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控制人口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人口出生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即使在&70年代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较低的年代,&由于已形成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的新增人口&1200万仍是个惊人的数字。本课以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展开,要让学生明白人既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生下来就需要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资料。人口越多,需要生产的产品、耗用的资源和占用的空间越多,&在我们国家这个既定的范围内,每人平均占有的就越少。&如果我们不注意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超过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我们的生活水平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要降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不会实现,&而且会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困难。
&&&&四年级的学生对我国人口的概况了解很模糊,近两年国家陆续开放了单独二孩和二胎政策,学生对这些政策的实施原因和实施效果不甚了解。在课堂中要逐步引导,让孩子了解这些国家政策实施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本课因为是通过数据图表来解析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所以老师要尽量让学生以形象的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参与到学习,让枯燥的数据转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
【案例描述】
&&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不均状况,&&&&&&&是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宜把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平均这一特征作为中国的& 人口问题&来讲。我联系& 世界的人口&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搞清楚中国人口分布同地区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的关系,为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人地观打下基础。
& &&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得出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战争、灾荒频繁,疫病多,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图表和数字的运用,&让学生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字计算使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得到一个初步的加强,树立一个正确的人口观。
师:读资料,谈感受。
&&&我们还能做什么?先请大家看一则新闻,读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
生2:我国资源匮乏,人口众多。
生3:我国人均占有资源不多。
2.看了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感受?
注意背景资料,世界人口一共有73亿,我们国家有13亿,排在前三位,我们国家是第1位。
师:学习分析人口增长表,了解人口增长的趋势。你看出了什么?
知道这是为什么?
生1:我国人口基数大。
生2:我国近年来人口增长持续。
生3:我国人口增长在5、60年代发展最快,今年来趋于平缓。
师:8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就实行了一个国家政策,叫计划生育,也就是说每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师:出示学习材料包,可近两年国家陆续出台了新的人口政策,从单独二孩,到现在的全面二孩。我们到底是赞成新的人口政策还是计划生育呢?(组长领资料包,分配给学生,组织学生交流。)你赞同哪个观点?
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大家都是凭自己的感受在说。要想真正说服其他人要拿出依据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资料包,请你们小组合作来读读里面的资料,小组内可以自己看,也可以两个人讨论着看,或者在你觉得有用的资料上圈圈划划,看完后小组内先说说你的想法。
生1:我觉得要计划生育,我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口众多势必今后造成子孙后代的可用资源越来越少。控制人口才是长远的计策。
师:这几句话说的有底气多了。
生2:我觉得既要实行计划生育也要赞成二孩政策。计划生育能控制人口,而二孩政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人口也是总要的生产力。
&&师:瞧,以事实为依据,有说服力多了。
【案例分析】
&&&&&本课教材文字说明少了,&但增加了读图题和活动题的量。&重在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改进我重点放在读图分析上,如:让学生阅读书上相关的图;出示人口增长趋势图;我展示在网上搜寻到的相关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增长情况以及造成当今我国的主要人口问题。&整堂课教师起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把大量的空间让给学生,&学生反映也较积极,&特别是两次学生讨论效果良好,&一是讨论人口的分布规律;&二是讨论我国的人口问题。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图,自己去设问、然后想法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后的练习情况也较好。&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在课堂活动中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
【案例反思】
&& &让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谈自己的想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在课堂中有跟多的机会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善于表达的孩子往往会失去很多机会。在本课中我采用了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阐述自己的想法,在课堂生成中,还是碰到了,表达能力强的孩子把老师想要告知学生的知识点已经早早归纳好,而本应该在课堂中预设的不同的声音反而听不到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对不同表达层次的孩子提问,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