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孩子自立能力差,总是丢三拉四,责任心不强,被动,做什么事情都要家长督促,这些不良习惯的危害入小学后更为突出。其表现如:早上起床叫不起来,吃饭慢,食欲不好,自制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速度慢,磨蹭。他们一般智商较高,但成绩不十分理想。管吧,太花时间,不管吧,他会做得更差,家长非常苦恼。
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小照顾过多,家长包办的太多,孩子所感受的几乎都是“现成”的 ,用不着去“操心”。要让孩子自立,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而不能仅仅看作是附庸和照顾的对象。应该充分相信,孩子一定能把事情做好。以下几点不妨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做个尝试。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比如,家长可以故意给孩子一个不完整的答案,让孩子自己用脑袋去想,得出圆满的答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表示自己解决不了,让孩子帮忙。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让孩子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即使明知孩子想讲什么,也不要先说出来,不要替孩子表达。少说这样的话“你是想……?”,“你是要……?”,“你去……”等等,避免让孩子只说“对”“是”“好”这样的话。
3、逐渐改变孩子的依赖心理。 给予孩子工作或角色,赋予他责任,完成后要鼓励。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因责任感而引发出不靠他人而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
4、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时,一定将孩子介绍给客人 ,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产生自立的意识。
5、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例如,让孩子自己有一套随身用品 ,并让他自己管理,父母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去帮助孩子。这与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6、有计划有准备的将孩子交给他人照料一段时间 。孩子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必须努力的配合并适应他人家中的生活习惯,有时为了达成自己的要求,还得费心去说明或是说服,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非常有用。
但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长自己必须做个有心人,制定计划,持之以恒。
培养孩子自立的方法:
一、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一岁多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趴在地上不起,别人把他抱起来,他哭着趴到原处,嘴里喊着:“妈妈抱、妈妈抱。”妈妈急忙跑过去抱起孩子,孩子才止住哭声。孩子自己能不能爬起来?回答是肯定的,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成人的鼓励,如果最初妈妈用亲切的声音:宝宝长大了,会自己爬起来。孩子会乖乖的自己爬起来,他没有理由哭闹不止。
如:幼儿入园时有一个孩子哭闹不止,问其原因:妈妈忘了给他带小手绢;急着上班的妈妈也不得不返回家给他拿手绢。妈妈为什么不告诉孩子: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应该自己想着。
如:早晨孩子磨磨蹭蹭不穿衣服,父母急急忙忙给穿上,没准孩子在偷偷乐呢:“又一次战胜了你们。”四五岁的孩子吃饭不好好吃,家长在孩子玩的时候忙里偷闲喂他一口,并且还需要好言相劝,孩子才张开金口。
身为父母,在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才能完成的事情时,父母不给予帮助,这是父母不尽职。然而,当孩子有独立完成这件事的能力时,作父母的就应要求孩子独立完成这件事。作为一个人,他没有摔倒了能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他怎样去生存;如果一个人离开了父母的呵护,他会生活的很糟。那他怎样去竞争。
二、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想。
如:刚刚买回的积木,孩子可能不太会搭。家长可以给以引导,聪明的家长是不会把示意图给孩子看。父母要给孩子留下思考的机会。
训练孩子思考的习惯 。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不完整的答案,让他自己去动手动脑,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锻炼孩子独立的人格。
有的孩子不论做甚么事情都需要大人陪着,就是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也不要大人离开。幼小的孩子在一起玩,难免会发生争执,就大哭大脑。如:抢玩具,作为家长不应指责训斥,更不应该哄着对方给哭闹的孩子以让步。应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学会用语言交流,已达和解。
有一本书,书名是《让孩子自立的55种方法》,建议你买来看看,一定会有收益的。 孩子不能自立,那肯定是父母失职。家长只有端正教育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才能让孩子成为独立自强、身心健康的人。动物会在孩子长大后把它们从身边赶走,逼迫孩子学会独自生存的能力。这种行为貌似残忍,实则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做法。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有多少家长能狠下心这样做?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百般呵护,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自立能力差?本书作者明确提出:孩子不能自立的责任在父母,因为父母过于娇惯孩子。不能自立的孩子无法在社会中生存,所以,真正的教育并不是给予援助,而是培养自立的人。本书中列举了55种有效的方法,以帮助家长负起教育的责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让孩子成为独立自强、身心健康的人。今天在课室门口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紧紧攥着妈妈衣角,别的孩子都开开心心进去上课了,她就是不肯迈步,她妈妈也是一脸的无奈。后来听老师们说这个孩子很麻烦,又娇气又不妥协,无论上什么课都是一场“拉锯战”。我相信家长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这样,我们都欣赏这一类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又不依赖家长,而且能讲道理。其实,这就是个性独立的孩子。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其实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并不难,下面几点家长是需要做到的。
1 孩子需要自由和尊重
很多人会觉得孩子是我的,他的一言一行应该需要我去约束。其实孩子做任何事情,他也是有自己的内在需求和兴趣,他喜欢的就一定能做好。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经验和技能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另外当孩子在独立探索或者玩耍的时候,家长不要轻易去打断他。这时候体现出来的就是对孩子的尊重,而且孩子一直处于被打断的状态,注意力也无法得到发展。
2 对孩子的独立进行精神鼓励
我们是成人,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方法很多,遇到问题也很容易解决。于是,孩子在大人面前,就很容易发现家长是超人,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尤其是遇到孩子做作业的问题,家长觉得很简单的,孩子怎么也做不出来。如果这时候再不给点耐心和引导,孩子会觉得很有挫败感。
很多优秀的家长并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这种情况,显得自己特别优秀而孩子特别糟糕。反倒是有些家长本身能力并不强,但能做到给孩子足够的信任,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孩子锻炼得多,内心获得尊重,能力就会培养得很强。
3 不要对孩子关注过度
从前养儿是为了防老,孩子大了父母就有依靠。但新一代的父母由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及社会的竞争等因素,更多时候会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作品,孩子越强父母越自豪。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是否优秀。父母这样的心理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成为负担。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被“关注过度”的孩子却也问题多多。
4 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
父母将孩子养大,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拥有自主生活的能力,即使没有离开的照顾,也能很好的独立生活。从小就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来看待来养育,孩子才会从能力到个性都得到锻炼,从而非常独立。
如果在你眼中,孩子始终是”宝宝“,那么就别指望着”宝宝“有多独立能干。
5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意味着他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如果边自己都照顾不好,又怎么要求孩子思想独立呢?人类生存的规则都是,只有当生活生存得到保障,能会去思考和学习更高层次的东西。所以,我们首先得让孩子拥有生活自理能力。这个也是日常让孩子自己去练习出来的。
想做一个“甩手掌柜”,又能把孩子培养成才的妈妈,第一步就是得想办法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当孩子个性独立了,他就会主动思考,就会一个已经会自主运转的发动机,不需要你再时时刻刻给予他能量。如果能做到以上几条,相信你离成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