没有必要买那么贵的,不仅浪费,还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林菲说,在日常生活中,她会带儿子出去旅游,会带儿子住五星级酒店,也会住干净的民宿,吃当地美味的大排档,“孩子多体验一些生活,对他也是一种财富。”
在走访中,记者也发现,其实像林菲一样的妈妈并不少见,她们觉得生活条件好了,应该要给孩子最好的环境条件,这就是表面上的“富养”。而在家庭教育中,他们会找到一种教育平衡点。
专家:
不管咋养 最重要的是有教养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正发表示,穷养不是说刻意让孩子过苦日子,而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让孩子懂得付出才能有收获,而富养,指的不是给孩子富裕的生活,而是在精神、教养层面上的富足,培养孩子成为有爱心自信,有健全人格的人。
比如普通家庭的父母现在常说“穷养儿子富养女”,这种传统观念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富养女,其实是一种教育投资,教育的富足;穷养男,更是一种挫折教育,男儿当自强,没有经历过失败挫折的男孩是长不大的。男孩要意志坚定,女孩要知书达礼。
另外,事实上,比起穷富,关心和爱才是重中之重。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环,是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这与孩子的性别和家庭的经济条件无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孩子更加关心爱护,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让孩子从中学习。仅仅只是通过物质条件的把控,来培养孩子的性格气质,只不过是想当然。
陈正发表示,穷养也好,富养也罢,本身无可厚非。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注重内在的涵养和见识,而不是纠结于富养穷养的问题。比如有条件可以让孩子读昂贵但理念好的学校,可以带孩子欣赏音乐会、话剧或是舞台剧,可以让孩子学琴棋书画陶冶情操……这都是“富养”的方式。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陈正发看来,作为新一代父母,学会倾听和尊重每一位不同的孩子,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才是最为适用的教育方式。直都有家长在讨论的话题:孩子,到底该穷养,还是该富养?
我喜欢一个相声演员叫郭德纲,偶然一次看他的采访,他谈到和自家儿子相处的一件小事。
有一年,一夜秋风劲,郭德纲家的柿子树叶子落尽。
红红的柿子,就像院子里升起的灯笼。很快,就有喜鹊登枝,一口一口地啄食柿子。
儿子急了,不由分说,就去驱赶。老郭看到,急忙拦阻说到:“别这么独,让它吃!”
老郭摸着儿子的头,又说:
喜鹊和我们人类不一样。人的一生有很长,不差这一个柿子吃。而这只喜鹊这辈子顶多吃这么一个柿子。看它有东西吃,也是种快乐。
“别那么独,让它吃!”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好的教子方式。老郭也没提养孩子是该给予物质还是不该给予物质,唯独提到一点:
天下父母,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
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你穷养,不见得孩子不招人喜欢。你富养,也不见得孩子就招人欢喜。一个孩子身上若见得教养,那放任何人面前,都是讨喜的。
说个其他的小事,一次在肯德基等友人,旁边坐着一对母女。小女孩约莫6岁,文文静静地吃东西,很是可爱。一只手扶着可乐,一只手啃着鸡翅。一个转身,可乐洒了一地。
妈妈没有面露凶相,先是安抚了下小女孩紧张的情绪,然后特别温柔地对她说:
一只手拿不动的饮料要两只手端好,不然就容易洒掉。浪费了饮料是其次,饮料洒了有可能会把路过的人滑倒,知道了吗?
小女孩温顺地点了点头。
妈妈又说:“那你去跟那边的叔叔阿姨说你不小心洒了饮料,麻烦叔叔阿姨擦一下。”
小女孩看上去有些内向,既不好意思又有些害怕。
她妈妈说:“犯了错误就要承认错误,也要自己解决。”
于是小女孩鼓起勇气去跟服务员说:“叔叔我不小心把可乐洒地上了,能麻烦你擦一下嘛。”
临走这位妈妈还把小女孩不经意啃掉在地上的骨头都收到了盘子里,方便服务员收拾。
我一个陌生人见了这一幕,有些触动。心想,一位有教养的妈妈,教出来的孩子,总是更讨喜一些。
讨喜,是因为,从孩子身上,看到了教养,细微地却让人心头一颤的教养。
我们总是在讨论该如何教育孩子,其实真要说起来,以下5条,不妨都去试试。
礼貌是人生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歌德有句话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
我们素来就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和人交谈多用“您”“请问”这样的敬词,多用“麻烦您”“打扰了”这样表示歉意的词,多用“抱歉”“对不起”“谢谢”......
听别人说话的时候,眼神不要游移,这样显得很没礼貌。多聆听,少插话。
礼貌不针对人,无论他是比你年龄小的,还是你的同龄或者你的长辈,都应该保持该有的礼仪。
人格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
一个是勇于坦白,这是诚信;一个是勇于实现承诺,这也是诚信。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这样写道:“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站在家长的角度,你答应孩子的就算小到“十分钟后给你吃零食”这样的事情,十分钟后务必要记得兑现承诺。
教给孩子“越小的承诺,越要守信。”
大人也会犯错,要在孩子面前承认并弥补自己的错误。以身作则,教会诚实。
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
从小事动手,能自己做的都要去做。自立,是首先该给予孩子的教育。
少做伸手党,尽量不麻烦别人。麻烦别人的事,要积极道谢,不强人所难。
尊重他人,不去影响别人
电影院、餐厅等公共场合做到恪守规则,不去打搅其他人的清净,给人添麻烦。
与人交往,熟人也好,陌生人也好。不多讨论负面问题,不要随意去评价别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时候你一句随意的评价,很可能给他人的生活带去严重的伤害。
凡事去征求对方同意,例如要拿人东西,不要随便拿,尊重别人的隐私。唯有学会尊重,才能得到尊重。
始终善良、感恩、积极
别人对你的好,不是理所当然的。家人是,朋友是,陌生人也是,要心怀感恩。
人之初,性本善。当你感受到来自旁人的善意时,实际上是因为你也一样充满了善良。好人总能看到别人的好,好人也更懂得享受温暖。
长大的过程,会遇到很多麻烦、很多挫折、很多困难。短暂的消极是人之常情,你认识到了自己不可能事事做得完美。但不要一直消极,一直抱怨。
去想办法解决,过度抱怨只会消耗掉你生活的积极性。与其把时间耗在焦虑抱怨上,不如积极一点,去面对,去挑战,去战胜。
当我们孜孜不倦在希望得到一个优秀的孩子时,想一想,从我们自己身上,能不能带给孩子优秀。
一个有教养的孩子,无疑在所有人眼里都是优秀的。他最容易得到别人的亲近,也最能收获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