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报了兴趣班,可是孩子总是“三分钟”热度,有时候自己主动提出的兴趣班,最后也是坚持不了。对于这种“三分钟”热度的孩子,该怎么让他们学会坚持呢?广州津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教育心理学硕士、儿童心理学博士吴海勇表示,3~6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慢慢建立起来的时期,他们依赖家长的同时也渴望独立自主,希望自己拥有做决定的权利。在兴趣班这件事情上亦是如此,爸爸妈妈们不妨做孩子朋友,多倾听他们的声音,多给予他们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在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多给予鼓励,引导他们坚持下去。 难题: 什么都想学,什么都坚持不了 小石头今年5岁了,再过一年就要上小学了,班上好多同学都报了兴趣班。小石头前段时间也报了钢琴课,是他自己主动提出要学的。现在面临幼升小衔接的阶段,小石头妈妈也在考虑还要不要给他报其他兴趣班,但又担心交钱了,孩子却坚持不了。“像钢琴,虽然是他主动要求学的,现在他说不想学了,觉得枯燥,自己也弹不好。我为此很烦恼,因为他老师本来还和我说,他在钢琴上面学得还不错,所以我才想让他在这个方面发展一下,但是他现在表达了这样的意见,我不知道该不该听他的”。小石头妈妈觉得孩子还很小,不知道他所表达的自我意见是否可取,如果放弃了,会不会养成孩子半途而废的习惯。 也在幼儿园阶段的西西报了很多兴趣班,有围棋、英语、演讲口才、画画班。“像围棋、画画、演讲口才都是西西说自己有兴趣,主动提出来要报班的。只有英语是我帮她报的。我们一开始也是想着不知道孩子兴趣在哪里,既然她提出来就让她都学学,慢慢发现真正的兴趣。但发现孩子基本是‘三分钟’热度,刚开始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后来都难以坚持,不了了之”。 建议1 爸妈要学会倾听 当孩子想放弃的时候,父母是否应该听从呢? 吴海勇说,家长要做的不是听从,而是倾听,倾听是什么?就是了解孩子所面对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比如,孩子的这句话:“不想学钢琴,觉得枯燥,自己也弹不好。”为什么孩子会感觉到枯燥?是因为他比较喜欢活动量大一些的活动吗?为什么老师觉得孩子还不错,但是孩子自己本身不自信呢?这些都是父母要去倾听、了解的。 也许孩子只是不喜欢这种学法,也许孩子在学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困难,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完全由热爱,激情去推动的过程。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是可以克服,那就要帮助他一步步地克服困难,度过了一个阶段,又会有新的兴趣。 建议2 挑选兴趣时重视孩子是否快乐 如今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挑选兴趣班的时候,都有纠结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方面是选择“不报吧,担心孩子落后于人;报吧,担心给孩子加重负担的同时,也怕孩子难以做到坚持,钱也白花了”。 吴海勇建议,家长不应用功利之心去对待兴趣班这个事情,而是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希望为孩子增加一些乐趣,增长一些见识,增加知识与修养,开发潜能。“当我们这么去看待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来比去,而是更重视孩子在兴趣班上到底快不快乐。”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而言,不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好奇,都渴望尝试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很多时候,孩子的兴趣就是在尝试中慢慢试出来的,这一点对于成人同样适用,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多方面多领域去试。 建议3 引导孩子坚持自己的兴趣 作为家长,只要孩子有某种兴趣,就去鼓励他,欣赏他,他会在尝试中慢慢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但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孩子爱上一个兴趣,很有可能是因为爱,但放弃一件事情则不一定因为不喜欢,这里面和家长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3~6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慢慢建立起来的时期,他们依赖家长的同时也渴望独立自主,希望自己拥有做决定的权利。如果家长态度强硬,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在兴趣班这件事情上亦是如此,爸爸妈妈不妨做孩子朋友,多倾听他们的声音,多给予他们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在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多给予鼓励并引导孩子坚持自己的兴趣”。
我小时候,妈妈说的话我总是不听,她的话从我左耳进右耳出。她老是这么说,害得我偶尔要照照镜子,想看看这种情况是否有可能发生。除此之外,我对她强词夺理的恫吓从不花时间去伤脑筋多想。 如果父母说的话,孩子一下就听进去了,那么孩子会少犯很多错误,父母会少操很多心。常听见父母用绝望的声调对孩子说:“这话我都说了几百遍了,你就一点不上心!””你的耳朵到哪里去了7是做摆设的吗?”“我们说的话你就是不听,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孩子呆呆地望着父母,可说不定,连这些话他们也没听进去。 “孩子不听话!让人伤心透了!”由于父母认定自己的话在孩子那里缺少效力,说了也等于白说,父母便放弃了自己的职责。遇上孩子乱丢东西之类的坏毛病,父母也懒于动嘴而默默地代孩子去收拾整理,只要不出大的事情,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听之任之。有些父母看出孩子不听话,便就一个话题反复跟孩子唠叨,孩子不耐烦地说:“爸爸妈妈真唠叨,让人烦透了。”这样一来,父母的话再重复,在孩子那里也没效力了。 孩子对于父母的话总存在这样的心理:“这话你不是已经说过了吗?”而父母自己却总以为这是第一次说,或觉得孩子的毛病未改变,有重说的必要。但孩子已经觉得这话不重要了,不愿意再听。 孩子在外面闯了祸,父母便振振有词地说:“你这样下去会变坏的。”孩子却想:“没有必要把事情说得那么严重吧!”父母经常告诫孩子:“别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孩子却不想探讨事情究竟有多复杂。
言而无信的父母会发现他们的孩子对大人的话漠不关心。也许孩子还曾经把父母的话奉若神明,但听过几次大人说了不算数的话,孩子就不相信父母了。 孩子在聆听人说话的问题上必须学习,而这点却容易被父母忽视。一些父母认为:“长耳朵就是用来听话的。”其实不然。 听人说话必须要有耐心,而孩子缺少在耐心方面的训练。孩子总是匆匆忙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当别人说话时,却不耐烦了。不耐烦的孩子还会大声嚷嚷,以无礼的态度打断别人的谈话,或者干脆捂着耳朵,作不听状。孩子照此发展下去,会成为一个性格粗暴、蛮横无理的人。他难于理解别人,也不受别人欢迎。这样的人也常常错误百出,吃尽苦头。 把孩子不会聆听的责任全部推给父母自然不公平,但父母言谈的方式的确会给孩子相当多影响。让我们看看实际生活中的父母是怎样做的。 ◆不聆听孩子说话的父母 孩子总希望父母听他诉说心里话——他的烦恼和快乐。父母却以为孩子的烦恼和快乐是芝麻大的小事,用不着费神听,即便有听的姿态,也是敷衍了事。孩子通过多次尝试后,对父母说话也抱马马虎虎的态度。 ◆唠唠叨叨的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一切都不放心、不信任、不满意,总是就同一个问题反复说。父母唠叨成为习惯,孩子倦于听也成为习惯。 ◆出口陈词滥调的父母 父母说话无论怎样开头,实质内容总是老一套,孩子早已熟悉父母的遣词造句,甚至还会背诵。孩子自然对父母说什么充耳不闻。 ◆没有良好的谈话方式的父母 父母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开口就用教训的口吻:“我告诉你……”“我警告你……”孩子虽被言辞威胁,却不会懂得怎样听话。 吞吞吐吐的父母倒不是拙于表达,而是顾虑太多,怕在表达上对孩子不利,给孩子造成伤害。“我嘛,很不愿意跟你谈这事,但是……我还是少说点,你自己去想想……”孩子未必会去想,可再也没有热情去听父母说话。 父母应该知道,培养孩子聆听别人谈话的能力,是使之终身受益的事情。只有善于聆听的人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较高的情商,而这一点父母们是完全能办得到的: ●专心致志聆听孩子谈话,保持浓厚的兴趣,孩子谈的事,好像就是你自己的事。你认真听孩子说话,孩子也会认真听你说话。 ●父母说话时,不要一口气自己说下去,时常让孩子也插话,这样孩子才会对你谈的事情感兴趣。 ●以平等的态度跟孩子说话。放下父母的架子,给孩子谈谈你的苦恼,让孩予帮你想想解决的办法。 ●不要重复简单明了的事情,相信孩子的判断力。 ●避免老一套,说话的方式和内容要时常翻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