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财富,区别还在于一个家庭父母达到的格局和认知的维度,不同的高度(影响力、权力)、宽度(爱、和谐)、温度(自由、内心)和深度(卓越、智慧),
这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进而影响这个女孩大部分的精神思想和性情特质,这些与个人能力毫无关系。
穷养的女孩会被着重提要求。
富养的家庭会更注重空气、土壤、养料和水分,告诉她世界的多样性而不是抱怨艰难,培养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看待人生与世界,让她拥有的不止是决定权还有决定的判断力。
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想在个人的方方面面突破更好,只不过富养的女孩会更快速、更涉广、更研深。
在父辈母辈的照耀下,女孩已经有了人肉指明灯,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有的女孩活出了光芒。
富人的维度空间比穷人强了不是一点点,所以富养的女孩成长必定相较穷养的女孩而言是惊人的。
也许穷养的女孩会说:“这世界真tm不公平。”
这样显得很蠢,而且环境就是这样的。
没钱没资源没人脉你就失败了这种有毒的言论也不是我想要传达的。
高度是不同,但不是出身即一生。
区别三:面对爱
规避糖衣炮弹的时候,穷养女孩靠情感博主,富养女孩靠精神思想。
富养出来的女孩子也不知道上辈子是女将军还是训练有素的杀手,一旦遇上辣鸡男朋友对不起她总会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地断干净。
就算男方不死心死乞白赖求复合,女孩也知道好马不吃回头草的理儿。
男朋友妈宝?和别的女生暧昧?不上进只知道打游戏?抠门的付出可以绕绿豆两圈?
遇到以上情况怎么办?分分分啊,难不成惯着啊?
你如果想说凤凰男不爱富家女但为了她的家产所以故意跟她结婚后又养小三这种狗血情节的话,一句话就可以解释,这个女孩,是富裕人家的‘穷养女孩’
穷养的女孩儿就拖泥带水多了,她太怕失去了,把失去看的犹如生死大事。
谈起恋爱总是渐渐跳到下风,一味付出挽回。
甚至对不起她好像也好过失去男朋友,不然怎么总见有人问“我的男朋友做了……(不好的事),我该怎么办?”
其实这些情况用问吗?为什么不忍心?因为他轻易一个小举动仍然可以使女孩动容,比如放低姿态求情,或者佯装用心挑个礼物认错。
为什么这些可以挽回穷养的女孩?
因为她根源上缺失某种东西,或缺爱,或孤单,或者其他的。要不然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这种女孩大部分都有病态式渴求的心理,而这种病态有两类,
一.要么遭受冷落的第一时间无论什么情况想的就是自己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是不是自己太不省心。削减自我价值,做些自我贬低。
二.要么认为只有自己有爱的支配权,会去压迫,操控男方,这样才能给她带来安全感。
心里有一个大窟窿,全靠别人左右。
这种女孩太需要一个爱人对她好了,她以为只要她成倍对他好就可以换回对等的好。
最后遍体鳞伤,伤心之余去大肆看情感文,左右徘徊,下定决心自己以后绝不放低姿态。
谁都知道这是说说而已,缺失的窟窿一日不被自己填充实,就一日脱离不了这种死循环。
富养和穷养,前者可以尽可能让女孩远离和不产生这样的病态渴求焦虑。
讲个故事。
民国时期有两位明星。
胡蝶是那个富养的女孩,而阮玲玉是那个穷养的女孩。
面对爱情时,她们俩有什么差别呢?
胡蝶拥有的物质条件=民国版赵敏,父亲当官,吃好穿好,独女的待遇自然非比寻常,人又貌美。
胡蝶这一辈子羡煞很多人,做明星有捧她的老板,遇见了爱她的丈夫,甚至还遇见了愿意为了她一掷千金的戴笠。
而阮玲玉,父亲去世后她随母亲在他人在他人屋檐下流离生活,因母亲是佣人故而甚少有精力关爱她,
她敏感又自卑,尝遍冷眼,不善交际。而说到阮玲玉的爱情,遇到了一个比一个差的男人,她几乎什么都没有。
为什么?
因为胡蝶理性,并且敢爱敢恨。当断时没有不断,和初恋分开时毅然而然。嫁的丈夫非常爱她,那时没有战乱。在动荡的时候她遇见了戴笠,他给了他安全。戴笠提出要与她结婚,她理性分析了并考虑到丈夫的安全应了。后来戴笠飞机失事,她才得以回到丈夫身边。
而阮玲玉任性,一旦有点什么事情她就直接走人。眼高手低,总是想得到自己无法匹敌的爱人。心气高,那无处安放的自卑和敏感不想在富豪面前袒露。而过去缺爱的表现更是让她近乎疯狂地奢求别人的爱。她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寻找爱上而不是充实自身。
对爱病态的渴求会不断地产生焦虑,陷入其中的人有各种各样的补偿思维,但是无力消除的冷落感依然让他们的焦虑无处安放。去年和许久不见的友人S一起去看星爷的电影《美人鱼》,里面有个镜头是男主和女主一起外出吃烤鸡,男主哭了,他说以前他们家很穷的时候,他爸爸给他买的烤鸡就是这个味道,之后再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食物了。
我当时被邓超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夸张表演逗笑了,但她看了后眼泪却齐刷刷地掉下,开始大声抽泣,急得我慌忙给她递纸巾。
她说:“不好意思,但真的太感同身受了。”
S就是那种从小被穷养长大的孩子。
穿着泛黄的校服慢慢地从前门走进来,眼睛看着地面,背着一个男士书包。
这样的装束在人群中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后来才知道,校服是她姐姐初中毕业后留给她的,她父母觉得还能穿,就不买新的了,书包她爸爸以前用过。
除了物质上的苛刻外,她父母也限制她参加班级活动。
因为S的父母总是对她说:“父母赚钱不容易,有些班级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了吧,浪费钱还浪费时间,回家帮父母干点活。”
于是初中时期任何踏春、秋游等集体活动,S总是班上唯一缺席的人。
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S长成了一个相当内向的人,不爱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只要在人群中,总是站在角落里。
工作之后有次和S出来散心,她叹口气:“其实我以前真的好羡慕你们,可以参加那么多集体活动,你知道吗,我当时省下一周的早饭钱去买了本书,被我妈知道了,直接拿去退了,说‘这些书看了都没用,真是浪费钱’。”
她笑了笑:“其实我也很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但小时候贫穷生活带来的那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只习惯于自己熟知的小圈子内,害怕改变。”
其实穷养并不是刻意地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要养出孩子懂得生活不易,克制物欲的品质。
富养也不是锦衣玉食,山珍海味。真正意义上的富养是要通过适当的物质条件养出孩子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大气的为人、得体的举止。
S这样物质条件不足的家庭对孩子的穷养在于物质上极度苛刻,从小又不给她去外面看世界的机会,还经常给她精神上洗脑“我们家很穷”,使她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导致成年后的S性格内向,害怕社交场合,不敢说出自己的诉求,担心被拒绝。
2穷养和富养,关键在于精神层面。
即使是物质贫乏的家庭,精神上也可以富养孩子。
《一罐果酱》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年,作者丢了工作,父亲所在的工厂倒闭。全家就只靠妈妈为别人做衣服的收入生活。
有一次妈妈病了几周,无法干活。因为没钱付电费,家里被电力公司停了电,被煤气公司停了煤气。
一天,妹妹放学回家,兴冲冲地说:“我们明天要带些东西到学校去,捐给穷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妈妈正要冲口而出:“我不知道还有比我们更穷的人!”当时外婆正和我们住在一起,她赶紧拉住妈妈的手臂,皱皱眉,示意她不要这么说。
外婆跟母亲说,“如果你让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穷人’,她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她会永远等待别人的帮助,这样的人怎么能振作起来,怎么能当上‘富人’呢?咱们不是还有一罐自家做的果酱的吗?让她拿去。一个人只要还有力量帮助别人,他就是富有的。”外婆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张软纸和一段粉红色丝带,把他家最后一罐果酱精心包好。第二天,妹妹欢快而自豪地带着礼物去帮助”穷人”了。
直到今天,拥有3家酒店的妹妹仍然记得那罐果酱。无论是在公司里,还是在社区里,一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妹妹总认为自己应该是”送果酱”的人。
可见,如果一个人出生在物质上贫穷但精神上不贫乏的家庭,从小也在家人的关爱与鼓励中成长,那他也会成长为性格开朗,真诚大方的人。
物质上的富养不如精神上的富养,没有物质条件家庭也可在精神上富养孩子,有物质条件的家庭,刻意吃苦,不是简单地少给钱,而是精神上要给予磨炼,同时避免物质的奢侈。
3穷养的孩子往往敏感,富养的孩子更加“钝感”。
无论男女,穷养出身的孩子往往输在无法拥有“轻松感”,因为从小资源的贫乏,不只是金钱,更是来自家庭的认可感和支持。
这让他们认为,失去的东西就没机会再有,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把握住,就是万劫不复。而且一旦违背了家庭的观念,内心里会产生一种负罪感。
顾虑太多,思前想后,自己别扭死自己,既自卑又敏感。
记得之前热映的《欢乐颂》里有这样的场景:
剧中的安迪想要帮助樊胜美,但是樊胜美不但没有领情,还对安迪恶语相向。
穷养长大的樊胜美在优秀的安迪面前,表现得自尊心极强又敏感,别人随口说的一句话就觉得是针对自己。
反观富养长大的孩子,都有种对外界环境都有种“钝感”,不会轻易觉得他人的话是专门针对自己。
4富养长大的孩子通常懂得自己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有拒绝的勇气,对未来保持乐观的态度,因为父母是他们的臂弯。
而穷养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会拼命去追求小时候得不到的东西,以此获得安全感。
家庭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孩子独立成长,而非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贫穷捆绑孩子。
一个好的家庭带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一颗乐观、坚毅、从容的心,对生活充满热爱,敢于尝试的孩子总是能有更多“好运”。
而那些从小被父母精神和物质上打压得畏缩、自卑的孩子,一次挫折就可能打得他爬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