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学会竞争,可是,又有多少爸妈要求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独立、有爱心的人呢?也许好的学习成绩会让爸妈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其实爱和自由,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一本书叫《爱和自由》,作者是蒙氏教育的推崇者,对于给孩子的爱和自由,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
如何让孩子改掉攀比和羡慕别人的坏毛病?
1.孩子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的,因此应该让孩子充分通过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去认识这个世界,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简洁明了地告诉他概念。例如:孩子在进行探索过程时,千万不要厉声呵斥孩子脏,麻烦,只需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安全保护,让孩子多试一试,满足他的好奇心,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千万不能以别人的标准衡量孩子,每个宝宝都不一样,对社会的贡献也各不相同,保护好孩子的个性,个性就是他的创造力。
3.如果孩子做错了,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然后听取孩子会怎样去弥补错误,给予孩子主动承担错误的机会。切忌不要随便训斥和打骂孩子,以免让孩子概念混淆,并且过分敏感。
4.对于孩子专注的做一件事情,不要去打扰他,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集中精神的能力,而且还可以给孩子强化自己的感觉。
5.6岁以前,不强制学习所谓的知识。
如何让孩子改掉攀比和羡慕别人的坏毛病?
6.要给孩子充分的爱,这是儿童发展的一切基础。父母要不惜一切地充分爱他,让他在不危害别人和自己的范围内拥有绝对自由,成人不能企图去控制和操纵孩子。
7.不要擅作主张强迫孩子或者替孩子完成任何一件事情,每当孩子对一件事情产生浓厚兴趣时,应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观察、认知,到他自己能接受为止,而不能强迫他接受。
8不是所有的纪律孩子都理应接受,孩子的纪律应当是,遇到问题时,孩子进行自我判断,认为是对的,他就让自己顺从。那么这种纪律在儿童的心理上,就是通过环境充分的尊重和自由形成的。父母应该平等对待孩子,在制定一系列约束的同时要和孩子通过清除,怎么去执行,达到孩子认可方可。
9.6岁以前,儿童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知力和技巧是最重要的,拥有这些,孩子就会拥有掌握知识的方法。在以后的生命中,他就能随时随地地接受知识,并且可以感知知识的规律饼很快掌握和运用。
10.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以身作则。
11.在吃这件事情上,应该由儿童充分自由地选择吃的时间,和吃的东西,蒙氏认为儿童的身体和内在是了解自己的需求的,而孩子在不想吃的情况下不要逼迫他完成。
如何让孩子改掉攀比和羡慕别人的坏毛病?
《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
给孩子爱和自由,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家长朋友们任重道远啊,今天酒窝妈妈给大家推荐《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一段牵动人心的友情故事,一部自我发现的深刻寓言,一起带着孩子读故事吧!
如何让孩子改掉攀比和羡慕别人的坏毛病?
故事简介:
小老鼠亚历山大总是被人追打,而他的朋友发条老鼠威利却是小女孩安妮最喜欢的玩具。
亚历山大羡慕极了,真希望自己也能变成一只发条老鼠,被人抱着,被人爱。而他只要在月圆之夜带去一颗紫色的鹅卵石,魔法蜥蜴就可以实现他的愿望。
终于,他找到了一颗紫色的鹅卵石,可就在魔法蜥蜴要帮他实现愿望的时候,他却改变了主意…… 亚历山大才恍然大悟自己拥有的自由,其实弥足珍贵不少父母都对孩子的好胜心很焦虑,因为孩子争强好胜虽然能够提高自己,可是更多的是影响孩子的思想和心性,有的爸爸妈妈说,自己不期望孩子多么优秀,只要平安快乐就好,可是孩子却不是这么想的。
同事说自己的孩子每次运动会的时候都要“大显身手”,只因为同桌曾经获得过100米赛跑冠军,可是体育老师明明夸过自己,有跑步天赋的。
于是,每到运动会,孩子就会利用自己所有的时间去练习自己参加的项目,不管自己擅长不擅长,只要别人觉得可以,别人参加的,他都会报名。有的时候明明自己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父母甚至觉得孩子不能胜任,可是这依然阻挡不了他想要胜利的心情。
孩子如此强烈的好胜心,让同事不得不思考,是竞争让人更有进步,还是无欲无求呢?
攀比和竞争之间的尺度问题,值得每一位家长思考。 一、你以为的“竞争”其实是一种“攀比”孩子上学,喜欢背漂亮的书包,因为这样就不会被同学瞧不起。开家长会的时候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参加,显得自己是被父母重视的,而是爸妈年轻有面子。
同样的,孩子兴趣课学的好,家长们和朋友聚餐的时候就喜欢带着孩子,时不时的还让表演一下。于小彤在《脱口秀大会》节目里,就提到,有的时候和父母出去吃饭,叔叔阿姨都会夸自己考上了北舞很不错,于是爸妈就让自己太一段,经常吃着吃着就跳起了芭蕾舞。
父母喜欢“展现”孩子的才能,表示这不是竞争而是一种家长间的攀比。吃饭也好,孩子的兴趣班学习也罢,都透露着家长之间,拿孩子比较的信息。不仅孩子会攀比自己的父母,喜欢的玩具,其实家长们无形中也把孩子当做攀比的工具了。
竞争的确无处不在,然而现实中大部分人却很少正面谈及竞争。比如孩子原本都是考班级前十的,这一次却考了第十六名,孩子不知所措,把责任推给老师未果,只能安静的听父母教导,把自己之前的努力看做是流水,就这样漂走了。
考试也是孩子与人竞争的一种方式,有竞争就有输赢,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当前的结果,也需要关注到孩子前后的变化和努力,不能因为一次失误而否定了孩子一直以来的付出。
二、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谈“竞争”
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以和为贵”“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思想。
其实每个人都有好胜心,有的人溢于言表,有的人藏于心中,更何况,大家的思想观念都是“你想得第一那就是骄傲,吹牛”,“我不行我不行,他比较厉害”才是人们所愿意接受的说辞,所谓的谦虚,只不过是每个人掩饰内心欲望的遮羞布。
家长以及老师等人灌输的“好孩子”的思想。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没有错,错的是家长和孩子都把“好”错误的理解成了退让,有的时候不是我们不行,是竞争意识的淡薄让我们看不到青石板的另一面。
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害怕受到伤害。碌碌无为是最让人有安全感的,因为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很简单,没有挑战,没有需要克服的困难,更没有失败,也不存在拒绝。所以大家的“不竞争”,是害怕的表现。
不想受到伤害也好,对自己不自信也罢,这都是我们需要克服的问题。竞争的意识可以带领我们走向成功,不断翻新从前的自己,成功的人,是不会害怕竞争的。
三、“竞争心”对孩子的影响
胜负心太弱。不太强调胜负的孩子,有点儿随遇而安,喜欢做事按自己的节奏来,但毫无竞争意识,自身处境变化不大,进步也不会太大。这样的安全距离,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害怕受到伤害而不愿意表达自己。
胜负心太强。锐意进取,目标坚定但也容易在失败后产生嫉妒或者自暴自弃的心理,不易于良性竞争,也不易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是比较低的。
合理的竞争让所有人成长。让孩子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优点,让孩子查缺补漏,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懂得发现他人的优点,寻找自己的缺点,这样的形式是有利于培养孩子团队意识的,任何的工作都需要合作,胜利也是。
竞争心是双刃剑,让人向上,也让人迷失,如何权衡其中的影响,在于孩子心中是如何判断和选择的,这是我们作为家长需要给孩子的方向引导。
四、适度的“竞争”帮助孩子正确成长
鼓励孩子竞争,正确培养孩子的竞争心态和意识。适当的竞争其实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因为在竞争的过程中,更能让孩子看清自己,了解自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是不会过时的道理。
父母需要引导孩子面对竞争,端正孩子面对竞争结果的心态。竞争是有原则的,首先是道德,其次是能力,最后是心态,不能因为输赢而太过极端,因为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这些情绪的变化,如何掌控自己,是孩子需要学习的内容。
父母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和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尊重游戏结果,从生活中去培养孩子对于胜负的态度,那么我们作为家长,也要理性对待孩子的优缺点,用孩子来攀比是不利于他竞争理念的形成发展的。
面对孩子的竞争,父母需要鼓励孩子,无论胜负结果如何,都是一种成长,都可以给予我们很多的思考和不错的体验。人生在于享受,而不是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