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童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儿童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二、好习惯要在实践中培养
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要不断身体力行,使习惯成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在做中学。因此,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写道:“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三、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自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动物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荣获诺贝尔奖后,人类广泛地开展了对自身各种能力与行为的发展关键期的研究。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抓住教育的关键期来教育孩子。
四、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纠正
对于父母来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更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因为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具有自然的驱动力和心理惯性,有时候就算没有外部条件,习惯行为也同样可以做出。许多孩子有时候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复不良的习惯。这时候,父母要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坏习惯。
家长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习惯就像是那些卵石一样,你现在多培养孩子一些好习惯,明天的孩子就会得到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那时,作为家长的你,会和寓言里的这个人一样,又是高兴,又是后悔。高兴的是,你的孩子拥有一些良好的习惯,后悔的是,你其实还可以培养孩子更多的好习惯。所以,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为孩子多捡一些卵石呢?明天,这些卵石将变成孩子一生的财富,让他幸福一生。
让我们为自已的孩子具备良好的习惯而努力吧!
对于二孩家庭来说,老大在弟弟或者妹妹刚出生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这个时候的他是极其脆弱的。因为对于老大,父母就是一切,老二的出生,他会觉得自己的世界都被夺走了,有些甚至会对老二产生憎恶感,甚至做出可怕的事情。所以对于老大的心理疏导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且这段时间里,我们需要给予老大更多的关注,时刻注意老大的心理感受,让他觉得有没有老二一个样。
当小的长大了,可以开始记事了,此时我们就要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了,不能偏心,当他俩发生矛盾或者打架的时候,要公平审理,不管他们谁大谁小,谁乖谁皮,我们一定要就事论事,让做错事的一方知道自己做错了,然后向另一方认错,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不是偏心的。
让两个孩子相亲相爱,携手共同成长,是每个爸爸妈妈所希望的。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需要两个人一起完成的任务,让他们在任务中,多协作,多沟通。渐渐地你会发现他们两个的心已经拧成一股绳了,通过这样的协作任务,你会发现他们会变得更加有默契,也会更加爱护对方。