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而且这个过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困难重重。所以家长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在学习上产生畏难情绪的时候,要及时了解,并且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同时多用正面鼓励的话语引导,增强孩子的自信。
孩子产生了畏难情绪,家长该怎么样办呢?
首先,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进行一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并对孩子取得的成绩给予积极的评论,多鼓励孩子;也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多陪孩子跑跑步,设定一定的距离,大家一起跑过去,完成了就多鼓励一下,并且逐渐地加长距离,既锻炼身体,又能加强自信心。
其次,轻松和快乐
家长的表情和态度,别像老师挑剔学生一样。你面对的是你自己的孩子,面对自己可爱的孩子,家长什么都要接受,什么都要欣赏,你的表情要自然、轻松和快乐,要能给孩子带去愉悦的心情。要知道,孩子是最会读大人的表情的。
最后,孩子独立性地培养
尽量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别过多帮助孩子完成。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鼓励,而不能直接指出错误的地方。只要从小事做起培养独立性,坚持下去,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习惯。
当然,孩子的畏难情绪不只产生在学习中。现在的家长为孩子今后的发展考虑,为孩子安排很多课外学习,如书法、绘画、声乐、器乐、跳舞、跆拳道、武术等。一开始,孩子在父母的督促下学得很认真,练得也很好,但时间长了,孩子感到不好玩了厌倦了,或感到难度大了,或经常受指责,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应该理解课外学习对孩子来说是很辛苦的,甚至是痛苦的,但也不能迁就孩子。每遇到困难,孩子就会退缩,逃避,这样就不利于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孩子刻苦探索精神的培养。最正确的方法是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1.家长要经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当孩子在学习中确实遇到困难时,要与老师商量应对的方法。最好是降低当时学习的难度,等孩子的自信心恢复之后,再提高学习难度和强度。
2.要常带孩子看有关的展览、演出、比赛,常对孩子讲讲艺术家、运动员年幼时如何学习、如何苦练的故事,或买些这类的书让孩子阅读。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又可以让他知道成功是艰苦付出后的收获。
3.给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对于有才艺的孩子,可以举行家庭表演会,在家设立孩子作品墙,鼓励孩子在学校、社区等各种场合演出。活动中多给孩子赞美,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4.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因为遇到难题而心理受伤,家长要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抚爱,更要鼓励孩子勇敢去面对。
孩子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是很正常的,家长要理性对待,帮助孩子找到克服障碍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在困难中成长。
孩子不愿意学习,往往是因为孩子对学习有畏难情绪。
学习难不难?有人说不难,有人说难。可是说不难的人却未必有成就感;说难的人也未必都知难而退。
清朝学者彭端淑曾经就这个问题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子侄们。他说:“天下事有难易的区别吗?去做,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不做,容易的事情也会变难的;去学,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不学,容易的也会变得难。”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只要肯立志,坚决地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
换句话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事实上就总会有所收获。相反,凡事太功利主义,还没有开步就问终点何在,利益何在,期望值太高,太迫切,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结果便很容易画地为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甚至裹足不前,打退堂鼓了事。
在学习中,只有先克服畏难情绪,鼓足勇气按部就班地去学,才能战胜困难,尽快学到新的东西。很多孩子在学习中有畏难心情绪,那么,父母怎样帮孩子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呢?
1.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
在学习方面,感到害怕、担心学不会的人,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学习任务重、难度大,而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所产生的心理情绪问题和动机障碍。
例如,有的孩子遇到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能正确地面对,会产生焦虑情绪和自卑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这种想法是万万要不得的。父母要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学习是在学习知识,而不是在受罪。
2.培养孩子的自信
自信是战胜畏难情绪的有力武器。当自己出现畏难情绪时,首先,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坚定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心,如“这个问题难不住我”、“我就不相信自己解决不了它”、“我一定不能懒惰”、“再难的内容我也要记住它”等。
要教会孩子遇事多给自己鼓励,试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我行,我很棒!”这样孩子就会发现自己的自信心倍增。还可以教会孩子通过纵向的比较,看到自己的变化,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坚定信心。
3.帮助孩子寻找成功的路径
父母应提醒孩子要专注于课堂学习,认真听老师讲解,积极参与课堂教育活动。重点难点,力求在课堂上解决。对于理科的一些课程,一定要掌握原理,从源头上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研究自己做错的题,举一反三,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做练习,要精选,不可贪多求全。要知道,有目的地练题,并善于总结反思,往往可以提高能力,做题可以事半功倍。
在学习中,让孩子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诸如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迁移能力、概括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提高了,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样自己面对的困难也就少了。
文科的一些课程,要懂得化整为零,增强计划性,做到水滴石穿。学习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人而异,需要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孩子只有总结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才能找到出路。当然,这方面父母可以帮着指点。
4.给孩子制订适宜的目标,循序渐进
制订适宜的目标对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和思想障碍是非常有帮助的。一个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畏难情绪变为必胜的信心。
在为孩子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开始每天学习的目标可以定得低一点,然后逐步地提高要求,让孩子逐渐适应。这就像跳高,一个人最高能跳160厘米,一下子升到这个高度,他可能跳不过去;如果分为120厘米、140厘米,最后再到160厘米,有了这三个台阶,跳过160厘米就容易了。
例如,有的孩子一提到写作文就害怕。如何才能帮助他克服这种心理,使他不怕写作呢?父母可以和他一起制订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设计这样的“阶梯式”训练:
首先要求他每个月写一篇作文,这时,他可能会觉得压力很大,但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慢慢就适应了;到第二个学期则要求他每半个月写一篇作文;到第三个学期则要求他每个星期写一篇作文。
如果“阶梯式”训练的目标设置合理,经过逐步加大强度的“阶梯式”强化训练,孩子就会把写作文当成家常便饭,自然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
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畏难情绪时,父母家要对孩子进行系统的学习心理指导,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分析、克制自己,调整好心态。
如父母可对孩子树立目标、计划安排、总结反思、处理学习和练习的关系、试卷问题分析与对策、合理安排时间、心理情绪的自我调节等做相应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