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宪章》中明确提出“有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问题,确定了一些个体建筑保护基本原则及具体的保护措施,促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国际运动的展开。 [1-3]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从个体的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3]&
1960年代美国白宫会议首先提出设立“世界遗产信托资金”的建议案。提出要保护世界上杰出的自然风景区和历史遗址。美国在提出这个“世界遗产信托资金”理论,恰恰赶上埃及政府在尼罗河上游修阿斯旺水坝,由于修这个水坝使水位加高,淹没了一座有2000年历史的神庙,所以联合国提出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公约。 [4]&
1964年5月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文件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一定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和乡村环境。 [1-3]&
1970年,美国首度将这一理念写进当时一部重要法案《国家环境政策法》。 [1] &[3-4]&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提出要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当时提出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概念。 [1] &[3-4]&
1972年11月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先后确定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987)的三种类型,扩大了历史文化遗产的范围,从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1-3]&
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将文化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类型,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1997年1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得到国际的认可。 [1-3]&
截至2005年7月,世界上有170多个国家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已有788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7个列入非物质遗产名录。 [1-3]&
意义编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某地区、某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被世界瞩目,还能被更好地保护传承。 [5]&
申遗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秀丽江山的珍视情怀,是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文明范,绝不能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幌子对自然遗产进行掠夺式开发,更不能让文化遗产囚禁在博物馆里大赚门票钱。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6]&
种类编辑
口头传说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7]&
表演艺术; [7]&
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 [7]&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7]&
传统手工艺。
传统节日
特点编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6]&
发展编辑
国际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由城市建筑到城市历史保护区,由文化遗产到自然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全面的历史文化遗产概念,尤其是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对象、内容也在不断扩大。
如1980年以后,日本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开始考虑对历史环境保护的问题,不仅反映在保护对象的扩大方面,而且还反映在对历史环境保护的物质价值认识,以及对历史环境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价值的理解和评价上。历史环境保护工作已经不单是简单地保护文化遗产本身的问题,而是发展为发掘城镇魅力,进行社区营造的主要途径。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制度的创立,标志着文化遗存保护从崇古求美的单纯保护,走到了保护与再利用的新阶段。 [2]&
但现实是我们申遗的驱动力多是利益,且十分缺乏对文化的推崇及对自然的敬畏,已有的世界文化遗产总体呈现重开发、轻保护的现状。地方政府申遗的冲动多源于GDP政绩观,如果某风景区申遗成功,那么房地产业、餐饮住宿业、运输业、旅游业迅速铺开,到时候美丽的风景区周边到处机器轰鸣、车水马龙,本来宁静的世外桃源就变成了天然大会所。 [5]&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比申遗更加重要,在思维转变的同时更要强化法律及制度作用,真正执行好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不必为韩国的申遗行为暴躁不安,也不能迷醉在上下五千年璀璨文明中,更不能迷失在万里锦绣山河的旖旎里,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落实好法律制度,保护好、传承好大自然与祖先们恩赐我们的遗产,让子孙万代都自豪于祖国的文明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