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印象中“饮茶品茗”,是一件非常文雅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一些文人雅士来说,更是将“品茗”
作为人生一大乐事。从茶杯中飘出的氤氲茶香,总是能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关于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神农氏在“尝百草”之时,偶然间尝到了一种叶片较小,但入口后先苦涩后甘甜的树叶。这种树叶散发出的天然香气,具有非常好的提神醒脑作用。
从这之后神农氏就开始教授人们,使用山泉水冲泡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但此时“茶”的概念尚未形成,人们只是将这种树叶当做“药饮”。喝过之后不仅可以让身体倍感清爽,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病抗病的作用。
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应该是古代人“品茗”的源头。虽然当时并未有任何文字记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给人们身体和精神方面带来了极大的益处。
中国独特的“茶文化”历史起源
谈及中国人饮茶的历史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茶文化”,想必很多酷爱饮茶之人都会非常感兴趣。毕竟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但由于茶文化在推广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载体,所以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就变成了一个“小众文化”。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今社会中,能够了解茶文化并熟知“茶道”的人并不多。这不得不说是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的一种遗憾。
甚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所谓的饮茶只不过就是,将茶叶放在茶盏之中,然后直接倒入滚烫的开水进行冲泡,然后等到不烫嘴的时候直接饮用即可。如果从味道上来讲,也只是比普通的白开水多一些味道而已。
有人说:这种想法不仅大错特错,而且也彻底失去了古人“饮茶品茗”的意境。极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以及在饮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茶道”,所承载的不仅仅是饮茶的行为,这其中所涵盖的内涵、意境、思想等,才是古人“饮茶品茗”的真正目的。
1.神农氏“尝百草”说
据说生活于4000多年前的神农氏,在“尝百草”的过程中,由于尝到了毒草所以毒发身亡。但此时正好下了一场倾盆大雨,而神农氏则被雨水浇醒。原来雨水中含有大量的茶叶成分,所以神农氏才会起死回生。
很显然这只是一个比较古老的传说而已,已经死去的人根本不可能死而复生。但是这个传说中起到灵丹妙药作用的茶叶,却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植物。而且从上古时期一直流传至今。
2.先秦时期有关“荼”的记录
成书于先秦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曾有很多关于“荼”的诗文。《邶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其中的“荼”就是后来的“茶”,大概意思是谁说茶菜苦?我感觉茶菜的味道就像,荠菜一样回味甘甜。
实际上这两句小诗所表达的是,生活在周朝底层的老百姓们,虽然每天都累死累活的劳动,但是特们却从未放弃向往美好的生活。每天喝或者吃“荼”,就像吃芥菜一样幸福。也表达了一种苦中作乐的乐观态度。
《郑风·出其东门》中也有“出其圈阅,有女如茶;虽则如茶,匪我思且。”“圈阅”指的是城门,从城门中走出去后看见了 ,熙熙攘攘如“茶”的女孩。用植物比喻女孩应该是,想表达女孩们向“茶”一样清新纯洁。
但是后两句却说虽然游女如“茶”,但可惜的是却看不到自己的意中人。这其实是一首用“茶”表达爱情的诗歌。但笔者却从中了解到了,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茶”,并且当时的人们也有了饮茶的习惯。
《豳风·七月》中也有过对“茶”的描写,“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这首诗里面所提到的“采茶”,其实就是大家印象中的采茶过程。
从而可以得知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茶园,并且也有了比较系统化的采茶、制茶流程。
3.秦汉时期的“茶”文化
如果按照“茶”的起源去分析,实际上可以从史料中获知,中国最早的茶叶产地其实是“巴蜀”。顾炎武曾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这段话说明了中国人“饮茶”,应该是从秦朝扫六合之后,才逐渐成为国人的一种日常行为。
其实在原始社会后期,“茶”这种具有神奇效果的树叶,就已经被人们作为,“物物交换”的媒介开始使用。尤其是到了殷商时期,“茶”的属性除了饮品之外,还被当时的诸侯作为“贡品”供奉给周天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饮茶”已经蔚然成风,无论是公卿贵族还是普通文人百姓,几乎每天都要“以茶代水”。而到了战国时期“茶”的发展更为广泛,不仅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茶场,而且以“茶”为载体的文化,也开始在当时社会盛行。
“三国两晋”时期的长江中游地区,已经成为了茶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地。当时人们的主要饮品“汤茶”,实际上就是茶水的一个分支。而且此时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生活在底层的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都已经无法离开茶水了。
4.唐宋时期的“茶道”精神
(1)唐代陆羽《茶经》
但是“茶”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真正开始与君王大臣、文人雅士、男女爱情;民间百姓、参禅悟道融为一体,实际上是在唐宋时期。因为在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被写为“荼”。所以有很多人认为在唐代之前,中国并没有出现“茶”。
而是唐代著名茶艺奠基人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将“荼”字改为“茶”,至此中国才有了“茶”文化。但事实上在汉代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使用“茶”字了。只不过是陆羽在撰写《茶经》时,正式将“茶”字定型了。
所以如果只是按照“荼”与“茶”的字形变化,就说茶起源于唐代并不具有客观性。但如果说“茶”在唐代得到了,更加完善、深化以及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实还是具有一定客观性的。
《茶经》作为中国现存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具有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等特点。在这本著作中陆羽将先人饮茶的历史,以及流传几千年的“茶文化”进行了深刻总结。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的“茶叶百科全书”,对中国茶文化和茶道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宋代蔡襄《茶录》
当古老的茶文化和茶道精神传到宋代之时,宋朝人蔡襄受到了陆羽《茶经》的启发,撰写了古代另一部具有影响力的茶学著作《茶录》。这本书一共分为上下两篇,较为详细的介绍了“茶”的色、香、味等十目。
同时在“下篇”中所论述得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不仅在当时社会中形成了一种饮茶风潮。而且这种以茶为载体,以茶文化为契机的“茶道”精神,在当今社会中也依然长盛不衰。
(3)茶道精神
相信一提起茶道精神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日本。因为按照现代“茶道”文化的发展趋势,只有日本的茶道才真正的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精神”。虽然这样说有很多人会特别不服气,认为“茶道”的源头在古代中国,那么茶道精神一定是中国最好。
但是大家也应该清醒的意识到,“茶道”这个词虽然从唐代,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现代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所谓的“茶道”,以及“茶文化”都失去了正统精神。
“茶道”始于中国唐代时期,据《封氏闻见记》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大概意思就是“饮茶品茗”等习俗,在经过不断发展之后演化成了“茶道”。并且在唐朝时期被广泛推行。
上至王公贵族朝臣下至黎明百姓,几乎没有不饮茶之人。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茶道”在唐朝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载体。
而且大有“品赏茶之美感”的意味。而且“茶道”作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早已经融入了每个中国人血脉之中。
但是“茶道”在发展到元朝之时,由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茶道”在元朝灭亡之后就已经消逝了。虽然在元朝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都以饮茶作为一种自用风雅的文人雅趣,但是“茶道”精神已经不复存在了。
“茶道”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生活礼仪,不仅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的载体,而且也可以通过“品茶”,达到静心、静神、陶冶情操的目的。笔者认为如果从“茶道精神”的本源上去分析,其实所谓的“茶道”就是一种古代中国精神的象征。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茶道文化虽然起源于古代中国。“茶道”作为中国人精神、思想、生活;交友、爱情、政事、外交,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的载体。在南宋时期传入日本之后,已经被衍生出来的“日本茶道所替代。
笔者认为从上古一直到先秦时期,有一种神奇的东方树叶,演化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茶饮,无论是“荼”还是“茶”,其实都凝聚了古代先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虽然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认为,泡茶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只要选取适合个人口味的茶叶,然后烧上一大壶沸水,将茶叶倒入茶壶或者茶杯中,直接用沸水冲泡就可以获得,一杯茶香四溢的茶水。
但是笔者要说这种所谓的,“泡茶”或者“饮茶”方式,不仅没有体现出“茶”的灵魂,而且也失去了传承了几千年的“茶道”精神。虽然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特别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非常快,但是能够安静的坐下来泡一杯茶喝。
并且能够在芳香四溢的茶水中,闻到一抹古色古香的历史韵味,以及凝聚了几千年的文化氛围。尤其是可以感同身受的去体会,古人在饮茶时的恬静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中国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真意。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以后,对它的利用方式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演化,才进展到如今天这种“开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式。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仅仅是把茶叶当作药物。这与《神农本草》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相吻合的。茶叶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能,至今仍被某些地区的群众当作药用。那时人们从野生的茶树上砍下枝条、采下芽叶,放在水中烧煮,然后饮其汁水,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这样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涩,因此那时称茶为"苦荼"。
至迟到秦汉时,人们创造了“半茶半饮”的制茶和用茶方法,即不直接烧煮鲜叶,而将制好的茶饼在火上灸烤,然后捣碎研成细末,冲入开水,再加葱、姜、橘子等调和。这种在茶中加入调料的饮法,在我国的部分民族和地区中沿习至今,如傣族饮的“烤茶”,就是在铛罐中冲泡茶叶后,加入椒、姜、桂、盐、香糯竹等调和而成。
到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大盛,当时人们最推崇福建的建溪茶,这种压成团饼形的茶,制作十分精巧,茶饼的表面上分别压有龙凤图案,称为“龙团凤饼”。饮茶时先将团茶敲碎,碾细,细筛,置于盏杯之中,然后冲入沸水,这就是所谓的“研膏团茶点茶法”。当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还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清泉,选用名贵茶具。茶宴的内容大致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或亲自指挥、监督调茶,以示对客人的敬意,然后献茶,接茶,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茶过三巡之后,便评论茶的品第,称颂主人道德,以及赏景叙情、行文做诗等等。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制作龙团凤饼劳民伤财,于是亲自下诏:“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这里所说的芽茶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散茶叶了。从此以后人们不必将茶先压成饼,再碾成末,而是直接在壶或盏中沏泡条形散茶,使饮茶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样的饮茶方式使人们对茶的利用简单而方便了。人们把盏玩壶品茶,也使盏、壶的制作更加精美,使茶具成为艺术。这种饮茶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目前,除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一部分人饮用即冲即饮的速溶茶,或为了治病保健的需要,饮用含茶或不含茶的保健茶外,饮茶的方式、方法自明朝以来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