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多理解孩子
所谓理解万岁,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渴望父母不仅能照料自己的日常起居,而且更能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的逆反就是由于得不到家长的很好理解而造生的。因此我们说,要想让孩子听家长的话,家长首先要听孩子的话,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只有听的多了,才能对孩子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才能使孩子与家长多一份亲近,才能在批判教育孩子时少一些武断和鲁莽,才能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一个好的倾听者往往比一个雄辩的批评家更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逆反问题。在分了解了孩子所思所想之后,家长可以对孩子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和判断进行修正,可以明确地指出他的哪些想法和判断是不对的,是家长不能同意和接受的,但在否定孩子的同时家长也有必要表达出对他的分理解,孩子如果感觉家长态度是和蔼可亲的,对自己是能够理解的,是能够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的,他自然也会乐于接受家长的意见,而不会再与家长对着干了。
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可以说对于孩子的逆反,父母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家庭的父母没有给孩子做好表率,夫妻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在家里经常口角不断,遇到事情不懂得协商解决,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为了一点点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无休止的大吵大闹,孩子眼里平时对大人的这些做法看多了,他就自然会受到影响,自然就会跟着大人学,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逆反的习惯。还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很严格,对自己却很低很放任,整天督促孩子要刻苦努力地学习,自己却从来不读书不看报;教育孩子要尊重长辈,自己却背地里经常抱怨公公婆婆的不是;训导孩子要讲究文明礼貌,自己却举止粗鲁出口成“脏”。 面对这样的父母的管教,孩子心里当然会很不服气,他会认为当父母的许多事情都没做好,凭什么总是要求自己这样那样因此,为了使孩子更服管,做父母必须首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是否给孩子树立了好的榜样,是否给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有没有做到。
对孩子不溺爱不放任
溺爱是一种很不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它会给孩子带来许多坏处,也极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如果家长从小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说向东就向东,孩子要星星就决不给他月亮,也不管孩子的要求合理不合理,只是一味地无原则的迁就,孩子渐渐地就会养成凡事都由着自己性子来的习惯,就会变得听不进任何不同的声音,于是当家长想纠正孩子的某个行为时,他可能连想都不用想,条件反射式地就开始反抗起来。对于孩子的无理顶撞,家长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不要认为孩子对自己的顶撞不算什么大事情,不要以为孩子的年龄还小,等他长大了自然就会纠正过来,事实上如果家长采取不闻不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顶撞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本加厉,因为孩子一旦发现大人是可以接受和容忍这种行为的,他就会误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他也会越来越频繁地使用这一武器,甚至会把顶嘴扩大到家庭以外的范围,比如用在学校身上。
浅谈逆反期孩子的家庭教育
长期以来,子女的少年时代的教育问题为人们所普遍关注。孩子在这个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也会呈现明显的的特点和差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按规律办事,根据不同的时期,孩子所呈现不同的特点,有区别地对处于逆反期内孩子采取耐心细致的引导。针对这个问题,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所谓逆反期,即孩子到十一、二岁的时期,这时绝大数已进入中学,也有少数仍在小学五、六年级学习。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常常呈现出一些反常举动,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对条件逆反现象要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同时采取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进行教育,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逆反现象的特点分析。
孩子的逆反行为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愿听家里人的话,对家里人反感,常唱对台戏,你说东他说西,你让他这样干他偏要那样干,性情烦躁不安,几乎没有顺心的时候,没有开心的事儿,要么不理睬人,要么发无名火,十分不近情理,有时把家里吃的用的拿出去与别人分享,有的还爱恶作剧,有的甚至捉弄老人、残疾人,更有甚者还以偷盗、打架为乐。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的不良心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畏惧、抑郁、紧张、烦闷心理;因学习压力大而产生的厌倦、焦虑、自卑或狂妄心理;因人际关系不好而产生的孤傲、嫉妒、多疑心理;因对生理变化不理解而产生困惑、敏感、疑虑、早恋等,这些心理上的失调,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一个爸爸的来信:
我是一个爸爸。我自己小时候没逃脱“棍棒+责骂”的传统教育模式。我父母为了不娇惯我,免了必要的奖励,总是表现出不能溺爱我。如果我什么事情做得不好,当然免不了挨打或至少挨骂,但如果做得好,却从来得不到表扬,他们觉得这是你必须的、应该的。
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我形成了一个认识,觉得他们“不溺爱”是对的。但父母给我的那种非常不愉快的经历始终没有离开过我,记忆里童年没有几件愉快的事,挫折感永远多于成就感,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即使成功了也觉得是侥幸。这些念头总是困扰着我,这就是父母当初不溺爱给我带来的“收获”吗?
尹建莉老师分析:
你好,这位爸爸:
关于孩子不能溺爱的说法由来已久,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后更流行。人类在科技方面已进入超精细时代,绝大多数人可得而享之;但在意识形态领域,总体状态却仍旧停留在农耕社会。无论学历高低,身处都市还是乡村,收入丰足还是匮乏,太多的人在思维上共同表现出“小农意识”,眼界狭窄、思维简陋、特别容易走失在词语的迷障里。比如一说富二代出了问题,那就是钱害的;一说美国教育,那一定比中国强。所以有人说溺爱对孩子不好,很多人就从字面上理解,溺爱即爱得太多,于是推导出不溺爱就是要少爱一些——这真是典型的懒人思维、庸人思维。
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在教育上它恰是“反爱”的,所以也是反教育规律的,会阻碍儿童正常潜能的发展,剥夺了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主见、窝里横、没有同理心等。
爱则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所以父母要想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快乐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
现在的孩子,普遍在物质上得到很多,自由却太少了。背后的原因是人们对自由与爱的关系没有吃透。很多家长听到“自由”这个观念时,甚至会大吃一惊:给自由,那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
对“爱”的恐惧就是对自由的恐惧,直接的反应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典型方式是包办、控制和严厉管制。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择业择偶——表面上看是给了孩子很多,背后的实质则是事无巨细地剥夺本属于孩子的自由。
自由的含义绝对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胡作非为——这恰恰是不自由的表现——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
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要得到充足的爱,即充分的自由,就像人类必须要有新鲜空气和干净的水一样。只要是正常的真爱,给得再多也不会让孩子变坏。正常情况下,孩子的自然表达一定是善和美的,这是天性。真正的成长必然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任何形式上的爱的匮乏或剥夺,都会给孩子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创伤。
回到你的身上,你的父母没有把爱和溺爱区别开来,错误地把它们看作一种东西,而且错误解读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让他们有意无意地回避和忽视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吝于对孩子的赞美和欣赏,以为这样是对孩子好。殊不知这样做只是造成了孩子的挫败感和不自信,成年后需要花费好大力气进行自我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