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穷养还是富养?
这是很多父母都曾遇到过的问题。
在我们身边,很多家长都不会选择富养的方式,怕溺爱了孩子,娇惯了孩子,其实,比富养孩子更可怕的,反而是穷养给孩子带来的匮乏感。
经常有父母说:
“吃什么糖,你看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吃!”
“买什么买,不许买!哪有闲钱买这些东西!”
“你知道我每天上班多辛苦?赚的钱都给你上学了!你还不知道努力?”
“如果没有生你,我和你爸可能就会过得好一点。”
即使有的家庭条件不差,却也特别喜欢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
有位幼儿园老师曾跟我说过这样的故事: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老师们给孩子排练节目,让孩子们穿统一的服装上台表演,需要服装费30块。一个班28个孩子,唯独只有一个孩子没有交,孩子家长对老师说:“买衣服就穿一天,买它干什么呢,浪费钱!”
结果,儿童节那天,那个孩子就穿着日常的衣服站在其他小朋友旁边,尽量把头一低再低。
省了30块钱,却让孩子低到了尘埃里。
父母处处对金钱的执着,看不到孩子的正常需求和愿望,是对孩子的最坏的影响,伴随孩子的可能是一生都无法摆脱的自卑感,融进了血液里。
这样的孩子往往对于自己的评价很低,处处谨小慎微,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觉得是自己不够好,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好的事物。
结果想要的东西不敢买,想要的快乐也不敢去争取,压抑了自己所有的正常需求。
父母经常把心理匮乏感带给孩子,孩子长大后一旦接触到更多的钱,很难有正确的价值观去对待。
清朝贪官和珅,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清苦,很早就尝尽世态炎凉,对物质极度贫乏的他,为官期间疯狂敛财。《人民的名义》的赵德汉,幼年时期穷怕了,贪了两个多亿,却一分钱没敢花。
从未得到过物质的满足,才会这样轻易地被别人的物质诱惑。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明明想要过得比别人好,但实际上赚了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花钱就觉得愧疚。
许多人甚至终其一生,都在这样匮乏感与沉重感中度过。
富养穷养,不如爱的滋养。
富养穷养取决于父母的心态,与经济能力关系不大。即使生活不富足,精心准备一饭一蔬,家庭保持生活的美感,父母保持言行举止的端正,孩子们照样能自信快乐地成长。
杨绛在《我们仨》中写道: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
谁能想到杨绛笔下这个天堂般的寓所,其实一直没有装修过,很朴素。
电影《怦然心动》中的小女孩,虽然家境贫寒,但她有一对相互扶持恩爱的父母,她说:“我觉得爸爸很不容易,妈妈也很不容易。但是拥有这样的父母,我很幸运。”
不要总是唠叨孩子这个玩具多么贵,要好好珍惜;
不要反复强调父母上班有多辛苦、赚钱有多么难;
只要你认为孩子的要求和愿望
富养自己,首先要精神富足
经常会听到一些财蜜在小她里抱怨,我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如何如何地委屈自己,最后为什么只换来了别人对我的嫌弃和抱怨。我只想说,有些时候,是我们首先忽视了自己。
其实,家庭这个组织比较特殊,作为家庭成员,我们相互平等。谁说带孩子这件事情就总是女人要付出更多呢?女人和男人一样上下班,一样辛苦,挣得钱也不比他少,凭什么回了家还要多承担家务呢?
再来说说孩子,不能因为有了孩子,就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孩子做作业你必须得在旁边看着,那么换来的结果是只要有一天你没看,他的作业就一定完成不好;孩子有什么要求你都满足,那么换来的一定是只要有一次没有满足,他必不依不饶。
你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个体来看之前,不要指望别人重视你。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母亲”和“妻子”的头衔并不是天职,你首先要做自己,然后才是妈妈、女儿、妻子。
所以,富养自己,必须先有正确的思想态度
富养自己,才能自带光芒
很多女人,生娃前是公主,生娃后除了会谈论和娃相关的话题之外 ,其它事情一概不再关注了。当你准备牺牲掉自己的一切的时候,那么对不起,你已经开始失去了一切。
富养自己,并不是想尽一切办法去追求奢侈品,而是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之上,尽量的不亏待自己。该旅行就旅行,聚会就聚会,其实孩子真得不是二十四小时离了你就不行。有时候把孩子交给那个不靠谱的爸爸,人家爷俩也是很和谐。
富养自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亲子关系来说,并不是只有吃饱穿暖盯着学习才是亲子,你带他出去玩,你和他在餐桌上的每一句对话,都是亲子关系的培养,其实这种东西无时不刻不存在于家庭生活的每一分钟。妈妈不贫瘠,孩子才有爱。想让世界对我们温柔相待,我们要先学会自己善待自己。
大家应该都有体会,穿得体的的衣服,化个淡妆或者涂个口红出门,自带美颜和好心情。其实不来自于你穿了什么名牌,而在于妆容得体带给你的自信,发自内心而散发出来的东西,是女人一生都应该去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